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射”礼溯源

2016-05-14魏羲之

书屋 2016年5期
关键词:射箭

魏羲之

韩愈在《师说》中嘉奖当时在太学读书的学生李子蟠是一个勤奋好学的人,“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文中提到的“六艺”是“礼、乐、射、御、书、数”,见《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为什么射会作为封建社会最高学府的必修课程,这就要从“射”礼的源头进行探究。

记录孔子思想言论的儒家经典《论语》一书中有三次提到“射”:

“君子无所争,必射乎,揖让而上,下而饮,君子无所争”(《论语·八佾第三》)。意思是说,君子以修身进德为本,所以不妄与别人争高低。如果一定要说有所争,那就是比射了。比射要分胜负,输了要当众饮罚酒,所以君子在比赛中要力争胜利,但在比赛时,却是处处与对手揖让而升,下来后一起饮酒,这就是君子之争。

“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论语·八佾第三》)。意思是说,射艺,主要不在于射透箭靶子,因为每个人的力量大小是不同的,这是从古以来的规矩。

“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论语·子罕第九》)。意思是说,我要专长于哪个方面呢?驾车呢?还是射箭呢?我还是驾车吧。

《论语》是孔子身后他的弟子整理孔子一生言行思想的一部语录著作,在孔子的一生中经常关注“射”的事,可见“射”在古人生活中并非寻常之事,而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就孔子提到的几次谈论“射”的内容就可见一斑。第一次是关于君子的品德,或者说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君子;第二、三次说的是关于技艺方面的,而技艺是一个人生存的本领,是大道,所以,“射”对古人的影响不可小觑。

射的工具为弓箭,我国弓箭史源远流长,相传黄帝发明弓箭,夏代有射箭能手羿射十日的传说。上古崇尚勇武,射中者为首领。春秋时期,诸侯纷争,弓箭愈益成为战争中不可或缺的角色。意味深长的是,正是在这崇尚武力的时代,儒家却将弓箭变成礼乐教化之具,引导社会走向平和,称为社会的一项重要思想武器。

一、选拔考察官员的一种重要方式

在科举制度出现之前,我国古代选拔官员主要方式是察举和九品中正,更早些时是军功、宗法世袭,还有一种很特别的选拔方式就是通过“射”的形式来选拔各级官吏,如《礼记射义》记载:“是故古者天子以射选诸侯、卿、大夫、士。射者,男子之事也,因而饰之以礼乐也。故事之尽礼乐,而可数为,以立德行者,莫若射,故圣王务焉。”

这段话的意思是,因此,古代的天子以射礼来考察、甄别诸侯、卿大夫以及士的德行和才艺。射箭是男儿大丈夫的本分事,所以导入礼乐来加以熏陶和教化。在各种技艺之中,能够穷尽礼乐之精神,而又能经常举行以培养德行的,唯有射礼了,因此仁德之王就非常注重射礼。

公元702年开始,武则天诏令全国举行“武科举”考试,从此,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由单一的“文科举”变为文、武并举了,而“武科举”考试的必考内容是“长垛、马射、步射、平射、筒射,还有马枪、翘关,负重,身材之选”。从唐代武科举考试的内容来看,“射”是最重要的科目内容。据历史记载,通过武科举中状元进入仕途的郭子仪在安史之乱中就起到了挽狂澜于既倒的作用,被称为“中兴名臣”,也是王权专制社会数千年来异姓封王的极少数人之一。

二、决定战争取胜的重要保障

在冷兵器时代,决定战争胜负的不确定因素很多,但其中兵器还是重要的要素,恩格斯说:“弓箭对于蒙昧时代,正如铁剑对于野蛮时代和火器对于文明时代一样,乃是决定性的武器。”据《水浒传》所写,古代常用的十八般兵器是:矛、锤、弓、弩、铳、鞭、锏、剑、链、挝、斧、钺、戈、戟、牌、棒、枪、扒。在十八般兵器中只有弓(箭)、弩等具有远距离杀伤的能力,据《武经总要》记载,公元1068年,李宏发明一种蹶张弩,叫神臂弓,这种神臂弓采用足力上弦,由一人发射,射程可达三百七十多米,可射穿重甲;而三弓弩是在床架上的前侧安置两弓后置一弓,用绳轴绞动张开,大的需七十人方能张开,射程约五百米。可见,箭这种兵器较其他兵器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其他兵器都是近距离身体接触才能构成威力的兵器,因此弓和弩的作用就显得比其他兵器更加重要。

