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析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的美国梦

2016-05-14沈娜

校园英语·上旬 2016年5期
关键词:美国梦个人主义

【摘要】《当幸福来敲门》一直被视为能最好地诠释美国梦的经典电影之一。美国梦是美国文化的核心。本文通过分析美国梦的起源和发展,来探讨美国梦的根基和精神核心及其在影片中的体现。

【关键词】美国梦 《独立宣言》 个人主义

一、引言

《当幸福来敲门》改编自美国著名黑人投资家克里斯.加纳的同名自传。故事以80年代美国经济危机为背景,处于社会底层的Chris凭借过人的意志力、勤奋和对幸福的不懈追求,终于克服了重重困难,成为证券投资领域的专家。Chris翻转人生命运的故事生动反映了美国梦对民众的影响和美国的主流价值观。

二、美国梦的起源与发展

狭义上的美国梦是一种相信在美国只要经过个人努力不懈的奋斗便能获得更好生活的信念。它源于清教徒寻找“净土”的宗教理想,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其形成奠定了自然基础,而《独立宣言》则奠定了其思想基础。之后,宪法的颁布、西进运动的开展及对财富永无止境的追求逐渐使“美国梦”的观念深入人心。

美国梦的发展历程包括农业经济时代欧洲移民的原始淘金梦、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的个人成功梦和当前面向全球的投资移民梦。但其核心内容却一直没变:其主题似乎一直都是获取财富,实现人生自由,追求幸福;以机会均等为前提条件,依赖个人的努力奋斗和聪明才智是实现美国梦的主要途径;大规模由下层阶级向上层阶级纵向的社会流动是美国梦最显著的特征。

三、《独立宣言》与美国梦

《独立宣言》中“……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的字句渐渐发展成为美国的核心价值观并以国家意识形态主导形式融入了美国宪法及人权法案,为美国政治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因此,美国学者普遍认为,《独立宣言》是美国梦的根基。

影片中多次反映了《独立宣言》中的上述原则。细节一:Chris路过一家证券公司,看到从中出来的人个个衣着光鲜,流露出成功者的意得志满时,就不由自主地问自己:“They all look so damned happy to me. Why cant I look like that?”细节二:Chris因无法支付出租车费无奈之下跑掉,却丢了意味着全部生活来源的仪器箱,懊恼不已。在雨中给妻子打电话,却得知妻子打算离开。看到电话亭中散落硬币上的杰弗逊头像,Chris想起了《独立宣言》中关于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权利的描述,不禁感叹道总统先生是如何预见性地在happiness前加有意了pursuit一词呢?此刻的Chris虽倍感沮丧,但仍坚持不懈地努力,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来反转人生,追求幸福。

四、个人主义价值观与美国梦

个人主义崇尚自由、自主、自立,强调通过自我努力实现个人价值,代表了美国文化模式的基本特征,成为美国文化价值观的本质和核心。美国梦恰恰强调了个人价值,是个人至高无上的各种价值的实现和实际利益的满足。个人自由和机会均等是实现个人价值的保障,竞争是实现个人价值的根本途径。这种对个人价值和成功的高度肯定和执着追求集中体现为美国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因此,它无疑推动着美国梦的实现。

影片中Chris实现其成为中产阶级美国梦的过程体现了个人主义价值观的独立观念和自助精神。独立观念是指任何人都是自主自立的,凭借自强不息和个人坚持不懈的努力,人人都能在美国开拓自己发展的空间。妻子离开后,Chris除了卖仪器(其成功几率很低)没有任何经济来源。在打杂跑腿、争取客户、接送儿子上下学之余,Chris终于成功卖掉了家里所有的仪器,换取了几百美元的生活费,却被政府以税收名义征了去。最后Chris甚至到了卖血换取面包的地步。即便如此,Chris始终不放弃,终于凭借自己的能力进入了知名证券公司,并逐渐成为著名的投资理财专家。这生动地反映了Chris自强不息、自主、自立的一面,而这也正是个人主义价值观的核心体现。

自助精神在美国文化中根深蒂固。片名“the Pursuit of Happyness”与影片中一细节相呼应,形象地传达了实现个人价值、独立和自立的观念:Chris带着儿子路过幼儿园的外墙,看到“happyness”的涂鸦时,说“There is no ‘Y in happiness, there is ‘I.”他用隐喻的方式告诉儿子:幸福要靠自己(‘I)去争取,而不是依赖他人;追求幸福、实现个人价值的过程是自我奋斗的过程,遇到困难不要问“why”,而要靠自己的毅力和能力来解决。

五、结语

《当幸福来敲门》生动地反映了美国的主流文化价值观和思想基石对人们实现美国梦的巨大影响。因此,我们要深挖其精神内涵,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并反思,以更好地构建新时期中国的主流文化价值观,更好地实现中国梦。

参考文献:

[1]宋丙昌.影片《当幸福来敲门》主题分析[J].电影文学,2011 (7).

[2]孙晓燕.解读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的美国个人主义价值观[J].电影文学,2011(22).

[3]包相玲.从《当幸福来敲门》看美国励志片的精神取向[J].电影文学,2013(5).

作者简介:沈娜(1984-),女,河南虞城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英语教学。

猜你喜欢

美国梦个人主义
浅析夏目漱石《心》中的夫妻形象
直觉:爱默生超验主义改革的灵魂
“英雄主义”视角下中美电影的比较研究
概念起源时间错了
个人主义能不能一分为二?
个人主义能克制得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