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二孩”在热议下的冷思考
2016-05-14王德明
王德明
【热点综述】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决议指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这是继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启动实施“单独二孩”政策之后的又一次人口政策调整。一时全面“开放二孩”引发了人们在街头巷尾以及新闻媒体尤其网络上的热议。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适应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2015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实施全面两孩政策、改革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的决定》,2016年1月1日起开始正式实施。
【理论分析】
一、经济生活角度分析
1. 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产品消费了,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消费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具有导向作用;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够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严重和人口减少,有效社会需求严重不足,不仅严重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会导致劳动力进一步减少的恶性循环。
2. 就业对社会生产和发展来说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随着我国人口减少,劳动力出现严重短缺,企业将面临着严重的“用工荒”,这必然会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创造产生严重的不利影响。
3. 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其中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劳动力这个生产要素的缺口可能严重制约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全面开放二孩成为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之举。
4.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是以人为本。全面开放二孩政策不仅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家庭的和谐和社会的稳定。我国长期实施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的计划生育政策也造成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如独生子女问题、失独家庭问题以及空巢老人等。全面开放二孩有利于缓解此类问题。
二、政治生活角度分析
1. 我国国家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必须坚持以人民根本利益为重,以国家利益为重。当前全面开放二孩利国利民。
2. 我国政府的基本职能有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加强社会建设的职能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职能。当前全面开放二孩有利于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
3. 我国正在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根本目的是进一步提高政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国务院贯彻落实党中央的精神,实施全面开放二孩的计划生育政策,体现了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服务的职能。
4. 我国政府的性质社会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政府工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对人民负责。全面开放二孩体现和维护人民的利益。
5.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其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全面开放二孩既体现了党的性质和宗旨,也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
三、文化生活角度分析
1. 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全面开放二孩的政策是我国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的根本要求。
2. 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产生了与独生子女相适应的独生子女文化,其中一些弊端严重影响社会的发展。全面开放二孩有助于谦让、合作、团结等文化的回归。
3. 传统文化是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文化。当前家庭养老仍然是我国传统的养老方式,全面开放二孩政策有助于切实维护我们老人的合法权益,让他们能够老有所养。
四、生活与哲学角度分析
1.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与客观具体地、历史地统一。全面开放二孩是根据我国劳动力短缺和老龄化严重的基本国情做出的正确决策,是对我国客观实际的正确反映。
2.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这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我国全面开放二孩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做出的正确的决断。
3.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发展不断地向人们提出新的要求,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解决新的问题。全面开放二孩是对我们人口问题的解答,这不是我们主观臆断的,而是在实践发展中提出的新要求。
4. 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具有无限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从“只生一个”的双独二孩到单独二孩再到全面开放二孩,都是时代发展的要求,表明了我们的认识也在与时俱进,不断向前推移。
5. 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联系具有普遍性。这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全面开放二孩不是一个孤立的人口问题,还包括经济社会问题,必将对社会经济产生影响。
6. 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这要求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国人口政策的每一次调整都是依据当时发展阶段的特点和要求。
7.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全面开放二孩是对当前时代发展的反映,
8.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这要求我们要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全面开放二孩既要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也要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反映人民群众的需求。
9. 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全面开放二孩的决定反映了党和政府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能力训练】
1. 2015年10月29日闭幕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确定,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的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预计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8亿,将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届时家庭养老负担加剧。2020年以后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将逐渐减少,各级财政补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增加。
材料二: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总的生育率降到更替水平以下,目前为1.5~1.6,人口总量虽然保持持续增长,但惯性趋弱;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2013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本世纪30年代中期占总人口的比例将从目前的1/ 7提高到1/4;独生子女家庭1.5亿多户,独居老人的比例提高,家庭的传统功能有所弱化;城乡居民生育意愿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少生优生、优育优教的生育观念正在形成。这些因素都从客观上推动了我国计划生育的调整。
材料三:越来越多国人为安全感买单。“宝宝的尿不湿是日本的,玩具是美国的,护肤品是德国的……”时至今日,国人对国产奶粉质量的不安仍在发酵,淘宝上依然有196万妈妈只买洋奶粉,并且这个数量仍在增长;父母们在洋奶粉上的花销高达163亿元,平均每个家长花了8343元。
(1)试结合材料一,运用所学经济知识,分析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
(2)结合材料二,选择运用辩证唯物论或者唯物辩证法的知识,分析说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调整的必要性。
(3)结合材料三,运用市场经济的相关知识,选择政府或者经济活动参加者的角度分析说明应采取哪些措施,才不会让“越来越多国人为安全感买单”?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新中国建立初期有4亿多人口,当时国家没有限制生育,提出“人多力量大”、“人多好办事”,人们也觉得“多子多福”。到了上世纪70年代初,我国人口已经多达8亿,国家开始关注计划生育问题。1978年,全国五届人大一次会议第一次把“国家提倡和推行计划生育”写入宪法。此后,中共中央发出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号召。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国家的富裕和富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独生子女政策实施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我国生育率不断下降。2012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首次出现绝对数下降,2013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人突破两亿,人口老龄化加速,社会负担加重,独生子女政策引发了许多令人关注的社会问题。如保持生育政策不变,势必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2015年,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这是继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启动实施“单独二孩”政策之后的又一次人口政策调整。不断调整完善生育政策,可以有效应对和积极缓解人口结构性矛盾的长期影响,保持合理的劳动力数量和结构,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新优势,准备更为有利的人口条件。
