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段怎样塑形美体?
2016-05-14王延龄
王延龄
高考作文常考文体——议论文,其生命力很大程度上在于“证明”的力度和效度,因此,写作者总会在“本论”部分狠下功夫,比如选用最贴切的论据材料,并就材料展开充分的分析和论证,务求所立之论能够真正立而不倒。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被写作者想尽千方百计加以证明或正确或错误的论点,究竟该以怎样的形态呈现在阅读者眼前,却没有引起高中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
正常情况下,论点是包裹在“引论段”里的,从写作学的角度讲,“以怎样的形态”呈现论点,绝不只是一个“外在形式”的技术问题,也是一个更要讲究包裹的内里充实,要素各安其位,要素间的关系把握准确的艺术问题;否则,论点就不能水到渠成地“引”出来,而得靠作者生硬地“抛”出来或者“拽”出来。让我们先看2016年广州一模写作实例:
材料:一位老父亲从外地来医院看望儿子,看到儿子正在坐诊,忙得抬不起头,根本说不上话。老人家等了两个多小时后,只好挂了个号,和儿子见了一面。
(笔者注:材料有一处瑕疵。“抬不起头”,似应为“没时间抬头”。)
学生的“引论”写得如何?且看:
(1)因为儿子工作忙,老父亲特地从外地来看儿子,可苦等儿子两个多小时也未曾与儿子交谈上一句。无奈,父亲只好去挂号,只为见上儿子一面,与儿子好好说会话。父子近在咫尺,见面方式竟然如此奇特,让人不由得心生感慨。(《父爱如斯之重》)
(2)正在坐诊的儿子实在太忙,病人不断地进进出出,他竟然连抬头的时间都没有,都未能察觉从外地赶来的老父亲就站在他的诊室里。两个多小时后,一直焦灼地等待着的老父亲,只好挂号排队候“诊”。医生敬业,是对病人最厚重的爱。(《医爱如山》)
(3)老父亲风尘仆仆从外地赶到医院见儿子,却发现儿子十分忙碌,并没有时间与自己说上一句话,甚至没有发现自己的存在。这让盼望与儿子交流的老父亲十分焦急。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老父亲为了与儿子说上几句话,不得已在医院里挂了号。这位父亲真伟大!(《世上亲情最暖心》)
从“引论技术”角度看,上述3例存在哪些突出的共同问题呢?
1. 不会“围绕论点”转述。例(1)虽然比较全面,也用“方式奇特”“心生感慨”等语词对材料中的人与事进行了简单的评析,却还是没能表达出“父爱如斯之重”的事实要素。
2. 转述角度发生偏差。例(2)以“医爱如山”为论点,从“做医生的儿子”的角度,围绕“敬业”转述材料,凸显了“太忙”“连抬头的时间都没有”“焦灼等待的父亲”“只好挂号排队候‘诊”等要素。叙事有中心,也很流畅,但是事件的角度整体偏移,与命题人的意图(从父亲的角度)相悖。
3. 不能准确、全面把握材料中的人、事、理,致使事实要素顾此失彼、要素间的关系被曲解。如:例(1)“因为儿子工作忙”给人一种“儿子不回家看父亲,只好父亲来医院看儿子”的错觉。例(2)漏失“等了两个多小时后”这一重要信息,使得“父亲无奈挂号”的举动失去客观依据。还有“根本”“只好”这两个表现老父亲“焦灼”“无奈”的心理情状的语词也弃置不用。例(1)和(3)甚至连“儿子”的医生身份都未能确定。
4. 除例(2),“引论段”几乎变成了“无论段”。
“引论”的要义在“引”。那么,引论段塑形美体的质量认证标准、具体样式是怎样的呢?
(1) 位置:从文章结构的层面说,“引论”一般处于篇“首”。这是因为,议论文必须先“立”论,然后才“议”论。这种形体样式的议论文引论,占到99%以上!比如,《中国青年报》编辑、著名杂文作家陈小川先生《提倡站着》一文的引论:
有一次,听上海《新民晚报》总编辑束任秋同志介绍他们报社的工作程序。他谈到编辑部每天早上的碰头会,由总编辑、副总编辑和各组组长参加,会上要交流情况,决定当天的重要报道以及处理许多亟待决定的事项。在场的一位同志发问:
“这个碰头会要开多久?”
“一刻钟。”
“这么多事情怎么说得完呢?”
