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向润泽的音乐课堂

2016-05-14刘艳红

艺术评鉴 2016年5期
关键词:灵动激情智慧

刘艳红

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的过程。因此,教师创新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而培养学生的音乐创新意识和能力,应该从每一堂家常的音乐课做起。

关键词:激情 灵动 智慧

一、全心投入,创设一个激情课堂

如今的音乐课,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为目标的师生互动交流过程。在学生和音乐之间,音乐教师无疑是一座沟通的桥梁。桥梁的沟通能力直接影响着两者之间的联系。

新课程下的音乐教师,不仅仅需要超强的基本功,更需要有“激情”。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激情的课堂教学,能够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来从事学习和思考。因此,如何给学生创设一个激情的课堂,更是衡量教师教学能力的关键。

【个案一】

曾有过这样一次经历:听课前看到课题《木瓜恰恰恰》,心情非常愉悦。怀着轻松的心情走进教室,课堂也在轻松欢快的氛围中开始,学生非常活跃,丝毫没有因为有听课老师而感到怯懦与惧怕。但是在十分多钟后,整个课堂逐渐趋向平静与死寂,互动情况大不如前,教学效果亦可想而知,最后一首如此动感的印尼民歌在慌乱与无奈中结束。不管是授课者还是听课者,心里都充满了郁闷与不快。

【个案二】

有这么一堂课,同样让我印象深刻。所授同样是一首欢快、活泼的歌曲。教师在课前一开始便利用自己的舞蹈特长与学生共同进行了步伐节奏游戏,良好的互动环节既为课堂暖了场,又与学生拉近了距离,一举两得。新歌教学中,她扬长避短,选用了竖笛作为教学的主要乐器,歌唱教学中融入乐器教学,让学生在演奏中学习歌曲,最后还对音乐进行了调整和变化,再加入一开始做过的节奏游戏,从分组进行逐渐到全体学生自唱自奏自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课堂气氛越来越活跃,教学效果也极佳。

教育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过程。因此,激情的课堂首先需要教师具备激情。

【个案一】中的教师是一位专业基本功比较扎实的音乐老师,教学设计也比较细致,但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教学效果呢?显然原因在于“状态”,在于教师本身缺乏激情。面对一张毫无生气的面孔,加上一些温吞吞的课堂语言,再好的设计、再欢快的音乐情绪,学生都无法感受到。如此一来,音乐的魅力何在?长此以往,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何在?而【个案二】中的教师在同样精心的设计与构思下,懂得扬长避短,更重要的是全身心的投入,用自己的激情唤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环环紧扣,不仅达到了自我的超越,更让所有人记住了那个充满激情的课堂!

因此,一个具有智慧的教师,应该懂得不吝微笑,不吝宽容,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我们的人格魅力,用我们的激情去激起学生的激情,点燃学生的心灵圣火,拨动起学生的生命琴弦,唤醒沉睡的记忆,让课堂真正拥有生命的气息。

二、俯下身来,共建一个灵动课堂

音乐是一个新的世界,进入这个世界,能培养我们心的感觉能力,能使我们关注人生中两种最重要的东西——思想和心灵。因此,在音乐面前,每一个个体都是平等的。作为新时代的音乐教师,更应该摒弃以往课堂上“我是老师,你是学生”的观念,尝试用“伙伴”或“朋友”等新的角色进入课堂教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对你感兴趣、对你的课感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才能更好地与他们进行情感体验的交流。

【个案三】

参加“江苏省小学音乐课堂研讨活动”时曾听过一堂童谣课,其中有一个场景特别感人:学生围成圈圈坐在地板上说童谣、唱童谣,而老师,则跪在这个圈中心为孩子们打快板、吹口风琴。这样一坐一跪,不仅构成了一幅美丽的教学图画,更加消除了师生之间的陌生感,显得极为亲切!整个课堂就像是个温馨的大家庭,大家开心地进行着各种音乐活动,活泼快乐、自然和谐。这种角色的变化,改善了师生之间那种被动与被迫的关系,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感。学生对教师之间产生的是亲密、友善的情感,他们是发自内心地喜欢上音乐课,真正地感受到了音乐的魅力,享受到音乐的乐趣。

宋代诗人苏轼说得好:“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它启示我们:只有共鸣,才会有美妙的琴声。同样,只有俯下身子看学生,走近学生,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世界,感知他们的思维,享受他们的快乐,这样的音乐课堂才是最和谐、最灵动的!

