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背锅侠”与“甩锅侠”

2016-05-14

中学生天地(B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合群闪光点辩论

大神说说

作者:倪一宁,上海交通大学中文系学生,新锐作者,著有《赐我理由再披甲上阵》。

很多人都感慨,年纪越大,越倾向于做“独行侠”。比如,一节选修课可以自由选择交作业的方式:做小组辩论,或者交一篇课程论文。如果是大一,我们说不定会选择听起来比较容易的小组辩论。但作为大四的“老人”,我们几乎都是不假思索地选择了写课程论文。

因为写论文只要一个人趴在图书馆的自习室里吭哧吭哧写就行了。然而你知道做小组辩论有多烦吗?要微信组群,寒暄过后敲定哪个时间大家可以聚在一起讨论,然后有人早到,有人迟到,还有人放鸽子。好了,终于大家都到了,心平气和地坐下来分派任务,这时候难免有矛盾:有人说自己一讲话,大家就走神,不适合当一辩;有人说讨厌总结,不想当四辩;还有人压根没有摸透辩论规则,自以为只要举例子、抖机灵、咆哮两声就万事大吉了。最后,当场发挥好坏,只有一小部分取决于你,还有很多的可能性,是决定于别人。输了,你也不能怪罪;赢了,嘿,谁说要把功劳记在忙里忙外的你头上了?

小学的时候,老师给小朋友写评语,比较消极的一句是“某某同学不太合群”。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不合群确实是个巨大的劣势,他可能是孤僻,可能是霸道,也有可能仅仅是跟别人的兴趣不一样。长大后我们反倒害怕合群,因为都知道那又有另外一个说法,叫作“浪费时间”。所以人其实是越来越朝自我的方向走,不想有无效的沟通,不想做重复的劳动,不想浪费自身的价值,这些都是正常的。

我自己在团队协作的时候,也从来不是组织者或者是积极参与者,我是个讨厌“统治”与“被统治”的人。所有的回忆都是在不迟到的前提下,能多晚到就多晚到,过程中有时发呆有时玩手机,真正走心的瞬间也是寥寥的。

不过,我很快发现了一个规律:在一个团队中,真正能被归类为“有用”或者“没用”的人其实很少。大多数人,有自己的闪光点,也有没法隐藏的惰性。人的优缺点往往是共存的,相互依赖,共生共长。视野很开阔的人,可能就很抗拒做一些细节性的工作;而一些做细节工作很靠谱的人,或许就提不出什么奇特的点子。我们当然希望,一个人集全部闪光点于一身,但常常不能。

所以这个问题不妨以另一个视角来看,人当然是会倾向于记得自己的“劳苦功高”,也会希望整个团队和谐、高效,每个人的每一句话都在点子上,让事情速速解决,早早完工。但或许,你所以为的“卓越功勋”,并不是整个团队工作里最重要的部分。人往往高估自己的价值,也常常低估了他人的能量。

当然,也不排除那种极端情况,就是你的队友看起来不靠谱,实质上也真的搞砸了事情,那么你要不要“拔刀相助”呢?

我觉得是要的。小学时代,老师特别喜欢搞大扫除,而我,真的是个很讨厌劳动的人。尤其是拿着抹布擦一块积灰的玻璃,我内心真的很抗拒。当时,跟我一个小组搭档擦窗户玻璃的同学,她是真的很讲义气,怕老师过来检查的时候发现我在“磨洋工”而批评我,就大包大揽,让我假装去上厕所,她帮我承担了任务。

我回来的时候有点心虚,怕她会忍不住跟老师说:“这些其实都是我擦的,那个谁谁偷偷去上厕所了呢!”

但没有哦,她很义气地说:“这些是我俩一起干的。”

那个女生很容易写错别字,直到小学毕业,她的语文作业都是我帮她检查了一遍再上交的。在“擦玻璃事件”之前,我们并没有什么交集,但是在她擦窗户的时候,也把我的内心一点点“擦亮”了。

真的,人世间的事情计较起来,哪有尽头呢?对一个人付出的时间和金钱假使能计算的话,那么对一个人所付出的心力呢?那个用什么来衡量才精准?你老想着不吃亏的话,光是为了躲避吃亏,你所花的时间,其实已经可以创造很高的成就了。

我不是说,每件搞砸的事情后面,都要有个伟大的你在兜底。而是说,当一些事情需要你挺身而出的时候,先别急着计较性价比,而是问自己一声:这个忙,我帮得起吗?如果是超出你能力范畴之外的,那就直接摇头拒绝,如果恰好是你力所能及的,为什么不试试看呢?

我们都追求效率和公平,但总也希望在紧张严肃之外,遇见猝不及防的温柔。

猜你喜欢

合群闪光点辩论
谈合群
让闪光点不被遗忘
央行行长们就应对气候变化展开辩论 精读
词典引发的政治辩论由来已久 精读
如何赢得每一场辩论
坚持做自己就是不合群?
IBM推出可与人类“辩论”的计算机系统
浅谈唤醒学生“闪光点”的方法
帮孩子治疗“不合群症”
抓住闪光点,“流水账”也能翻出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