据《颜氏家训·杂艺第十九》说:“弧矢之利以威天下,先王所以观德择贤,亦济身之急务也。江南谓世之常射以为兵射,冠冕儒生多不习此;别有博射,弱弓长箭,施于准的,揖让升降以行礼焉。防御寇难了无所益。乱离之后此术遂亡;河北文士率晓兵射,非直葛洪一箭已解追兵,三九燕集常縻荣赐。”

这段话的意思是:弓箭的用处,可以威震天下,古代的帝王以射箭来考察人的德行,选择贤能,同时也是保全性命的紧要事情。江南的人将世上常见的射箭,看成是武夫的射箭,所以儒雅的书生都不肯学习此道。另外有一种比赛用的射箭,弓的力量很弱,箭身较长,设有箭靶,宾主相见,温文尔雅,作揖相让,举行射礼。这种射箭对于防御敌寇一点没有益处。经过了战乱之后,这种“博射”就没人玩了。北方的文人大多数会“兵射”,不只是葛洪能一箭可以追杀贼寇,三公九卿宴会时常常赐射箭的优胜者。射箭技术的高低,关系到荣誉与赏赐。

史前时期黄帝发明弓箭,在中国最早的古籍《易经》中,曾有黄帝“弦木为弧,削木为矢”的记载。他的孙子——“挥”任监管制造弓箭的官职“弓正”,据传说正是为挥发明的“弓箭”使黄帝的政权更加强大,黄帝打败了蚩尤,就有“弓箭”的功劳。挥也是张姓的始祖,因他发明“弓”而得到张的封姓,所以张也就是由一个“弓”和“长”组成。

历代的战争也反复应证了这个事实,从汉代开始,以中原为都的华夏民族就饱受西北边陲之地匈奴的困扰,就是因为以游牧生活为主的擅长骑射本领的匈奴在战争中占有优势,他们擅长骑射,在战争中灵活机动,速进速退,行踪不定,作战能力极强,所以西汉王朝的开国君主刘邦在跟匈奴的较量中兵败被围困在白登山四十多天,最后还是靠张良的美人计才得以脱身。公元前151年,汉武帝继位。匈奴在汉帝国数十年俯首称臣的迷惑之下,有点得意忘形,不把汉帝国放在眼里。汉武帝看准时机,决定对匈奴开战,他起用了两个杰出的军事家卫青和霍去病,他们组建了我国历史上早期最强大的骑兵部队。汉朝靠霍去病的骑兵精锐,纵横驰骋数万里,率万骑出陇西击匈奴右部,历五王国,越焉支山千里,歼敌八九千,斩折兰王、卢侯王,收休屠王祭天金人。霍又骠骑发动夏季攻势,在与公孙敖失去联络之情况下,孤军挺进越过居延海,穿过小月氏王国,抵祁连山,歼灭匈奴四万骑,匈奴河西精锐瓦解,彻底解决了西北边陲匈奴的大患,为华夏获得了二百多年文明发展的机会。

唐朝是中国封建王朝的鼎盛时期。它的版图扩展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北达西伯利亚,西接帕米尔高原,南到南洋诸岛。这自然和唐代军队的战斗力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唐军以轻型步兵和骑兵为主,讲求机动性,弓弩作为主要射远兵器装备了唐朝大部分军队。据《太白阴经》所载,唐代军队一军人数为一万二千五百人,装备弓一万二千五百张(附弦三万七千五百条,箭三百七十五万支),弩二千五百张(附弦七千五百条,箭二十五万支)。

元朝成杰思汗更是把骑射的本领在战场上发挥得了极致。公元1206年在斡难河被各部落头领推为“成吉思”汗,意为至高无上的汗。从成杰思汗登上历史舞台开始,整个世界都被他的骑兵部队折服。这就是箭所带来的无穷威力。

不仅我国古代战争时出现过很多依靠箭取得战争胜利的经典战役,外国战争史上也有很多这样的案例,公元1346年的克雷西战役中,法国骑兵全军覆没,就是败在英国的长弓手(下马骑士)之下。

三、男子出生的重要仪式礼

男尊女卑是我国数千年来社会的主流意识,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所以当某户人家生了男孩子的时候,全家甚至整个家族都很高兴。譬如《诗·小雅·斯干》所载:“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

在我国西周时期,男孩子一出生,就要在产房门上左边挂一张代表武事的弓作为他来到人间标志,因为在冷兵器时代弓的重要性类似于当代的射击武器。《礼记·内则第十二》上记载:“子生,男子设弧于门左,女子设帨于门右。三日,始负子,男射女否。”