“我们是站着开的。”(以上叙“事”)
站着开会,成本极低而效率极高,实在值得提倡!(本句引“论”)
这个引论写得极其精彩!首先叙述生活中的真实事例,且有意识地提取“碰头会”“决定重要报道和许多事项”与“一刻钟”三个核心语词,利用人们“似不可能”的怀疑和否定心理制造悬念,最后揭晓“会是站着开的”。至此,读者已经恍然大悟,而作者为“站着”这一新颖独特的会议形式进行点赞——即提出论点也就自然而然、顺理成章了。
(2) 结构:引论由“事”加“理”两部分构成,正常情况下,采用“先事”而“后理”的程式。这是因为,事中含理,理融于事中,写作时须据事析理,而后从事中剥离出理来。当然,也有“先理”“后事”的。
例:一个人能看多远,取决于他的眼光。眼睛人人都有,但眼光,恐怕就得另说了,因为,有眼睛的人不是都有眼光的。(先引“论”)
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克咸阳,看见无数的奇珍异宝和后宫佳丽,想待在咸阳不走了。樊哙见状进谏:“沛公欲有天下耶,将为富家翁耶?凡此奢丽之物,皆秦所以亡也,沛公何用也?愿急还霸上,无留宫中!”(再叙“事”)统治者贪财好色,乃败亡之象;樊哙一介武夫,本以屠狗为业,竟有如此眼光,实属难得!(后“议”事)(《远见与眼光》)
(3) 形体:转述(引)须紧扣观点,围绕“核心关系”提取“核心要素”;论点句须使用“判断句”,鲜(新颖)明(明晰)地表达个人见解。例:
在非洲的大草原上,猎豹捕食时奔跑的速度可达每小时110公里,而猎豹的食物羚羊则只有90公里。按理,非洲大草原上应该没有羚羊了。但事实恰恰相反。羚羊数量不但没有减少,其家族反而繁衍不息,羊丁兴旺。科学家经过观测发现,猎豹靠的是速度,羚羊靠的是拐弯。(用转折句群叙事,突出羚羊生存法宝,为下文立论彰显理据)
羚羊成功躲避灭顶之灾的经验告诉我们:在你死我活的激烈竞争中,充分发挥自家的长处以制敌之短何其重要!(用肯定的判断句从所叙之事中引出论点)
漂亮的引论无疑是议论文的“凤头”。这里的“漂亮”,不单指引论呈现形式中规中矩和语言表达严密理性,而且更指叙事准确,能让作者借事中之理顺势提出自己的观点。但有时候,命题人提供的材料或者作者储备的材料中并没有明显的“理”,即没有包含“主旨”的核心词句让考生借用,考生就得在准确把握材料意旨的基础上重新整合,表达成“含有”主旨或类似主旨的句子。比如前述2016年广州一模作文引论(1),可作如下修改:
思念儿子心切的老父亲,特意从外地赶到儿子所在医院,见儿子正坐诊,满以为可以畅聊一番,可苦等两个多小时,儿子却忙得连头也没抬。尽管憋了一肚子话急于倾吐,老父亲还是没有惊动儿子,而是选择像病人一样去挂号排队“候诊”。近在咫尺的父子,见面方式竟然如此奇特,让人不由得对那位父亲肃然起敬。(从“老父亲”的角度叙事,突出其虽焦灼而静静等候的品质,为下文立论提供依据)
是啊,即便是沉甸甸的爱,何尝不可以表达得轻松而又诙谐呢!(从“老父亲”表达对儿子的关爱的角度立论)(《父爱如斯之重》)
修改后的引论,用“尽管……还是……而是”这样的二重复句整体上扭转了材料的指向,逼出主旨明显的中心句“近在咫尺的父子,见面方式竟然如此奇特,让人不由得对那位父亲肃然起敬”,为最终提出论点“即便是沉甸甸的爱,何尝不可以表达得轻松而又诙谐呢”铺平道路。
如果不创造性转述命题人提供的材料—— 不紧扣论点中的核心语词和核心关系转述材料,不揭示所转述的材料与即将提出的论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就会始终不见主旨句或者含有主旨的关键句,那么,阅卷老师一定会认为从所转述的材料中提炼不出论点,或者提炼出来的论点显得明显有些牵强。
写好引论段,其作用不亚于写好本论部分。因为,从“引论”段可以看出写作者审美情趣的雅与俗,思想认识水准的高与低,写作技能的巧与拙。
引论段塑形美体,要诀在于阅读、理解命题人提供的材料或者自己储备的材料之后:
先想清楚,自己的“论点”是什么;
再把握材料内的要素之间的“事理”关系;
后提取并整合跟论点相关的“事理”要素并叙述好。
当然,引论写作过程中,最关乎质量的是,要准确把握材料中的“理”与自己的观点(理)的吻合度。总之,理在材料中,材料随着论点叙。
责任编辑 彭 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