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滥觞与衍变
2016-05-14孙书凯
孙书凯
所谓滥觞,北魏郦道元《水经注》释为江河发源处水很小,仅可浮起酒杯,今用来指事物的起源或发端。任务驱动型作文在全国高考中正好处于滥觞时期,而且必将逐渐进化而发展变化,是为衍变。任务驱动型作文在全国高考中兴起,是为了规避新材料作文易于套作和宿构的陈弊。我们知道,新材料作文命题材料的多义性,必将导致立意多元化,给予学生更大写作自由的同时,也为套作和宿构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因此,在作文材料中增加任务驱动型指令,是为了给信马由缰随意驰骋的考生规定思维的跑道,并且全程画出不可逾越的“双实线”,从而更精准测量出学生真正的作文能力。
那么,什么样的作文才是真正的“任务驱动型作文”呢?有相当的考生甚至一线教师都有些迷茫。其实“任务驱动型作文”从制题来看,应该是“情境矛盾对立,问题颇具争议,双方(或多方)各有情理,考生辩证分析”。例如2016年珠海一模作文题:
22岁的阿晨即将大学毕业,他决定放弃继续读研深造的机会,准备应聘某公司从事自己喜欢的研发工作。爸爸对此有不同意见,认为阿晨应先学业,后创业,趁着年轻没负担,一口气念完硕博课程,蓄积后劲,为今后更大发展打下基础。父子俩的不同观点也引发了亲友们的议论。
对于材料中父子之间的分歧,你怎么看?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出你的理性思考与分析。
审读题目,考生会发现它的确异于以往新材料作文,矛盾对立方是阿晨与父亲,他们之间存在着“先创业”还是“先学业”的分歧,而且各有各的道理,要求考生做出选择,只能二选一,不能全选,不能不选,并且理性思考与分析。
所以在写作实践中,考生的思维流程必须紧扣核心问题,即分歧所在,争议所在,不回避,不逃避,不另起炉灶,因为这就是你必须面对的“任务”,就是你写作的起跑线。问题再尖锐,选择再艰难,你必须做出选择,不能当老好人,不能和稀泥,只能在规定的跑道中进行思维竞技。因为在高考中所选择的富有争议性的问题往往就是时代的声音与旋律,社会的尴尬与无奈,生活的挣扎与抉择,青春的迷茫与困惑等。面对这些问题,体现的是青年人的担当,思考并回答这些问题,体现的是青年人的责任,只有高质量完成写作规定的“任务”,考生才有可能在高考中,在成人成才中不辱使命。
那么,怎样才能高质量完成写作规定的“任务”呢?通俗点讲,其实有点类似于理科中的解题步骤,根据题目(任务),选择相关的公式定理(思维),按照步骤一步步推导(内容和表达),得出结论(中心主题)。所以常规写作流程如下:先要明确争议所在,找准关键概念(审题);其次要就事论事,情境分析,亮明观点(立意,凤头);接着要紧扣关键概念,理性说理(猪肚);最后扣合中心(豹尾)。在行文中要有详有略。自己支持肯定的一方可以挥墨如泼,摆事实,讲道理,这个地方可以详写;同时也要兼顾矛盾对立方,肯定其有价值,有可取之处,这个地方可以略写;随后将矛盾对立方度长絜大,比权量力,之后笔锋一转,确定支持的一方更胜一筹。请看珠海市一模的例文:
学必先于成才
珠海三中 黄莹莹
阿晨于先学业,后创业的问题与父亲发生了分歧,我认同阿晨父亲的观点,应先学业,后创业。(在父子“分歧”中选择一种结果,并表明自己对事件的态度)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于先学业和后创业是一样的,想要用创业来发展自己,就必先用学习来充实自己,使自己变得更强,积蓄后劲,为今后更大的发展打下夯实的基础。(紧扣事件,就事论事,提出第一个观点,并阐述自己对“先学业”理解,针对性强)
非学无以广志,非志无以成才。由古人的良训可知学是广志的基础,而成才是以固志为基石才能达到的,因此学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现代社会有这样一个现象,一位学位较低但资历很深的高端机器维修工人,工资在七八千左右,可是博士学位刚聘进来的员工,其工资可达一两万。由此可见深入学习还是很有必要的,阿晨你应该捉住读研深造的机会,否则你会后悔的。(从“会后悔”角度把“学”与“志”“成才”结合起来,阐述“先学业”的必要性)
陶渊明曾说:学如始起之苗,不见其长,日有所长;辍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正如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一般,不使自己知识达到一定厚度,使其强大到足以抵抗磨损与逆流,知识最终如冰雪消融般一点一点地消逝,那么到最后我们就会从有用之材变为无用之材,在公司中的立足之地就会逐渐消失,再想要大发展显然是黄粱一梦。故愚以为阿晨的父亲是对的,阿晨应听从其父亲的话。(从“听父亲的话”角度阐述“先学业”的紧迫性。3、4两段是文章的主体部分,这两段在不同维度的比较中说理,始终立足“先学业”这一点,依托古人良训、陶渊明的话,文章开始细化、深化,因而内容显得丰厚。此外,这两段是正反两个方面简述“为什么”的问题)
先成才还是先学业无异于是在问婴儿是先学会跑还是先学会爬,众所周知婴儿必是先学会爬再学会跑,因为爬是跑的基础,超越这一规律是要摔跟头的。同样学业也是成才的基础,若我们超越了这一规律,也必然会摔跟头,若阿晨放弃读研去创业,他很有可能会因为知识不够,经验不足而摔跟头。或许你会说经验是创业中得来的,因此须先创业。然而经验也可从学习中获得,还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例如发达国家工业革命几百年才获得今天的繁荣与发达,然而污染甚是严重,而发展中国家可利用其经验促使自己的飞速发展。(进一步厘清“先学业”还是“先创业”的概念,帮助读者消除误解,体现出较强的“读者意识”。作者在坚持自己的观点的同时,能设身处地、入情入理地对阿晨的观点进行了回应,体现出一种“文明式说服”的平等价值观。)
