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几回伤往事
2016-05-14刘福娟
刘福娟
咏史怀古诗是文人在阅读史书、游览名胜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而作的。一般以历史遗迹、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为题材,所以诗歌的标题大多包含古迹名、古人名,或在古迹名、古人名后加“怀古”“咏怀”等字样,如《乌衣巷》《西施咏》《金陵怀古》等。
文人咏史、怀古,大多是为了抒发胸中情感,所以根据情感特点,大致可以将咏史怀古诗分为以下三类。
【怀人伤己】
历史上许多名人留下了济世安民的功名,这使后代的文人仰慕前人建立的功业,渴望自身也能大展宏图。也有很多历史人物留下怀才不遇的千古遗恨,这又使后人在为其感伤的同时也感慨自身命途多舛。
比如李商隐的《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谊是西汉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因遭受谗言被贬,一生郁郁不得志,英年早逝。诗歌选取汉文帝在宣室召见被贬的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讽刺皇帝关心的不是苍生社稷而是鬼神长生之事,间接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的昏庸。
因卷入朋党之争,通过进士考试的李商隐在授官考试中被除名,再考时虽然通过,获得的也不过是低级官职,而后在官场上又不断遭受排挤。因此在这首诗中,李商隐怜贾谊实亦自悯,在对贾谊的同情中寄寓自己在政治上备受排挤、怀才不遇的苦闷,并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重视人才的弊端。
【怀古伤今】
古代文人大多有“济天下、拯黎民”的理想,他们关注国家政治、社会生活,常借写古迹、古事来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表达对历史兴亡的思考和伤感;或感叹国运衰微,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比如脍炙人口的《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朱雀桥和乌衣巷位于南京秦淮河边,东晋时都是繁华鼎盛之地。唐代文人刘禹锡经过此地时,朱雀桥边长满野草,黯淡的夕阳笼罩着荒凉残破的乌衣巷。从前在王、谢两个大家族的高堂上筑巢的燕子,因昔日豪门士族已不复存在,只好飞到普通百姓家中去筑巢。
这首诗寓情于景,集中描绘乌衣巷如今的衰败景象,在昔盛今衰的对比中,抒发了诗人对世事沧桑、兴衰无常的深沉感慨。
又比如晚唐时期韦庄的《台城》: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台城是东晋至南朝时的皇宫所在地,位于现在的南京城内。这首诗描写了台城迷蒙的春景:细雨霏霏,青草萋萋,曾经的六朝繁华如梦而逝。韦庄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已经全面走向衰落,眼见长堤上的柳树终年繁盛,全然不知人世沧桑,韦庄不禁悲从中来,担忧国家衰颓的命运,流露出浓重的感伤情绪。诗歌采用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语言含蓄蕴藉,全诗无句不佳,堪称绝唱。
【理性反思】
怀人伤己、怀古伤今的作品,作者大多置身其中,抒发一己之感慨。理性反思的作品则不同,作者往往跳出来,站在历史的高度,表达自己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独特观点,启迪世人;或归纳历史规律,借古讽今,劝诫今人不要贪图享乐或穷兵黩武,以免重蹈历史覆辙。
比如杜牧的《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相传是项羽兵败自刎之处,历来人们赞赏项羽“无颜见江东父老”的气节,杜牧以不同的眼光看待这一事件,他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出色的战将在遭受重创、陷入绝境时,更应“包羞忍耻”。而项羽如果能采纳良言,率领江东子弟东山再起,或许能改写楚汉胜负的历史。杜诗在为项羽的失败惋惜之余,又对他刚愎自用的缺点不无讽刺。晚唐时期,藩镇割据,唐王朝统治摇摇欲坠,诗人“败不馁”的立意在当时是颇有积极意义的。
咏史怀古诗因融合了诗人对自然、社会、历史和人生的感怀,触及诗人心灵的最深处,读起来给人一种深沉的沧桑感,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为了准确鉴赏这类诗歌,除了掌握其情感特点,鉴赏时还要做到以下两点。
(1) 了解诗歌讲述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因为作者将自己的情感通过咏史、怀古来体现,所以,只有明白作者吟咏的人物、事件,才好体会作品寄寓的情感。
(2) 了解这类诗歌常用的艺术手法。“诗”与“史”的结合,常常涉及用典;“古”与“今”的结合,则通过虚实结合、对比、衬托等手法实现;而“咏史”与“言志”的结合,就常常要用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