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德彪西钢琴曲《小牧童》的演奏分析

2016-05-14文筱雅

艺术评鉴 2016年5期
关键词:印象主义德彪西钢琴曲

文筱雅

摘要:钢琴曲《小牧童》是法国印象主义音乐家德彪西(Claude Debussy)送给自己的小女儿秀秀的作品《儿童园地》中的第五首。《儿童园地》充分显现了德彪西的风趣幽默和内心柔美的情感,并且在这部作品中轻快的和声进行,充分展现了德彪西对秀秀的父爱。《小牧童》描写了自己用芦笛驱赶着羊群,消磨着午后的时光。整首曲子中踏板的运用,使整首曲子充满了画面感以及丰富的色彩。

关键词:钢琴曲 德彪西 印象主义

印象主义音乐出现于浪漫主义晚期,是向现代音乐过渡的桥梁之一,是19与20世纪音乐风格衔接的重要结界,而奠基人——德彪西(Claude Achille Deaussy 1862——1918)则是19世纪到20世纪钢琴音乐创作的重要人物。他所创作的风格,不被当时所认可,他首次打破了在钢琴创作技法上几百年来的束缚——传统的和声连接、和谐的音响效果。无论在钢琴演奏技术风格上还是作曲技法上都有与之前完全不一致的创作特色,颠覆了人们对传统音乐创作以及演奏的看法。他的创作不仅运用了充满鲜明特色的音乐语言与别致的表现手法,首度创立了一个全新的钢琴音乐世界,德彪西的创作以独特的风格,别致的和声连接,促成新颖的音响效果,以及追求“无槌之音”的触键方式,丰富的情感以及细腻的踏板用法,通过踏板的使用,达到对音色、力度的对比控制以及层次的突出,和他对音乐色彩的追求,不仅开拓了创作技法,又以其独特的钢琴演奏技术风格扩展了钢琴演奏艺术。

《儿童园地》这套套曲是德彪西送给自己小女儿秀秀的礼物,它充分显示了德彪西分风趣的幽默感以及内心深处柔美的情感。

《小牧童》作为德彪西众多创作作品中的一个小标题音乐,并没有被提多人在意。但是它的演奏技巧、音响效果对于钢琴爱好者来说都是很值得研究的对象。现将作品的音符、句子、强弱、踏板等演奏技巧,以文字的方式做详细分析,以便钢琴爱好者作弹奏上的参考及喜爱这部作品。

本人拟从这首标题音乐所表达的主题思想来分析整个作品的弹奏技巧:音符、句子、线条、强弱、颤音、踏板等方面来理解作曲家的创作意图,以便能更好的表达音乐形象。德彪西所创作的印象派音乐,其风格不仅仅是在音乐语言和色彩上突破以往墨守陈规的音乐风格,不和谐的和声连接,促成了其音乐创作风格的推陈出新,还把这种新颖创新的模式提高到了一定的艺术高度。

本论文主要研究德彪西《小牧童》的整体风格及技术、句子、节奏和踏板指法的运用。

一、印象主义与德彪西

(一)印象主义音乐

印象主义音乐是由浪漫主义音乐过渡到现代主义音乐的桥梁之一,它是由象征主义演化而来的,所谓象征主义是指那些对自然主义、超浪漫主义及其放纵的情感主义持反叛态度。德彪西与许多象征主义诗人都建立了亲密的友谊,从而这从很大程度上对德彪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对其创作印象主义音乐起到了深深的作用。

印象主义这一词最早出现在绘画这一领域,当时莫奈(Monet)展出了一幅名为《印象:日出》的绘画作品,其创作技法与当时所处的绘画风格完全不一致。在当时引起了众多的嘲笑和议论。印象主义绘画强调物体在一刹那间给人的视觉印象以及周围光线与色彩的变化。德彪西在印象主义绘画和象征主义这两个主要思潮的影响下,渐渐的在他的作品中加入强调某一瞬间给人的听觉印象,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在传统音乐中占突出地位的旋律。使占突出地位的旋律变得不那么清晰,这种模糊、朦胧的听觉印象,终究成全了他在音乐创作方面的风格——印象主义风格。