王冕苦学成才,唐寅闭门造学,陆游等名人的寒窗苦读终成就其名声,纵观历史,无一例外,故学必先于成才。(总结、呼应)(市教研中心黄平老师点评)
其中困难之处在于“猪肚”处的理性说理,所谓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关键概念的本末、先后、终始等是有争议,有分歧的,矛盾双方或多方都合乎一定情理法度,不是是非对错的关系,所以考生绝对不能搞得你死我活,必须进行多维度比较,称轻重,量得失,明先后,知终始,论缓急,说长短,权成败,谈荣辱,析危害、挖根源……有比较才有鉴别,以此得出谁更重要,谁更紧要,谁更必要,谁更有价值,谁更接近真理……此时,考生还会遇到两个难点,辩证论证和逻辑说理。
辩证论证能力是逻辑思维的核心,是衡量议论文优劣高低的标准,是对考生写作水平和逻辑思维能力的综合考查。辩证论证是因为任务驱动型作文提供的分歧、选择或争议本身具有复杂性,是非对错优劣成败等并不能简单界定,而且其中包孕的情理往往具有迷惑性,如老子所言: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如辱,广德若不足。面对如此疑难困惑,我们有必要在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智慧中寻找思维破局的利器。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明晰任务驱动型作文分歧双方(或多方)之间的关系,是依存关系(学业和创业)、选择关系(小李、老王和小刘的风采PK)、对立关系(情与法)等,是理性思考继续深入的保证。可能让考生有点抓狂的是这些关系也往往是隐藏的,要想挖掘出来必须基于分歧双方或选择对立方提炼核心精神,而这些核心精神可能属于同一范畴,本身并没有对错优劣之分。比如2016年广州一模作文“三则暖闻”材料,一是“油条哥”坚持不用“复炸油”,核心精神是坚守良心、诚信经营;二是老父亲排队挂号等候看望医生儿子,核心精神是遵从秩序,关爱亲人;三是主办方不惜名画受损原谅不小心犯错的男孩,核心精神是:友善、理性、宽容等。它们就像田野里长着三棵枝繁叶茂的花生,它们的果实深埋地下,而且还有果皮的保护,但颗颗饱满,质量数量都属上乘。考生的任务就是论证哪棵花生更甘美,这就要把所有花生通通挖掘出来,逐一品鉴(审题),对比权衡颜色、大小、形状、口感,甚至脂肪含量、糖分含量等(权衡),然后选出自己最心仪(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各花入各眼)的一棵,作为品鉴的中心任务,也是写作的主体部分,其它两棵作为参照对象,也要有所论及,作为补充,这样循理依据推演成篇即可。所以说“权衡比较”是理性说理的关键所在,是考生挠头抓狂所在,也是任务驱动型作文的魅力所在。
需要注意的是,任务驱动型作文滥觞之后,必将随之衍变,一是德育渗透,文化浸染;二是理性思辨,逻辑凸显;三是淡化限制,评价创新。
先说德育渗透,文化浸染。鉴于高考作文改革日益重视德育渗透和思想引领,在制题材料的选择中,必将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传统文化精神理念,青睐体现时代潮流、社会变革和生活变迁的材料,这些材料必将富有争议性或充满选择性。考生平时可以广泛涉猎,放开心胸,渐染浸润于传统文化,用经典名篇夯实自己的国学素养,一旦面对“韩如潮,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海”式的材料才不会手足无措。考生在行文中务必要有任务意识、文化意识和读者意识,任务驱动,条分缕析,谋篇布局;文化启动,丰厚学养,以才动人;情理感动,以情感人,以理服人,让读者愿意倾听,理解悦纳,成为自己中心论点的“粉丝”。
再说理性思辨,逻辑凸显。要想提高作文质量,必须提高思维品质,考生要学会并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发展的观点、联系的观点辩证地看问题;还要掌握量变与质变、理论与实践、偶然性与必然性、形式与内容、现象与本质等辩证关系;还要在摆事实,讲道理,支撑文章中心主题的过程中,适当采用论证方法,进行逻辑说理。从语言逻辑学与论证思维学出发,任何立论说理的基本的元素无非是以下四个:是什么——类别和性质方面的问题;为什么——原因或目的的问题;怎么做——方法和途径的问题;会怎样——结果和效能方面的问题。所以在行文中可以不停地追问,解决问题,就像一路摆放的烟花,走过路过,不要错过,逐一点燃,必定一路明亮璀璨。说理论证时务必要合乎逻辑,可以类比论证,可以引申论证,可以因果论证,可以比喻论证,可以科学归纳,方法不在于多,实用就行,总之让推论结论能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最后说说淡化限制,评价创新。细细想来,任务驱动型作文特色就是有任务的限制,这些限制似乎壁垒森严。不可否认,这一点正是高考制题人的良苦用心,就是要突出一个真字,在真实情景中让学生抒发真情实感,在理性思考中表达真知灼见。任务驱动型作文的登台亮相,让清新之风尽吹,真情境、真思想、真情感、真思辨,可以说煞是惊艳。但它仍非完美,依然面临着平衡中心突出与合理延伸的难题,因为完成任务容易就事论事,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发挥。而深入思考,衡量学养就需要合理拓展,现在看来如同琴弦,过松过紧皆非正音,如何在限制和反限制中弹性伸缩,评价标准如何,让我们拭目以待。
责任编辑 彭 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