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青时节寻春意 繁英花事绕京城
2016-05-14鹿璐
鹿璐
北京的春天是短暂的,古人云“满眼不堪三月暮,举头已觉千山绿”。北京春意虽短,但春天却是花事繁盛。北方的春季,柳树最先返青,它仿佛是春天的使者,早早地报告春天的到来,《九九歌》中即有“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之说。北京柳树最多的地方就在护城河边,护城河两岸种植着婀娜的垂柳。我每天上下班都要路过护城河,冬天的柳枝光秃秃地垂落在河岸边,无声无息。前几天我蓦然发现护城河边的柳树抽出了嫩绿的枝条,呀,春天来了!不禁想起朱自清先生的《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是呀,春天来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随着春天的到来,北京花事也进入最为繁盛的时候,迎春花、桃花、樱花、玉兰花竞相开放。
今年花期,占据朋友圈、微信群的各色赏花照片成为点击的焦点,各大公园赏花人群更是摩肩接踵,春天赏花已然是当下最时髦的活动。然而京城赏花并非今年最热,笔者查找史籍,发现京城赏花已是春日里由来已久的习俗。明代袁宏道即在其所著的《瓶史》中记载:“燕俗尤竞玩赏,每一花开,绯幕云集”,可见当时京城赏花之胜。
京城赏花不同于他处,如只是观看花之绚丽,随处可见,京城赏花的趣味在于观赏意境与鉴赏文化。
年年早樱枝头闹,岁岁玉渊潭中花
樱花是春的使者,古人形容樱花“寒梅落后报春光,不与迎春斗芬芳。”当梅花谢去,迎春花开,早樱的花朵已然绽放在枝头。说到樱花,大家自然会想到日本是樱花之国,殊不知樱花起源于中国。据日本权威著作《樱大鉴》记载,樱花原产于喜马拉雅山脉。被人工栽培后,逐步传入中国长江流域、西南地区以及台湾岛。秦汉时期,宫廷皇族就已种植樱花。到了唐代,樱花已普遍栽种在私家花园中。盛唐时,日本深慕中华文化,派遣唐使来华学习。随之,中国的建筑、服饰、茶道、剑道和园艺花卉的种植技术等一并被遣唐使带回东瀛,樱花也因此传到了日本,并深受日本人民的喜爱。樱花绽放时虽花繁艳丽,但是花期极短,只有七天,每到落花时节,落英缤纷的樱花如花瓣雨洒落,带给人们的总是烂漫到极致后的淡淡怅惘,因此在日本樱花也被称为武士之花,表示为了瞬间的灿烂不惜身死。
春天樱花盛开的季节,很多旅行社都组织到日本的赏樱之旅。其实要看樱花不用远渡,京城的玉渊潭公园每到樱花绽放时,都会举办樱花节。玉渊潭的樱花节与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的海棠花节、香山植物园的桃花节并称京城春日里的三大花事。
玉渊潭公园所在地自金代即是金中都城西北郊的风景游览圣地。据《明一统志》记载:“玉渊潭在府西,元时郡人丁氏故池,柳堤环抱,景气箫爽,沙禽水鸟多翔集其间,为游赏佳丽之所。”从《明一统志》的记载不难看出玉渊潭一带,曾颇有江南水乡的景象。到了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江南风光深深地印在了皇帝的脑海中,京城地处北方,少有河湖,而玉渊潭之地却是京城少有的颇似江南的地方,于是乾隆皇帝下旨修整玉渊潭并在其东建立行宫,就是现在的钓鱼台国宾馆所在。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玉渊潭在原来的基础之上,浚治成湖,打通上下游,并建有水闸等设施,玉渊潭水可与三里河相通,达阜成门之护城河。清代后期至民国时期,玉渊潭一带逐渐荒芜,杂草丛生。新中国成立后,配合永定河引水工程,在原来的玉渊潭之南挖了一个新湖,名八一湖。现在三环玉渊潭附近的公交车站还有八一湖的站名。1960年,玉渊潭建立公园。近些年,玉渊潭在公园的西北部建有以樱花为特色的园中园——樱花园,园内樱花约有20个品种2000余株,分为早樱和晚樱两大系列,因品种不同,樱花可次第开放,花期延续近一个月。玉渊潭公园的樱花美不胜收,而公园也因樱花而大噪京城。