意思是孩子生下后,如果是男孩子,就在侧室的门左挂一张木弓作为标志;如果生女孩子,就在侧室门右挂一条佩巾作为标志,到了第三天才抱新生儿出来。如果是男孩,就行射礼,如果是女孩,就免了。

这里的所说的“射礼”是指男孩儿出生后,用众木之长桑木制造的弓射出六支箭的仪式。他象征着男儿敬天获地、威服四方的雄心大志,我们的先人认为,只有有了这种勇武的志向,才能享受谷物、吃饭——西周尚武精神之强烈。

《礼记·射义第四十六》中解释这种“射礼”说:“故男子生,桑弧蓬矢六,以射天地四方。天地四方者,男子之所有事也。故必先有志于其所有事,然后敢用谷也。饭食之谓也。”

不仅一般士人的男孩子出生后要前举行射礼,国君的嫡长子出生时也要这样。所以《礼记·内则第十二》也说:“国君世子生,告于君,接以大牢……射人以桑弧蓬矢六,射天地四方。”其礼义与上面《礼记·射义第四十六》中所述相同。一般来说射代表武事,和驾驭马车的技术“御”一样,是一个成年男子必须掌握的军事技能。

四、体育比赛的重要项目

“射”成为民间的一项体育活动源自于乡射礼。乡射礼起源于我国周,盛行于先秦时期。西周时期,“射”在国学和乡学中都有专门的训练场所。太学也叫“辟雍”,文献记载辟雍也是贵族子弟习射之所。每年都会举行隆重的射箭比赛。每年春、秋两季,各乡的行政长官乡大夫都要以主人的身份邀请当地的卿、大夫、士和学子在州立学校中举行乡射礼。乡射礼的主持者,由一名德行卓著、尚未获得官爵的处士担任,称为“宾”。射位设在堂上,箭靶称为“侯”,设在堂正南方三十丈远的地方。侯的左前方有一曲圆形的皮制小屏,供报靶者藏身之用,称为“乏”。弓、箭、算筹以及各种射具陈设在西堂。乡射礼的核心活动是射手之间的三轮比射,称为“三番射”。每番比射,每位射手都以发射四支箭为限。

第一番射侧重于射的教练。司射将挑选出来的六名州学弟子搭配成三组,分别称为上耦、次耦、下耦,即所谓“三耦”。每耦有上射、下射各一名。司射先为三耦作射仪的示范:先将左足踩到射位符号上,面朝西,再扭头向南,注视靶心,志虑专一,再调整步武,最后开弓射箭。示范毕,上耦的两位射手上堂。按照司射的指教,上射先射,下射后射,如此轮流将各自的四支箭射完。接着,次耦、下耦上堂,如法比射。由于第一番射是习射,所以不管射中与否,都不计成绩。

第二番射是正式比赛,要根据射箭的成绩分出胜负。参加者除三耦之外,还有主人、宾、大夫和众宾。主人与宾配合为一耦,主人担任下射,以示谦敬;同理,身份较高的大夫,也都与士一一配合为耦。先由三耦比射。射手像第一番射那样,轮流开弓射箭。如果射中箭靶,工作人员要“释筭”,就是放一支算到地上计数。三耦射毕,由宾与主人配合成的耦、大夫与士配合成的耦、众宾之耦先后上堂比射。比赛结果公布后,胜方射手要脱去左袖,戴上扳指,套上护臂,手执拉紧弦的弓,表示能射。负方射手则穿上左衣袖,脱下扳指和护臂,将弓弦松开。各耦射手先后上堂,负方射手站着喝罚酒,然后向胜方射手行拱手礼。

第三番射的过程与二番射相同,只是增加了音乐伴奏。乐工演奏《诗经·召南》中的《驺虞》,乐曲的节拍演奏得均匀如一。只有应着鼓的节拍而射中靶心者,才抽出算筹计数;否则,即使射中也无效。第三番射的比赛结果公布后,各耦射手顺序上堂,负方射手喝罚酒,并向胜方射手行拱手礼。三番射至此结束。

因为“射”可以培养一个人的良好品德,所以“射”就成为体育活动的一个保留节目,即使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也保留着射箭这个传统的体育项目。

