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种救命药,有望降半价
2016-05-14梁馨
梁馨
3月8日,针对一些专利药、进口药价格太贵,老百姓用不起的现状,国家卫计委以5种药为试点,启动了国家谈判,这几种药降幅可能在50%以上,这让很多身陷绝境的重症患者看到了生的希望。
五种药或降价50%
国家卫计委主任李斌介绍,这次国家出面谈判的药品主要是抗癌药与乙肝治疗药物。这几种药治疗效果都很好,但价格奇高,普通家庭难以承受。具体如下:
来那度胺。它是治疗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的必需药物,目前该药只能进口。据统计,我国多发性骨髓瘤发病率已跃升至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第二位。其国内销售价格为5.9万元(25毫克×21粒/盒)、4.6万元(10毫克×21粒/盒),患者年均药物治疗费用达60万-70万元。
吉非替尼、厄洛替尼和埃克替尼。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药剂科主任药师于芝颖介绍说,这三种药物均为治疗肺癌的药物。一般情况下,吉非替尼的价格为4695元左右(0.25克×10粒/盒),月均费用约为1.4万元;厄洛替尼的价格为4600元左右(150毫克×7片/盒),月均治疗费用约为2.0万;埃克替尼的价格约为2000元-3080元(100毫克×21粒/盒),月均治疗费用约为0.9万-1.3万元不等。据《2015年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显示,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高居榜首,而非小细胞肺癌占肺癌患者的85%左右,大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属晚期,失去了手术的机会。因此,适用于肺癌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这三种药物成了“明星药”。
替诺福韦酯。这是治疗乙肝的特效药,目前尚未出现耐药,并且出现不良反应的风险也相对较低。这个药在国内销售价格为1000多元(300mg×30片/瓶),据此计算,患者的年均费用至少约为1.2万元。而我国约有2000万乙肝患者,且多数为贫困人群。
有药用不起更让人绝望
对于很多癌症患者来说,一些高效的进口药本可以给他们带去希望和新生,但残忍的是,高昂的药价却往往使他们不得不面对现实,放弃治疗;即使是一些有经济基础的患者,昂贵的用药成本也能很快让一个小康家庭花光所有积蓄。这些年,老百姓“因病返贫”的现象非常普遍。相关数据显示,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之后的世界第三大药物消费市场,年均药物消费额约700亿美元。其中,不乏价格昂贵的进口药。
首都医科大学肺癌诊疗中心主任支修益表示,我国每年拥有癌症患者约为420多万例,晚期肺癌患者的平均存活时间不到一年。目前很多进口抗癌药药效确实好,可使癌症患者的寿命大大延长,但关键是很多老百姓却用不起“救命药”。
研发成本、隐形成本抬高药价
进口药为何在我国变成“天价”?中国社科院食品药品产业发展与监管研究中心主任张永建表示,研发一种新药平均需要十年的时间,花费大约十亿美元,业内“双十”现象是进口药贵的根本原因。药品创新、持续研发、迭代需要药企的雄厚资金支持。而进口药和专利药都有一定年限的专利保护期,专利期一过,仿制药就会层出不穷。因此,只能通过专利保护期内的高额收入来弥补竞争带来的“利润分食”。
此外,“隐性”成本也在一定程度上催高了药价。国内进口药品到达医院之前要经过经销商流通,每一层平均溢价 5%-7%,而国外是直接由药品采购部门向厂商采购,省去了流通环节的高额费用。此外,数据显示,我国的药品增值税率为 17%,欧洲各国平均为 8.8%,而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为0。
海外代购风险大
不少人表示,有些在国内买不到或价格昂贵的进口药会境外代购。而药物不是普通的商品,需要特殊的管理,代购的风险难以管控。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调查数据显示,网上代购的境外抗癌药约75%是假药。在张永建看来,境外代购的药品存在巨大风险。首先,代购药最大的风险是购药者和售药者间的信息不对称,无法确定来源的真实性,买到假药的可能性非常大。其次,这些药都是处方药,应由专业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开出,擅自购买会存在两个严重问题:一是购药者无法准确判断这种药是否适合自己;二是安全性难以保证。再次,代购必然会经历流通过程,由于生物药品的特殊性,对流通过程有严格的要求,比如湿度、温度等,万一达不到就有可能导致药物质量下降,甚至失效。
救命药降价需多方努力
张永建强调,依靠谈判降低药价可能还远远不够,政府应将更多疗效好、但价格昂贵的药品纳入医保目录,减轻患者负担。对于一些治疗效果较好且已过专利保护期的药品,国家应加快仿制药的生产,惠及更多患者。
此外,支修益还表示,国家必须大力提高自主研发高效药物的能力和水平,通过发展国产化和廉价化的市场竞争主体,打破进口药的垄断态势,才能让居高不下的药品价格真正降下来,让更多患者买得起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