三、倾听心声,创造一个智慧课堂

传统的音乐教学,我们常见的歌唱教学就是“教师教一句,学生唱一句”;欣赏课就是“教师怎么分析与解说,学生就怎么理解与接受”;舞蹈课也是如此,“教师做一个动作,学生模仿一个动作”……也就是说“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这样一来,学生累,教师更累,整个教学过程枯燥无味,试问哪个学生会对这样的课堂产生兴趣?长久如此,学生的思维早已被那些框框钉死,毫无思考的空间,还谈什么创新?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在课堂中,应该让学生有思考的空间,解放他们的嘴,在一定程度上,要允许他们“胡说八道”。在音乐课堂中,我们要多鼓励他们评价“好”与“不好”,尊重学生发表各种不同意见,并积极鼓励他们敢于用跳动的思维与我们教师不断碰撞,擦出火花。

【个案四】

教授二年级下册歌曲《蒲公英》时,我采用了听唱法。第一遍听老师范唱,在第二遍聆听录音范唱的时候,有一个不怎么会唱歌的后进生突然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这个范唱不好听,没有你唱得好!”同学们哄堂大笑,还有些同学在下面嘲讽他:“马屁精!”我听后,并没有责怪他,而是先肯定了他对每一遍范唱的细心聆听,并且敢于向教材质疑的精神很可贵,随后问再问他为什么会这么觉得呢?该生想了想说:“我觉得蒲公英在天空飞舞是很轻盈、很美的,老师唱得很温柔,而录音里面的声音唱得太重太响了!”他的回答震惊了班级每一个人,这次再没有人嘲笑他,而是用极其惊讶的表情看着他,我再一次地表扬了他如此认真细致的分析,肯定了他对音乐的感悟与理解,然后再向他详细讲解声音的轻重在于音量的高低,而且老师范唱是独唱,录音范唱是童声齐唱,演唱方式的不同也会给人聆听时有不一样的感觉,录音范唱都是选择最好的合唱队进行录制,由于第一遍是听老师单独范唱了,所以有先入为主的感觉也不奇怪。接着我把音量调低,让学生再次欣赏,随后他主动回答这次的感觉没有刚才那么突兀了,歌声柔和多了。这时,我趁热打铁,让学生试着抓住这种柔和的感觉,用轻柔的声音跟琴哼唱,结果很明显演唱得比平时好了几倍。我连声夸奖,他们自己也为能唱出这么美妙的歌声而欢呼雀跃!

经过这样的教育引导,这位后进生一改往日不敢唱歌的状态,回答问题也更加具有自信和勇气,并且班级其他同学的发言也越来越大胆,越来越精彩。试想如果当时给予这个学生打击否定,他也许就变得更加没有自信和勇气,思维也变得定规,再也不敢对书本和教材提出质疑,更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了。

音乐,绝非一串串单纯的应付,而是深蕴着人的精神和文化现象。作为音乐教师的我们,应该不断研究和学习,加强自身音乐素养和创新意识,开发出更多的教育资源,上出令人振奋和愉悦的音乐课。用“激情”“爱心”和“智慧”把音乐课堂撑起来,让音乐教育多一些滋润孩子心灵的力量,让优秀的音乐作品为孩子的人生增添一抹亮色!

猜你喜欢

灵动激情智慧
萌动的激情
图志
我们的激情瞬间
户外激情
在阅读中点燃激情
引多维思考创灵动历史课堂
诗意的语文 灵动的课堂
游戏融入教学建构灵动式体育课堂研究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