(1)请运用唯物史观解读我国人口政策的演变。
(2)有人担心,人口政策调整会导致人口剧增,人们生活水平降低,不利于社会和谐和持续发展。请你联系社会现实,运用所学知识为其解忧。
(3)人多未必力量大,关键是人的素质高低。中国需要从控制人口数量转向优化人口素质,只有全民族的素质提高了,才能不断提高。
3.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来临,“老有所养”正成为越来越迫切的社会问题。
材料一:
2008—2012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数及老龄化比例
注:①当某一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比重超过10%时,进入老龄化社会。②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GDP:中国为3870美元,美国为10645美元。
材料二:面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国务院颁布的《中国老龄事业“十二五”规划》提出:发展老龄产业,向老年人提供适合老年人多样化需求的商品和服务;培育养老服务市场,让老年人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养老服务。
(1)指出材料一图1和表1的信息。
(2)运用“劳动与就业”和“消费反作用于生产”的有关知识,结合材料,分析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3)结合材料二,运用政府职能的有关知识,说明我国政府如何破解“老有所养”这一社会问题。
4. 材料一:人口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变化,我国不断调整完善计划生育政策。从1971年的“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到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从单独二孩政策顺利落地,到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符合人口发展规律,有利于中华民族长远发展。
材料二:生育观是人们对生育问题的基本看法和态度。近三十年来,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中国人传统的生育观发生着深刻变化,表现在:生育动机由传宗接代、养儿防老向个人发展、愉悦家庭转变;性别由重男轻女向男女平等转变;子女数量上由多子多福向儿女双全甚至“只要优秀、一个也够”转变;生育时间上由早生密育向晚生间育转变。新生育观是导致我国适龄人口生育意愿降低,人口出生率下降的重要原因。
(1)结合材料一,我国对生育政策的调整完善,是如何做到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与生活”的知识,谈谈你对我国生育观发生变化的认识。
参考答案
1.(1)①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人均收入降低,家庭抚养负担大,可能导致生活水平下降;②劳动力供小于求,企业用工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下降,同时伴随着“用工荒”;③国家财政在改善人民生活、促进社会公平方面支出明显增加,加重国家的经济负担。
(2)辩证唯物论: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主观与客观的具体历史统一。计划生育政策应随社会实际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②规律是客观的,要求我们按客观规律办事。人口的变化有其规律,计划生育政策的制定必须遵循这一规律。
唯物辩证法:①联系具有多样性,人口问题受多种条件影响,计划生育政策要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②矛盾具有特殊性,人口状况在不同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特点,必须对人口问题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
(3)国家角度:①国家要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加强科学的宏观调控。②建立健全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以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市场道德规范等形式对市场运行作出规定,实施市场准入、竞争、交易规则。③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切实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建设健全社会征信体系,褒扬诚信,惩戒失信,在全社会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
经济活动参加者的角度:①企业要坚持诚信经营,树立企业良好的信誉和形象;②经济活动参加者要学法遵法守法,使自己的经济行为符合法律规范的要求,又能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2.(1)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不断变化,人口政策也要作相应调整。②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人口政策的演变,体现了我国在不同社会历史时期对人口问题进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变化。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人口政策的调整,能够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2)①人口政策调整不会导致人口剧增。文化影响人们的认识方式、思维方式和实践方式,人们“养儿防老”“多子多福”等传统思想的变化改变了人们的生育观念和生育选择;抚养成本不断提高、符合单独二胎政策的家庭数量有限等诸多因素,都会制约人口剧增。②人口政策调整不会引起人们生活水平降低。人们生活水平根本上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新的人口政策有利于保持合理的劳动力数量和结构,促进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发展。③人口政策调整有利于社会和谐和持续发展。新人口政策符合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有利于稳定家庭结构,增加家庭幸福感,有利于中国传统家庭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促进家庭、社会和谐和持续发展。
(3)①国家: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②个人: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升自己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
3.(1)图2008—2012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数逐年增加,人口老龄化比例在逐年提高,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2008—2020年,中国老年人口医疗费用占GDP比重在提高,而且幅度将越来越大,需要照料老年人口数量在不断增加。中国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适应,进入老龄化社会时的人均GDP远远低于美国。
(2)①劳动者是生产过程的主体,在生产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人口老龄化比例提高,意味着劳动力有效供给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将制约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生产。②同时,消费对生产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老年人多样化的需求和养老服务市场会拉动经济的增长,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也会起到导向作用。
(3)①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政府通过经济调节促进经济发展,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商品和服务,以满足他们的多样化需求。②履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职能。政府建立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养老服务。③政府履行基本职能,并不意味着政府包办一切。因此在养老服务方面,政府可以通过培育养老服务市场,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
4.(1)①坚持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调整完善生育政策,既要立足我国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又要随着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变化而不断调整。②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我国对生育政策的调整完善,遵循了人口发展规律。③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发挥主观能动性,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根据我国人口形势发展变化,逐步调整生育政策,稳妥有序推进生育政策的完善,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2)①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计划生育政策、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使国人传统的生育观发生深刻变化,这一变化对人们的生育行为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②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新生育观影响人们的生育行为,给我国人口数量和结构产生深刻影响。③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经济状况改变了生育观,但生育观也会影响到社会经济发展和“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效果。
责任编辑 李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