(二)《儿童园地》的创作及《小牧童》

德彪西创作的《儿童园地》由6首曲子构成,《小牧童》是当中的第五首。其创作时间大约在1906—1908年之间,是题献给当时年仅三岁的小女儿秀秀的,并写了这样一段话:“送给我可爱的小秀秀,并附上爸爸柔情的理由”。

《小牧童》描写了自己用芦笛驱赶着羊群,消磨着午后的时光。这整首乐曲就像是一张孩子在玩耍时的动态相片。向听众呈现出了牧童歌唱时的内心活动的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内心情感。第一阶段是对后来叙事的引子,第二阶段完整的陈述了质朴实在而不浮华并且纯真的牧歌,第三阶段是最动人并且最个性化的,这里的风格十分慷慨激昂、音乐线条、节奏类型夸张。

二、钢琴曲《小牧童》的演奏技巧

(一) 第一部分(1—4小节)

第一部为引子,曲子的开头描绘了小牧童悠扬而婉转的芦笙声音,其声音清脆嘹亮,句子开头运用了piano的表情记号,这一部分的旋律突出在右手,并且贯穿了很多装饰音以及同音连线,在同音连线之后又运用了比较密集的节奏型,在第3与第4小节有明显的强弱记号变化,piano后的意大利术语为“富有感情的”,因此,此段旋律应用活泼的、富有表现力的音色表达出来。在触键方法上可采用贴键处理的方法来演奏。

(二) 第二部分(5—11小节)

曲子的第5小节和第7小节,右手连续运用了节奏复杂的附点十六分音符以及最后一拍用了八分音符的三连音节奏,左手也运用了不好掌握的前八后三十二分音符,在演奏这一部分时,首先要严格掌握好拍子的时值。第二部分运用了大量的p、pp、ppp以及大量渐弱的表情记号,因此在演奏这整个第二部分时需要注意情感上的变化以及触键的力度还要注意正确的使用踏板。演奏到第9小节时,注意速度的放慢,为后面两个小节声音的变弱打下了基础,同时在此部分结尾处是以分声部音程结束,左右手都开始于中声部,此时踏板运用音后踏板,制造出延长的和声音响效果,又结束在左手低音声部以及右手高音声部的同时弹奏中,营造了丰富、生动、已经静谧的效果。在第8小节中,持续的切分踏板,这样能够清楚泛音而不伤及基因。

(三)第三部分(12—20小节)

这一部分为曲子的第二乐段,此乐段完整的陈述了朴实无华、纯真的牧歌,整个乐段给人以牧童吹奏芦笛的曲风鲜明,并且同样运用了大量p、pp、ppp以及大量渐弱的表情记号,演奏此乐段时可不用非常清楚的颗粒性去演奏出来。在第14小节中,左手的变化和弦也采用了弱音踏板,当延音踏板全部踩下后,脚应该在踩下延音踏板的基础上,再上下移动一两次,并且踩下的速度要很快,这样能够做到力度的总体水平从最精致的弱到饱满但从不敲砸的强。演奏到第16小节时,此部分之后的17小节都是运用很弱的音色来演奏并且速度放慢,到18小节时才恢复原速,并且在演奏时也要做出强,和之前做对比。在此时触键方式可稍微轻快些。

(四)第四部分(21—26小节)