五、上流社会游宴娱乐的重要内容

由于“射”可以彰显实力和展示雄武,所以通常在上流社会的宴会中,一些贵族或者皇亲国戚甚至最高统治者都会将自己的家臣武士中善于射的人带到宴会场用于炫耀,有时国与国之间的宴会上也会有这样的娱乐项目,因此比赛射箭的活动常常在不同国家、特别是不同民族政权间的交往中进行,成了一种正式的或非正式的外交活动。比赛射箭,有时是用它来炫耀民族强劲和国家武备之盛,有时则是为了调解气氛,联络感情,就如同一次友好的体育竞赛活动。这样的活动往往使优秀的射手获得展示高超技艺的机会,给国家和民族争了面子,也使自己荣耀一时,甚至会传留许多动人的故事。譬如:

北周时,有鲜卑血统的名将长孙晟,“善弹工射,趫捷过人”。《隋书》本传记载了他凭着超绝的射艺,在北周、隋与突厥的交往中两次起到特殊作用。第一次是:“宣帝时,突厥摄图请婚于周,以赵王招女妻之。然周与摄图各相夸竞,妙选骁勇以充使者,因遣晟副汝南公宇文神庆送千金公主至其牙。前后使人数十辈,摄图多不礼,见晟而独爱焉,每共游猎,留之竟岁。尝有二雕飞而争肉,因以两箭与晟曰:‘请射取之。晟乃弯弓驰往,遇雕相攫,遂一发而双贯焉。摄图喜,命诸子弟贵人皆与相亲友,冀昵近之,以学弹射。其弟处罗侯号突利设,尤得众心,而为摄图所忌,密托心腹,阴与晟盟。晟与之游猎,因察山川形势,部众强弱皆尽知之。”

第二次是入隋以后的事。隋文帝开皇十九年(599),突厥启人可汗入隋,隋文帝赐射于武安殿。《隋书》载:“选善射者十二人,分为两朋,启人曰:‘臣由长孙大使得见天子,今日赐射,愿入其朋。许之。给晟箭六侯,发皆入鹿,启人之朋竟胜,是有鸢群飞,上曰:‘公善弹,为我取之。十发俱中,并应丸而落。是日百官获赍,晟独居多。”

《日下旧闻考》卷一百四十八《风俗》中记载:“辽俗,九月九日打围,赌射虎,少者为负,输重九一筵席。射罢,于地高处卓帐,饮菊花酒,出兔肝生切,以鹿舌酱拌食之。”

《晋书·王济传》载:王凯有牛名八百里驳,十分珍视。王济与王凯赌射,赢了这头牛,命手下人杀掉,取出牛心烤了吃。

《世说新语·汰侈》记载:西晋大名士王衍与彭城王司马权赌射,赢了司马权十分珍惜的一头快牛。司马权对王衍说:“你如果想把它作为坐骑,我无话可说。若是想吃牛肉,我可以拿二十头牛来换它。既不耽误你的口腹之欲,又保留下我的心爱之物。”但王衍视宝物如同粪土。根本不理会司马权的请求,毫不犹豫地“杀噉”。

又譬如北宋名臣欧阳修在醉翁亭宴请当地名流写下的千古名文《醉翁亭记》中写道:“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文中的“射者中”一语的注释,常见有两种:一为“投壶”说,一为“射箭”说。“投壶”说如下:投壶的投中了。射,指投壶,古代一种游戏。把箭投入壶中,以投中多少决定胜负。

六、贵族身份等级的象征

《礼记·射义》说:“古者诸侯之射也,必先行燕礼;卿大夫士之射也,必先行乡饮酒之礼。故燕礼者,所以明君臣之义也;乡饮酒之礼者,所以明长幼之序也。”

意思是古时候,天子与诸侯以及诸侯之间举行射礼前,必然先举行燕礼;卿大夫和士在举行射礼前,则必然先举行乡饮酒之礼。所谓燕礼,其目的就是要人明白君臣上下各自的本分和道义;所谓乡饮酒之礼,其目的就是要人明白长幼有别,自有天然的秩序。

从这段话的描述中可以知道,我国作为礼仪之邦,非常重视等级,是什么等级的人就享受什么规格的待遇,是不能随便僭越的,否则就会被视为非礼。

譬如《论语·八佾》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就是说“根据《周礼》规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诸侯为六佾,卿大夫为四佾,士用二佾。季氏是正卿,只能用四佾。”

