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络强国”战略与G20框架下的互联网经济治理
2016-05-14郎平
郎平
近一段时间,互联网又成为一个热门关键词,成就了多个“首次”。2015年10月末,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首次提出将在十三五时期,大力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和 “互联网+”行动计划,拓展网络经济空间,将互联网发展成果惠及13亿中国人民;11月15日,二十国集团(G20)第十次领导人峰会发表的公报中,“互联网”首次出现在领导人公报中,着重强调了互联网经济对全球增长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以及信息通信技术发展的重要性;12月16日,在中国乌镇举行的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首次出席世界互联网大会的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了主旨演讲,提出了国际互联网治理的中国方案。
为什么“互联网经济”一词成为当今国际社会和众多国际经济治理机构关注的焦点?“网络强国”战略为什么会上升为中国的国家战略?2016年中国将成为G20的主席国,在G20框架下该如何推进互联网经济治理?
互联网经济时代的特征
当前,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信息产业的发展为世界经济带来了一次新的数字革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机器人等重要的技术创新正在为传统工业带来以智能化为核心的工业4.0革命。信通技术的发展使得互联网不再仅仅只是一个新的平台,而是成为影响到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基础设施:它在创造新经济增长点的同时,也改变了传统产业的生产、制造和运转进程,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源于互联网驱动的经济活动则统称为“互联网经济”。
技术创新是提高生产力、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提出了著名的“创新理论”,他认为,技术创新是提高生产效率、实现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但是技术创新对于经济的推动存在一个周期,难以永久持续,因而导致了经济周期的出现。以技术创新为基础,熊彼特把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分为三个周期:第一次是从18世纪80年代到1840年,是产业革命发展时期,纺织工业的“创新”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第二次是从1840年到1897年,是蒸汽和钢铁时代;第三次则是从1897年到20世纪50年代,是电气、化学和汽车工业时代。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一批新兴的科学技术开始兴起,其中,互联网技术在21世纪开始展示出对国家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力。
从国际环境来看,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欧美发达国家经济进入了新一轮的衰退,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在保持了一段高速经济增长之后,目前也面临着经济增速放缓和结构转型的诸多挑战。从中国国内的经济形势来看,经济发展已进入低速增长的“新常态”,出口、投资拉动乏力,调整经济结构、实现增长模式转型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在这样的国际国内背景下,只有抓住互联网时代所赋予我们的机遇,才能够在全球综合国力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也是中国政府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实施创新驱动和网络强国战略的意义所在。
中国“网络强国”战略的解读
作为一个战略,通常包含目标、内容、实现途径以及挑战等几个方面。
首先,从目标上看,“网络强国”战略中的“强”是个动词,而不是形容词,它是指通过加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来实现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因此,“网络强国”战略的目标不仅是要将中国由一个网络大国发展成网络强国,而且意义更深远,包含了技术、经济、政治、社会、军事等各方面的实力。
其次,从战略内容和实现途径来看,它涉及产业技术、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进步、军事安全等几个层面。在技术层面,中国政府大力支持互联网企业的创新,提出了“双创”的行动计划,设立了专项创新基金和技术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给予各地的“创客空间”相应的政策扶持和优惠政策等;在经济增长方面,通过“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行动计划,一方面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推动消费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推动传统产业与互联网技术的深度融合,提高从产品设计、生产、销售到服务等各环节的生产和管理模式创新,提高生产效率;在政治层面,网络空间同样受到法律的约束,涉及网络空间内容的管理,文明的传播,打击网络犯罪、恐怖主义等;在军事安全层面,国家应着力维护国家安全的网络能力建设,强化军队网络建设和网络战攻防能力;在社会发展层面,国家应着力改善民生,使新技术的发展惠及民众生活,而互联网技术在医疗、教育等方面的优势和潜力大有可为。
最后,中国推行“网络强国”战略的同时必须明确我们面临着哪些困难和挑战。根据《国际电信联盟》的统计,2013年,中国的信通技术发展指数在全球排名第86位,在亚太地区排名12位,距离欧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网络信息基础设施的水平高低是决定互联网经济的潜力能否充分发挥的关键因素,中国政府应大力提高中国信息基础设施的整体水平,缩小地区城乡差别,制定适当的内容监管举措,注重产业发展与原有政策的冲突和包容性。
G20框架下的互联网经济合作
对于由危机管理向全球经济治理平台过渡的G20来说,互联网议题的纳入既体现了当今互联网经济时代的重要特征,也明确了实现“共同行动以实现包容和稳健增长”目标的新途径。
在2015年G20峰会的领导人公报中,对互联网经济的论述有三点:第一,呼吁成员国就网络安全问题加强合作,尤其是针对商业窃密行为做出承诺,“任何国家不应当为获取公司或商业部门竞争优势,而采取或支持窃取信息通信技术知识产权,包括贸易秘密和其他商业机密”;第二,强调应在G20框架下推动发展中国家信通技术的发展,消除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数字鸿沟,以提升“互联网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潜力”;第三,承诺所有国家在信通技术使用中应自愿和非约束性地遵守负责任的国家行为准则,强调了国际法、特别是联合国宪章在制定网络空间行为准则中的重要作用。
在G20经济体中,美国的互联网基础设施最为完善,其次是德国和韩国,而发展中经济体例如南非、印度的基础设施均较为落后。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差距是阻碍互联网经济效用得以发挥的最大障碍,主要体现在普及率、网速、价格、信通设施等几个方面。虽然G20发展中国家的互联网用户已经远远超过了发达国家,但是互联网的接入率仍有着显著的差距:发达国家的固定宽带和移动普及率分别达到27.5%和84%,而发展中国家则分别只有6%和21%。此外,资金投入的不足也是发展中国家信通技术发展的一个难题。相比较而言,移动网络的设施建设相对容易,需要的资金也相对较小,而固定宽带的设施建设则需要较高的资金投入,对发展中国家来说难度也更大。从经济增长的视角来看,移动宽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对消费的拉动,而固定宽带的设施建设则更多地与企业的发展紧密相关。
中国是2016年G20峰会主席国,在议程的制定上具有更大的自主权,推动互联网经济的议题在G20框架内的讨论和合作,不仅符合中国自身的经济发展诉求,同时也有利于国际社会共享互联网经济的红利。结合中国自身的发展战略,G20框架下的互联网经济治理进程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推动发展中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合作,通过建立专项基金、降低发达国家技术转让门槛等计划,帮助发展中国家完善信息基础设施,更好地发挥互联网经济的优势。虽然发达国家在近期会遭受一定的收益损失,但是从长远来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数字鸿沟的缩小最终将惠及所有国家;其次,将金砖国家、亚太经合组织框架下的信通技术合作延伸至G20的平台上,例如5G网络的研发,吸引更多经济体的参与和投入,实现知识共享、人员交流和培训的机制化;再次,就知识产权保护等网络空间行为准则的建立进行探讨,寻求合作与共识,尽可能为互联网经济的安全运行和效用发挥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