这一部分为乐曲的第三乐段,这一段是最动人、最个性化的。虽然右手的部分旋律与第二部分的第五小节旋律一样,但是左手的和弦却是极为不相同的,作者通过左手和声的改变,构成了这一部分同第二部分的风格上的迥异,并且这一乐段的调性是改变了的,这一部分出现的渐强、中强等表情记号,在演奏时要特别的表现出来,表现牧童一种欢快的气氛。持续的弱音踏板,以及左手音程变化音的出现,既表现出了活泼的气氛,又烘托了牧童吹奏芦笛时的那种悠扬的气氛,弱音踏板的使用,对表现乐段的感情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并且在此部分除了调性的改变,重点还突出了调性以外的变化音,显现出德彪西创作的无调性、虚无缥缈的音响效果。在此部分踏板的运用,还是使用切分踏板,并且持续的切分踏板,和声不能粘成一团,而是应该有一种被包裹在延音踏板的温暖音调之中的感觉,并且在切分踏板上,力度的总体水平应该从最精致的弱到饱满但不敲砸的强。

(五)第五部分(27—31小节)

这一为乐曲的再现部分,和第一乐段不同的是,旋律刚开始就是以非常弱的音色呈现,以及大量的渐弱,此时为了达到pp、ppp等情感变化,单凭手指的触键不能够很好的表现出这些音色变化,因此需要使用弱音踏板,这样能够让音乐在长篇幅的弱奏中弹出不同层次的色彩。因此在触键方法上会有一定的变化,比如在弹连奏时,手指不要与琴键分开,要随着音符的需要向左或向右弹奏,而且要在前一个手指尚未彻底分开琴键时下一个手指就要按下另一个琴键,手指没有敲击琴键的动作,这样与抬高手指的触键方式是截然不同的,通过这样的触键可以得到连贯、柔美、的声音,并且这样的触键方式使得音乐色彩显得不那么干脆,造成与印象主义绘画光线的强弱变化得到的朦胧感一致的效果,并且此部分速度变慢,在此时使用弱音踏板时要注意踏板踩下的深浅度,踏板踩得太浅,音响效果不能得到其所需要的延长,踏板踩得太深,音响会变得浑浊不清,这个标准的把握要靠演奏者耳朵的运用。

三、结语

《儿童园地》是德彪西送给自己小女儿的礼物,它充分显现了德彪西温文尔雅的幽默和柔美感情,《小牧童》表现的是小牧童用自己的芦笛驱赶着羊群,消磨着午后的时光。 德彪西的钢琴音乐创作,给演奏者带来了独特的和声音响效果,给听众带来了焕然一新的音乐景象。德彪西《小牧童》是一首很典型的德彪西氏的印象主义风格的曲子,印象主义音乐彰显出夸张的线条以及色彩的变化,并且着重突出色彩的变化,而色彩的变化除去通过调式调性、和声等作曲技法等方面来表现外,在音响上还要通过演奏来实现。而触键方式是钢琴演奏中控制音色和力度的重要方法。在《小牧童》的钢琴曲谱里面写满了p、pp、ppp的力度记号,这就要求演奏者在弹奏德彪西的钢琴作品是不可缺少弱音踏板的使用,但弹奏时尽量要多用指尖的触键方式来控制音色,而不要一味的依靠踏板的使用来做出音色的变化,即便在使用弱音踏板表现极弱时,指尖也要弹到底,而不是轻轻的点一下,或者弹奏不出声音,不然音响会变得昏暗、模糊。给人造成手指不清晰的效果,并且还要注意弱音踏板以及切分踏板同时使用的情况。

从德彪西的音乐中我们随时能感受到音色的强弱变化,这与印象主义绘画中光线的强弱变化是离不开的。他的作品是绘画与诗歌的结合体,把光线与音乐线条结合在一起,最终以音乐的形式呈现出来。这与他的性格以及所经历的经验是分不开的。

猜你喜欢

印象主义德彪西钢琴曲
从拉威尔的《波列罗舞曲》议印象主义风格的包容性
由拉威尔《山谷钟声》主题形象塑造引发对泛印象主义风格的思考
美丽的邂逅
夜的钢琴曲(六)
德彪西钢琴前奏曲《雾》之音乐分析
克劳德?莫奈及作品浅析
印象派音乐中管弦乐的语言形成分析
夜的钢琴曲(二十八)
午后的牧神
德彪西的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