让议论文结构严谨有致
2016-05-14周洪彩
周洪彩
阅卷现场教师对话
教师1:统观考场作文,议论文仍是考生的最爱,不过,现在的三段式或四段式确实让人感到视觉疲劳。
教师2:能够满足于三段式、四段式也就不错了,考生平时缺少结构训练,不能以创新的风格表现文章的写作思路。
教师3:其实,议论文结构创新也没有太大的难度。只要平时多一些思考,在安排结构时,适当地调整一下各层次的逻辑关系,并在过渡与衔接方面合理安排,哪位考生都能够做到结构创新。
【考纲概述】
“构思新巧”是高考作文发展等级“创新”中的要求。所谓“构思新巧”,就是以新颖的形式,将具有个性化的观点态度表现出来。在结构方面创新,就是安排精巧的写作思路,展示清晰的写作过程。具体而言,如果写作议论文,可以选择一线立骨的方式,全文整体竖起一个骨架,而所有内容都以不同的方式围绕这一骨架展开。这样,就可以摆脱传统的并列、对比、层进等结构形式,运用起承转合等创新结构,通过详略得当、合理过渡等方式,使论述内容展示出鲜明的条理性。
知耻,即勇乎?
勾践卧薪尝胆,最终三千越甲吞了吴。人们都说,他的辉煌,源于遭受的耻辱。是耻辱,痛心彻肺的耻辱,让他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处境,激发了他复国的斗志。
由此,还会想到许多许多类似的事迹:韩信受了跨下之辱后成了名将,司马迁受了腐刑之辱后作了《史记》,孙膑受了刖刑后著成了兵法……于是乎,一个很坚定的观点便浮出了历史的水面——知耻而后勇。随之,人们便把此观点作为人生公理,鼓励那些身处逆境之人振作起来。应该说,这是很积极的,我们也都应该认可。
那么,是不是一说到勇便要与耻联系起来呢?这种认识有些片面。勇,本就是一种精神层面的表现,是一个人在面对生活时所展示出来的心理状态,甚至有时就是一种内潜能的突然释放。勇,不仅仅在耻之后会迸发,很多因素都可以把它从一种平常状态中牵引出来,甚至有时不需要任何原因。关羽勇,勇冠三军,好像没听说他曾受到过什么奇耻大辱;我们的人民军队勇,英勇无畏,但他们从一开始就表现得那么乐观。对勇的认识,我们应该想得更远些,更深些,才能全面理解它的内涵。
另外,耻到底能不能激发勇,这得先看这个人本身是否具备这种精神。有些人是无论如何也不能从这个角度来衡量的。他们一般都自视清高,而感情上又往往非常脆弱,一旦受辱之后,便意志消沉,精神委顿,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应该说,他们知耻,却不能正确面对,不能以勇气来振作自己,相反,很小很小的耻辱就能刺伤他们那脆弱的自尊心,从而走上绝路,全然不会想到与生活去抗争。这样的人是可悲的,我们只能同情。因此,知耻而后勇,只是一种可能,切不可定为公理。
当然,最不配冠以这种观点的还不是这些人,而是那些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羞耻的人。他们内心深处根本就没有耻感,往往黑白颠倒,是非不分,以耻为荣。为了一些个人的利益,为了某种短暂的快活,他们便会出卖人格,出卖国家,丧尽天良。历史上的叛徒、汉奸、卖国贼数不胜数,他们的行径更是让我们深恶痛绝。所以说,知耻而后勇,是不适合鼓励所有人的。
真正的勇者,肯定能从耻辱中挣扎着站起来;天生的懦夫,就是受不到任何耻辱也会整天唯唯诺诺。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刻意地为勇者界定一些什么,因为真正的勇者的表现并不完全相同。取义成仁的是勇者,直面人生的是勇者,挑战极限的也是勇者……
生活中,我们随时都能感受到这种精神给我们带来的震撼,历史也会对些做出客观的评判。
[范文解析]
这是一篇以“勇”为话题的作文。整个内容围绕“勇”的不同层次展开,以起承转合的方式安排结构,充分表现出写作中心的内涵。
整个思路逻辑清晰。全文以“知耻而后勇”这一角度立意,选取了起承转合的结构形式,表达了对“勇者”的深入理解。具体写作中,先由以勾践因耻而灭吴这一事件引出传统认识,是为“引”,然后由勇与耻的关系“承”,接着话题一“转”,得出“知耻不一定勇”这一观点,并在主体部分以层进关系深入思考,充分展示出耻勇关系,深化了写作中心。
恰当运用过渡词语。作者在安排结构时,每一个层次都以恰当的词语,引出具体写作内容。如第二段的“由此”,提示了前后内容,后面的“应该说”,进行了总结;第三段的“那么”,由前面的分析引出对勇耻关系的理解;第四段以“另外”将思路进行拓展,后面的“因此”又升华了中心;第五段的“当然”,再将思维进一步延伸,后面的一个“所以说”,更是对结果进行印证。
[类文生成]
起承转合式的论证结构,是指在论证的过程中,先确立鲜明的中心论点,然后选取一个角度进行解读(起),接着引出对这一角度更深刻的理解(承),在这一基础之上,对话题进行提升,或转折,或递进,或拓展(转),最后将话题与开头的中心论点巧妙融合,充分表现出文章的写作中心(合)。运用这种论证形式,可以使文章内容自然流畅,观点表达也更具普遍性,更易让人信服。思维严密的考生,往往对此情有独钟。
运用这种论证结构,需要理清各层次之间的逻辑关系。起要起得有根据,不能站不住脚;承要承得有延伸,或拓展出广度,或挖掘出深度;转要转得自然,不能出现刻意牵强的意味;合要合得严密,让中心论点水到渠成。
它的一般模式是:“起”(确立观点)——“承”(引申中心)——“转”(认识提升)——“合”(得出结论)。
具体写作时,则需要安排恰当的衔接与过渡内容。
勾连前后 写作议论文时,往往会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表现写作中心。而要将这些角度或侧面巧妙地连缀起来,使之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则需要以适当的过渡性语句,将本来独立的论述内容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安排这种过渡性的语句时,一定要充分理解前后内容的内涵,进而以承上启下的方式,实现整个论述的严谨性。
如写作“人格”这一主题,可以在开头点明写作中心;然后从两个角度选取事例进行分析,并在两者之间,运用一个过渡内容,对前文进行概括,表明对高尚人格的赞美;最后运用客观辩证的思维,增强“瑕不掩瑜”的认识,深化写作中心。
巧妙反转 议论文要写出深度,可以通过话题的转折实现。而要做到这一点,则需要安排恰当的反转性过渡语句,使写作内容在转的过程中对话题内容进行深入挖掘,从而表现深刻的内涵。反转,不能刻意生硬,而应该充分考虑前后文内容,以前文的合理性为基础,表明一种具有普遍性的认识。然后引出貌似合理性却又不合理的现象,并由此进行话题的转折,表达对现实更深刻的思考。
如写作“保护文化”这一话题,可以在开头以普遍性的分析,表达对文化的认识;然后通过过渡,以“然而”引出文化与金钱的关系,并以强烈的反问语气,表达对这一现象的否定,从而实现话题的转折;接着以城市改造的事例,从反面论述文化与金钱的关系;最终提出自己的合理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