孔子对季氏越礼使用“八佾”感到非常愤怒,如果这种行为都可以忍受的话,还有什么不能够忍受呢,因为孔子担心,社会等级混乱就会导致礼崩乐坏。

射礼中规定的诸侯、卿、大夫、士等级就是为了“明长幼之序”也,所以说,从射礼的等级可以知道这个人在社会上的地位。

七、扬名立威的利器

我国古代仁人志士非常重视扬名立身,虽杀身而不惜成仁,所以“立德、立功、立言”成了他们孜孜的追求,为了实现他们致君尧舜的愿望,他们学文习武,有的悬梁刺股、有的囊萤映雪、有的闻鸡起舞、有的程门立雪……他们“学好文武艺,售与帝王家”。在这些杰出的精英中,他们的射箭技术登峰造极,令后人惊叹和钦佩。

古代的射技有五种。这五种射技为: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白矢,箭穿靶子而箭头发白,表明发矢准确而有力;参连,前放一矢,后三矢连续而去,矢矢相属,若连珠之相衔;剡注,谓矢行之疾;襄尺,臣与君射,臣与君并立,让君一尺而退;井仪,四矢连贯,皆正中目标。只有对这些技艺娴熟掌握的人才能扬名立威。

百步穿杨的养由基。养由基是春秋时楚国的名将,也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射箭能手。《左传》和《史记》都载有他的一些故事。有一次,晋厉公攻伐郑国。楚共王出兵援郑,和晋军相遇于鄢陵。战斗中,晋将魏锜射伤了楚共王的眼睛。楚共王恨之入骨,就给养由基两枝箭,要他代为报仇。结果,养由基只用了一枝箭就把魏锜射死,而把另一支箭还给楚共王复命。

在楚共王时,还有一个善射的人,名叫潘党,能每箭射中箭靶的靶红心。养由基对他说:“这还不算本事,要能在百步之外射中杨柳叶子,才算差不多了。”潘党不服,当即选定杨柳树上的三片叶子,并标明号数,叫养由基退到百步之外,顺序射去。养由基连射三箭,果然,第一箭中一号叶心,第二箭中二号叶心,第三箭中三号叶心,非常准确。

《史记》说:“楚有养由基者,善射者也,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而百中。”

形容射箭技术的高明,因此叫做“百发百中”,也称“百步穿杨”。王琚的《射经》说:“其的(箭靶)始于一丈,百发百中,寸而加之(一寸一寸地增加距离),至于百步,亦百发百中,乃为术成。”

“惊弓之鸟”的更赢。更赢是战国时期魏国人,他的射箭本领在当时可称是举世无双。有一天,他和魏王并肩站着,天空中忽然飞过一群鸿雁。更赢很自信地对魏王说:“我可以用弓声就把飞鸟给打下来。”魏王很怀疑。正在那时,一只孤雁很低很慢地飞过。鸣声凄惨。更赢见了,就张着弓,扣着弦,砰的一声,直入云霄。那孤雁果然应声落地。这个故事说明更赢不仅有高超的射箭本领,而且有十分惊人的观察能力。

“应声而倒”的甘蝇。《列子·汤问》:“甘蝇,古之善射者,彀弓而兽伏鸟下。”说的是甘蝇乃古时候的一位射箭能手。他只要一拉弓射箭,将箭射向野兽,野兽就应声而倒;将箭射向天空飞翔着的飞鸟,飞鸟就会顷刻间从空中坠落下来。他的学生飞卫跟着他学习射箭,后来射箭技术超过了甘蝇。

“没入石陵”的飞将军李广。李广是汉代著名的将军,匈奴人称他为飞将军。《史记·李将军列传》中有一段关于李广射箭技术高超的描述:“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

这也许就是李广被北匈奴称为飞将军的一个重要原因吧,如果李广射的本领不强,恐怕不会得到剽悍民族匈奴人的称赞。

“弯弓射雕”的成吉思汗。成吉思汗,一生历经六十余场战争几无败绩的东方战神,受到许多名人的高度称赞,法国皇帝拿破仑说:“我不如成吉思汗……这个游牧民族有严格的军事组织和深思熟虑的指挥,他们要比自己的对手精明得多。我不如成吉思汗,他的四个虎子都争为其父效力,我没有这种好运。”美国五星上将麦克阿瑟说:“如果有关战争的记载都从历史上抹掉,只留成吉思汗战斗情况的详细记载并且被保存得很好,那么军人仍将拥有无尽的财富。”享有如此崇高历史地位的成吉思汗,靠的就是他杰出的骑射本领,如果没有精湛的骑射本领,成吉思汗也只能是草原上一只折翅的雄鹰。

猜你喜欢

射箭
射箭考试
小熊射箭
熟能生巧
两支箭
学射箭
百发百中
谁是射箭高手
射箭游戏
射箭运动训练中的应激与应对探究
倒立射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