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温方伊:少女心的小学究

2016-05-14

中学生天地(B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南京大学面子剧场

一个大三学生,写出万字话剧剧本,迄今为止,该话剧已商业演出200多场。她的粉丝中有著名编剧宁财神、史航,有实力派演员濮存昕、姜文,陈道明还曾专程赶到南京观看演出……这个幸运又神奇的90后女生,就是话剧《蒋公的面子》的编剧温方伊。

在南京大学再次见到新一轮商演归来的温方伊,她依旧一副普通女大学生打扮——简单扎起的马尾辫、挎着印有“南京大学文学院”字样的帆布袋……聊南大,聊历史,聊戏剧,她不紧不慢地说着,不喧哗不躁动,就像她的话剧,不显山不露水,充满深意。

记=本刊特约记者 金 蒂

温=温方伊

民国史有很多丰富的资料,而书上所写的跟真实的历史偶尔会有反差,这种反差让我觉得很有趣。

记:曾来“中天会客室”做客的编剧史航老师对你的评价很高,说你是一个“充满少女心的小学究”,你怎么看待这个评价?

温:史航老师曾给我们上过课,他上课时特别喜欢听学生讲故事。当时我在课上讲了一个我和我喜欢的男生同坐一辆车的故事。这个故事没什么情节,就是我们的车开在广袤的大平原上,边上都是壮丽的风景,男生在车上睡觉,我就想着,等会儿他的头靠过来会怎么样呢?结果一个大转弯,他的头真的靠过来了,我特别兴奋。可能因为史航老师一直记着这个故事,所以觉得我有颗少女心。他也看过我的话剧,估计是从剧的感觉推测我平时也挺“学究”的吧。

记:你中学时是个怎样的学生呢?

温:我中学时作文写得很好,非常擅长议论文,偶尔也写点古体诗词。我闲暇时也爱玩游戏,手游、单机、RPG(角色扮演)游戏都会玩。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看书。我比较喜欢看中国古代小说,一旦接受了这种古代小说的语言习惯,就会觉得看它们反而舒服一些,之后就坚持一直看下去了。

记:你喜欢阅读,是如何养成这个好习惯?

温:我家有个“图书馆”,存有3000多本书。虽然我父亲是工科出身,但他有“藏书癖”,爱看各种书目的排行榜,然后把这些书搜罗过来,放在家里。他还在电脑上编了属于自己家的图书管理编号,录入书目。其实他只偶尔看看这些书的目录,剩下的内容都没有好好看过。我埋怨他:“你也不看书,买回来干什么用?”他说:“因为我想把这些书留给你看。”一进我家门,就会看到房间的一面墙全是书,在这种氛围里,不打开一本书翻翻,是不可能的。

记:《蒋公的面子》的故事发生在民国时期,你平时喜爱阅读和民国历史有关的书籍吗?

温:古代史丢失了很多信息,民国史则留下了丰富的资料,包括很多口述资料和书面历史。有时候,你会发现书上所写的跟真实的历史偶尔会有反差,这种反差让我觉得很有趣。通过了解不同渠道的信息,你可以全面认识民国这个时代,发现这个时代原来这么有意思。

我挺喜欢看民国时期的名人日记。民国很多人会写日记,他们也设想自己的日记将来会被出版,但仍把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写进去,读者在读的时候就会觉得非常有意思。我也喜欢看一些历史资料,比如《联大八年》,这是当时的文字,是保存了历史的书籍。

你坐在话剧剧场里,能感受到一种很独特的气氛,那和看电视不一样。

记:你对话剧最初的印象是怎样?

温:小学时学校会组织大家看儿童剧。到了中学,南京市话剧院曾开展过“高雅艺术进校园”的活动,在中学校园里表演话剧。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高中时看过一个话剧,叫《我的第一次》。当时觉得话剧挺好玩的,但也没想过将来会从事这一行,因为我那时觉得家里有电视看,为什么要进剧场看戏呢?

记:那你高考时为什么填报了南京大学的戏剧影视艺术系?

温:我当时只想老老实实高考,填报中文或者历史系。我父母发现南大文学院戏剧影视艺术系有几个自主招生的名额,又觉得我文学基础比较好,考上的可能性很大,就帮我报了名。我通过了笔试和面试,也觉得上南大的机会非常难得,就进了南大的戏剧影视艺术系。

记:在之后的学习体验中,你有改变当初对话剧的看法吗?

温:当然有。吕效平老师算是我的戏剧启蒙者,大学时看的第一部话剧就是吕老师带我看的。那部戏是注重哲学思辨,所以表演方式在当时的我看起来十分奇怪。剧中演员有时会坐成一排,沉默着不说话,有时又会突然站起来念几句台词,而这些台词听起来又没有什么明确的意义。我充满好奇心地看完这部剧,忽然觉得,我选择了一个很神奇的专业。你坐在话剧剧场里,能感受到一种很独特的气氛,那和看电视不一样。

我大一时还认识了来自台湾的洪祖玲老师,她教我们把舞台看作殿堂,每次排练前要求我们必须先擦地板,再暖身、开场,甚至对我们怎样悬挂幕布也有一定要求。是她让我对剧场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而她崇敬艺术的态度也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记:你为什么最后选择了话剧编剧方向,而没有考虑做电影或者电视剧的编剧?