禅结尘缘寻花伴,潭柘春深藏“二乔”
在春寒料峭之中,玉兰花悄悄盛开了。玉兰花似美玉,花香如兰,给早春的京城平添了丝丝暖意。京城观赏玉兰的最佳去处,一是潭柘寺,二是大觉寺。玉兰花型似莲花,佛家认为玉兰有报恩之意,因此佛寺之中多有种植。
京城最美的紫玉兰就在潭柘寺中。潭柘寺在京城西部的潭柘山麓,寺院坐北朝南,背倚宝珠峰。潭柘寺始建于西晋建兴四年(316年),是佛教传入北京地区后修建最早的一座寺庙。潭柘寺的建造时间早于北京成为都城的时间,民间就有“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之说”。潭柘寺始创时规模不大,名叫嘉福寺。但当地百姓因寺后有龙潭,山上有柘树,故在民间一直称为“潭柘寺”。唐代武则天万岁通天年间(696年-697年),佛教华严宗高僧华严和尚来到潭柘寺传道,潭柘寺遂成为幽州地区第一座确定了宗派的寺院。此后潭柘寺几经兴衰,直到金代金熙宗完颜亶到潭柘寺礼佛,并拨款修缮寺院,潭柘寺才得到皇家的重视,逐渐发展起来。在后世的元明清各代,潭柘寺不断受到皇家的重视和礼遇。特别是在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康熙皇帝游览潭柘寺,亲赐寺名“敕建岫云禅寺”,并亲笔题写了寺额,从此潭柘寺就成为北京地区最大的一座皇家寺院。但是,民间百姓还是习惯称此寺为潭柘寺。
潭柘寺的玉兰闻名京城,相传种植于明代,已有400余年历史。这两株玉兰不同于普通的玉兰花,他处的玉兰花主要以白色居多,紫色次之,而潭柘寺的玉兰其花瓣兼有紫、白双色,十分娇艳,是堪称全国“独二无三”的两株明代双色玉兰。潭柘寺的玉兰花开,香气袭人,倾国倾城。民间以三国时期东吴著名的美女大乔、小乔来形容这两株玉兰为“二乔玉兰”,更有诗赞潭柘寺的玉兰曰:“三春一绝京城景,白石阶旁紫玉兰。”因这两株紫玉兰生长在毗卢阁的东侧,又有“紫气东来”之寓意,甚为吉祥。每年在紫玉兰盛开时,潭柘寺都会举办以赏花为主题的庙会,吸引了京城无数善男信女前来观赏。
与潭柘寺“二乔玉兰”齐名的大觉寺位于西郊旸台山南麓,其闻名京城的古玉兰就在寺内的四宜堂里。大觉寺八绝之一的古寺兰香,指的就是四宜堂内的白玉兰。四宜堂是清代雍正皇帝的行宫,庭院内有四株白玉兰树,其中一株种植于清代,树龄已逾三百年。这株白玉兰树相传是寺院主持迦陵禅师亲手从四川移种而来。
丁香最解禅中语,相伴戒坛倚春风
与潭柘寺相距不远的就是戒台寺,很多去潭柘寺踏青赏花的香客,都不会错过戒台寺。每到四月,春意正酣之时,也是丁香花开放的时节。而京城最为著名的观赏丁香之地就在戒台寺。戒台寺始建于隋朝开皇年间(581年-600年),至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是北京现存最为古老的皇家寺庙之一,虽然戒台寺的历史没有潭柘寺悠久,但是也堪称京城寺院的“老爷爷”了。戒台寺中最著名的是拥有全国最大的戒坛,这个戒坛可授佛门最高等级的戒律菩萨戒,因此得名“天下第一坛”。
很多游人在寺中观赏丁香的美景时,常常会有这样的疑问,佛家寺院应该种植菩提树才对呀,为何寺内种植丁香?遍查典籍之后,我们才知丁香与菩提树还有着不解的渊源。相传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曾在菩提树下坐禅而觉悟成佛,创立了佛教。从此,菩提树被视为佛家圣木,广植于佛教寺院之中,并以梵文教语“菩提”命名该树。可是,真正的菩提树只适宜种植于热带、亚热带地区,我国只有华南、东南沿海一带才适宜生长。因此我国的佛门弟子只好选用一些适应当地气候环境的树种代替菩提树。如南方的一些寺院,选用无患子树代替菩提树。西北的甘肃、青海等地,佛教弟子就选用暴马丁香(与紫丁香同属的一种丁香)代替菩提树,因此暴马丁香也有“西海菩提树”之称。而北方的佛门弟子常以丁香代替菩提树种植于寺院之中。戒台寺的丁香吸引了大批的文人墨客和社会名流前来赏花,其中就有国画大师溥心畲,京剧大师谭鑫培、杨小楼、梅兰芳等人。
