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掀开缅甸华文文学的面纱(评论)

2016-05-14凌鼎年

红豆 2016年5期
关键词:华文缅甸华人

凌鼎年,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究会秘书长,美国纽约商务出版社特聘副总编,香港《华人月刊》《澳门文艺》特聘副总编,美国“汪曾祺世界华文小小说奖”终评委,蒲松龄文学奖(微型小说)评委会副主任等,在《人民文学》《香港文学》等海内外报刊发表过3000多篇作品,出版、主编过数百本作品集。作品译成9种外语多种教材,曾获冰心儿童图书奖、叶圣陶文学奖等300余个奖项。

我曾在“东盟十国华文文学研讨会”上说过:缅甸的华文文学在东盟十国中属第二方阵。为什么这样说呢?但凡了解点东南亚各国情况的都知道,新马泰无疑是第一方阵,第三方阵的老挝、柬埔寨等至今未成立华文作家协会,也没有华文报刊,更谈不上华文出版社了。而缅甸有华文作家协会等文学团体凭借多种华文报纸、刊物及华文出版社,每年会发表不少文学作品,出版华文文学集子。

缅甸的华文文学情况有点特别,华人并不少,有两三百万,但在缅甸华族还是属少数民族,华语不是官方用语,没有正式的华文大学,华语学校也不普遍,懂华文、说华语的少,华文文学的繁荣就缺少了土壤。缅甸华文文学历史上曾一度辉煌,涌现过一批华文作家。可惜因为各种因素,导致华文作家背井离乡,星散他国。好在近几年,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华文文学才有所复萌,2015年“五边形诗文组合”这一文学团体在缅甸组建,为缅甸华文文学的复苏开了好头。

本期《红豆》上发表的作品都是他们的新作,可管中窥豹,略知一斑。

在这几篇缅甸华人的作品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陈和平的散文《大脖子村——孟雅》。据许钧铨介绍,陈和平出生于缅甸仰光市,在南宁读书后回缅甸做翻译,是有强烈的爱国情愫的海归,效力于生于斯、长于斯的祖国。留过学的她视野开阔、视角独特。她向读者描述的是一个鲜为人知的小村子孟雅。我们得以知晓在缅甸有这样一个小村庄,因为严重缺碘,造成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大脖子病;又因为病痛造成生产力低下,恶性循环导致生活异常贫困;读后不禁令人同情嘘唏。作者的悲悯之心流露在文章的字里行间,经作家之披露,定会引起缅甸有关当局的关注与重视。这样有良知的作家是值得敬重的。

《深陷美丽》属纪实体散文,用当下流行的说法是非虚构散文。作者许云围绕缅甸小姐KhinYadanarTheinMyint参加在中国三亚举办的世界小姐的评选展开的。据了解KhinYadanarTheinMyint在缅甸被赞誉为“白孔雀”,是缅甸国家亲善大使,是缅甸人的骄傲。许云是她的忠实粉丝,专门去了三亚实地采访她,跟踪报道,得到零距离接触的第一手资料,写得很细腻真实。作者的文笔清新隽永,给读者留下不俗的印象。我很欣赏题目《深陷美丽》,最后落点在“日后等待她们的是更艰辛的竞赛之路,拥有美丽,但也深陷美丽之中”——具有哲学意味。

冰翎的散文《融和》描写的是一位缅甸掸族女子嫁给华人后,融合到华人生活圈的故事。在东南亚国家,华人与当地的其他民族通婚是常有的事。但婚后因生活习俗不一样,闹矛盾的有之,嫁鸡随鸡、嫁狗随狗隐忍下来的也有之。冰翎的笔下,写了缅甸掸族女子嫁了华人丈夫随夫移居台北,开始连中文都说不流利,但她最终适应了华人的生活,融入了华人的主流社会,取名“许心莹”,小日子过得很滋润。也许,文字与文字结构不太出彩,但作者提供的生活细节,对中国大陆的读者来说是新鲜的,借此可以了解缅甸普通百姓的男婚女嫁的生活状况。

《邮轮上愉快的一天》,可以归类为游记散文,作者苏秀霞是缅甸的华侨,今已移民澳门。她笔下的散文更多的是缅甸华侨的生活。邮轮旅游在欧美很流行,在中国才刚刚兴起。文章以日记体纪实性质的文字,给中国读者展示了邮轮上令人留恋的生活场景。

总体来说,缅甸的华文文学对比新马泰的华文文学氛围规模略显微弱。但我相信,假以时日,新一代缅甸华文作家逐步成长起来后,会更创辉煌的!

责任编辑 谢 蓉

猜你喜欢

华文缅甸华人
缅甸琥珀中首次发现虾类化石
浅议小学语文阅读指导策略
缅甸希望20年内赶上新加坡
杭州特产
《华人经济》杂志社特别鸣谢
《华人经济》杂志社特别鸣谢
《华人经济》杂志社特别鸣谢
《华人经济》杂志社特别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