温:我尝试过几次影视剧的创作,发现电影、电视剧的创作需要和各个部门协调,比如道具、布景、演员、导演等。另外,电影和电视剧是分段拍成的,它的完整感其实是在剪辑室里产生的,而话剧相对比较完整,演员情感是连续的,在排练厅排练时你就已经知道这出戏的感觉。而且剧场相对封闭,舞台上装置不是那么复杂,排练过程不会有不安全感。

我从没想到《蒋公的面子》会有这样的情况,我觉得自己已经冲向人生顶端,大学没有白读。

记:当初你是怎么想到要创作《蒋公的面子》?

温:我大三时要写学年论文,找吕效平导师咨询。吕老师和我聊天,说南大中文系流传着一则轶事:1943年蒋介石任南京大学(时为重庆中央大学,后更名南京大学)校长,邀请中文系三位知名教授共进年夜饭,这使教授们非常为难:该不该给蒋公这个面子呢?他说这段轶事特别适合改编成话剧,鼓励我写,连名字都想好了,就叫《蒋公的面子》。他还和我说,2012年是南京大学110周年校庆,希望我们系能出一个话剧,在学校演出。

记:要以自己学院的老教授为原型创作,还要赶在校庆时演出,接到这个任务时,你压力大吗?

温:作为一个本科生,自己的剧本第一次要登上舞台,是一件压力很大的事。我3月份交初稿给吕老师,之后吕老师一直没回复我,我还以为他改变想法了。直到4月,他才告诉我要怎么修改剧本,之后我一直修改到5月1日,这才开始排剧准备。

原本以为我只要把剧本扔给吕老师就没事,结果他让我全程跟排,还帮我找了南广的表演老师,组了一个演员团队。我第一次见他们时,发现演员的长相和我设想的有很大差距。一开始我脑子里想的是,这些教授应该是50多岁,结果发现演员都很年轻。除了这个困难外,我还发现这部剧太文,台词量太大,演员接受有一定困难。那时候,我作为一个本科学生,面对表演专业的老师,也不敢多说一句话,坐在那觉得自己可碍眼了,压力特别大。后来我给他们写了一个注释本,添加了很多细节出处,排练这才变得顺利。

记:你还记得《蒋公的面子》在南大初演的情况吗?

温:初演是免费发票的,大家都抢着拿票。虽然演员仍旧念错了很多词,但是观众并不介意,还有很多没有座位的同学站着看完了全剧,笑得也很开心。我后来看了网上的评价,发现大家对这部剧一致好评,很开心。之前我从没想到《蒋公的面子》会有这样的情况,我觉得自己已经冲向人生顶端,大学没有白读了。

吕效平老师看完全剧后,对这个戏更有信心,觉得可以继续开发。那时候我觉得他说的是天方夜谭,但事实是,这部剧还没有演到30场,就已经成了当时的艺术热点事件了。

记:《蒋公的面子》中有很多值得推敲的细节,比如蒋公宴请的菜单中突出了金华火腿等菜肴。你都是从哪里汲取这些细节信息的灵感的?

温:我不太懂吃,但是文学院的一些老教授是很懂的,我看了他们写的关于美食的随笔和一些与美食相关的书籍,比如《随园食单》,从这些地方汲取灵感。其实我对宴请食物的选取,思考了很久。在抗战时期,蒋介石请客吃饭也不可能吃得很豪华,但又必须对教授构成一些吸引力。最后选择了火腿,是因为那时候产火腿的金华地区已经沦陷,火腿也算是很稀缺的东西了。

记:我注意到在《蒋公的面子》很多场演出中,唯一的女性角色时太太是由你扮演的。作为一个编剧,怎么会想到要自己上台演出呢?

温:最初演时太太的是一个表演专业的女学生,她演了4场,就毕业了,又赶上学校复演,一下子找不到人,大家就想到了我。当时吕老师给我一个完全没办法拒绝的理由:这样可以节约演员成本,我只能同意。我虽然在大一时上过一年的剧场实验课,但让我一个非专业人士和几个表演专业的老师同场演出,压力太大。所以我上台的时候除了紧张,也没有别的感受,就希望自己能早点演完下去。我认为其实这和舞台经验有关,第一次上台的人都会有紧张感,演得多了,长期在台上待过,慢慢才会建立在舞台上的安全感,所以我现在已经好多了。

记:现在,你的生活发生了什么改变吗?

温:当时的我没有那么大野心,唯一的想法就是把我的戏写好、演好就行。而我现在是有开心,也有顾虑。开心的是我因为这个戏保研了,我父母也不用担心我之后找不到工作。顾虑的是,一下子有很多人打我电话,很多人给我塞名片,请我干这个干那个,说期待我的下一部作品,我有些彷徨。我现在的想法是,还是先把书读好吧。

猜你喜欢

南京大学面子剧场
我校党委书记柴林一行赴南京大学交流学习
《南京大学学报数学半年刊》征稿简则
欢乐剧场
“Face Culture” in China and America
某贪官的面子
论《日出》的剧场性
面子
Comprendre et s'entendre
Échange humain sous le contexte de la mondialisation
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