如果觉得戒台寺离市区路途较远,城内的法源寺丁香也是名冠京师。法源寺的丁香据传乃是明代的遗物,花开之时繁盛之极,乃至世人称之为“香雪海”,也因此法源寺又有“香刹”的美誉。法源寺地处宣南,在明清时期正是文化思想比较活跃的地区。每到花季,僧人便邀集文人名士赏花吟诗,结成丁香诗会。法源寺丁香诗会活跃于明、清,至清代极盛,当时赫赫有名的纪晓岚、洪亮吉、顾亭林、何绍基、龚自珍、林则徐等人和宣南诗社,每到丁香盛开的时节都会来寺赏花吟诗,遂形成传统。现在每年4月10日,法源寺都会举办“丁香诗会”。
“海棠花溪”不觉浅,恭王府里有锦绣
我国传统园林中,海棠花常常与玉兰、牡丹、桂花一起种植,寓意“玉棠富贵”。海棠花花姿潇洒,花开似锦,雅俗共赏。自古以来,海棠花就有“花中神仙”“花贵妃”的美誉。苏东坡赞美海棠花的诗词“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更是给人们留下了“海棠春睡”的典故。
京城观赏海棠的绝佳去处就在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和恭王府。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中有一个景区被称为“海棠花溪”。“海棠花溪”的海棠花临河而种,花开之时河两岸繁花似锦,美不胜收。“海棠花溪”里游人摩肩接踵,正所谓“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海棠花溪”里种植了西府海棠、贴梗海棠、金星海棠、垂丝海棠等诸多品种的海棠树2000多株,是城区内最大的海棠林。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每年海棠花开之时都会举办海棠花节。
观赏争奇斗艳的海棠时,望着眼前曾经的古城遗迹,不禁令人忧思怀古。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是在元大都土城遗址上建造起来的。据《元史·地理志一》大都路条记载:大都“城方六十里”。后经考古勘测,大都城是一座南北略长的方城,周长28600米。元至元三年(1266年),元世祖忽必烈在金中都城的东北建新城,新城以琼华岛为中心,兴建有宫城、皇城、坛庙等,至元九年(1272年)命名为大都。大都城在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全部建成,历时十八年之久。大都的城墙全部用土夯筑而成,能够有部分城垣保存至今实属不易。
与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里“海棠花溪”中的海棠花海不同,恭王府海棠闻名京城但又如大家闺秀一般,养在深闺人未识。恭王府位于前海西街,是清代规模最大的一座王府,先后作为和珅、庆亲王永璘的宅邸,后被赐予恭亲王奕,由此得名恭王府。恭王府历尽清王朝由鼎盛至衰亡的风雨人生,故有“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的说法。恭王府的海棠也如这座府第般含蓄而内敛。海棠花盛开在“澄怀撷秀”中,这是恭王府花园西北部,面向水池而建的一组建筑。每年暮春海棠花开,京城名流到此观赏海棠花,故又名“海棠轩”。当年溥心畲居住此处时,每年春天请友人赏海棠,即席分韵作诗。恭王府每年还会举办“海棠雅集”,邀请社会名流来此吟诗作画。据说,海棠雅集自清代恭亲王奕訢时期便是定制,至辅仁大学时期还成立了海棠诗社,之后逐渐消歇。2011年,恭王府“海棠雅集”得以重启,连续举办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