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境教学活力课堂“开花发芽”

2016-05-14陆玲玲

理科考试研究·高中 2016年5期
关键词:指针定价题目

陆玲玲

所谓的情境教学法,就是创设一定的情境或者利用一定的情境,使得教学内容刚好适合于特定的场景.通过这种特定的情境教学,学生往往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教学内容,而且教学的趣味性和效果也会明显增强.笔者根据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发现,通过将生活中常见的情境移植到数学课堂上来,可以极大地调动高中学生的能动性,形成情境教学的课堂模式,让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充满活力,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一、以学带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高中课业负担较重,学生学习方式相对单一,如果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游戏,让学生在游戏玩耍的同时还掌握了数学知识,无论是对于减轻学生负担,或者是提升数学课堂效果,都有十分明显的作用.那么,如何实现以学带玩,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呢?

比如在教授概率一节课程时,为了让学生了解概率的本质以及概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我将全班同学分成几个小组,每组准备了一个轮盘.这个轮盘上面共有1~6这6个数字外加一个指针,转动指针,指针就会指向其中的一个数字或者两个数字的结合处.于是,按照以下两种情况让学生去转动轮盘:第一,学生甲按照顺时针方向转动轮盘(均从指针停留在数字1和6之间开始转动),当转盘指针停留时指向数字几,那么甲就顺时针走几格,如果转到偶数得一分,否则不得分.同样,学生乙逆时针转动轮盘(均从指针停留在数字1和6之间开始转动),当转盘指针停留时指向数字几,那么甲就逆时针走几格,如果转到偶数得一分,否则不得分.那么,这个游戏对于甲乙二人是否公平呢?如果不公平,其依据是什么?

经过同学们的游戏实验,大家对于问题的答案出现了争议.有的学生经过实验发现,这个游戏对于甲乙应该是公平的,因为这个结果是游戏“证明”的.而且从题干来看,这道题目对于二人应该是非常“公平”的;而有的学生则提出,游戏对于甲乙二人确实不公平,而至于为何不公平,却说不上来.游戏进行到此处,可见学生们对于这个问题的兴趣已经产生了,急切地想要探究题目的答案和其中的原因.

此时,我带领学生分别从数字1开始试验,然后计算每种得分情况,最终发现按照题干对于甲的要求,甲有3次机会得到偶数,因此其获胜的概率是1/2;而同样按照题干对于乙的要求,乙却有4次机会得到偶数,因此其获胜的概率为2/3.

通过这种游戏,既加深了学生对于数学问题的理解,而且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使得数学课堂变得更加具有活力.

二、入情入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入情入景,就是将复杂的数学问题通过常见的生活场景简单化、直观化,并让学生“进入”这样的生活场景,从而使得其成为课堂的主角,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比如在学习不等式时,同学们感觉最难的是“不等式的证明”与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那么如何通过创设情境,来提高学生对这两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呢?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生活中特殊的场景,引领学生设身处地地进行感知,加深了学生的理解,提高了课堂效果.

比如:已知b>a>0,m>0,比较a+mb+m与ab的大小.按照常规的教学思路,解决这道题目的最直接方法是分析法,按部就班,步步为营.

但是,我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将这道题目看成浓度的变化问题:ab是一杯糖水的浓度,m是糖,往糖水溶液中加入糖,这杯糖水液中的糖的总量变为“a+m”,而糖水液的总量随糖的添加变为“b+m”,同时,由于前提是“b>a>0,m>0”,就说明加入的糖的量是真实存在的,因此溶液的浓度自然变大.那么,式子中的结论“a+mb+m>ab”必然是成立的.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很快理解了这个不等式的含义,而且即使在以后碰到这样类似的不等式的判断问题,也可以迅速做出正确判断.

在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时,我对上面的题目进行了延伸:

有甲乙两个人到一家商店买糖,第一次的糖价为A元/千克,第二次的糖价为B元/千克,甲乙两人各买了两次,甲每次买1千克糖,乙每次买1元的糖,请问谁买的糖便宜?

解 甲的平均价格=A+B2,

乙的平均价格=21A+1B=2ABA+B.

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的方法可以求得乙的平均购买价格比较低.可以看出,这道题目与生活结合得十分紧密.如果是单纯地比较上面两个代数式的大小,很多学生可能觉得距离生活太远,“根本没有用处”,从而失去对学习这类问题的兴趣.但是,通过以上这个生活中常见的鲜活例子,学生会发觉,原来数学离我们的生活这么近,学好了还可以解决不少现实问题.

三、精创细设,拓展学生数学思维

精创细设,是让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会角色扮演,从所扮演角色面临的实际情况出发,来创造生活情境,加强数学课堂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从而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

比如在教授函数的过程中,我首先在课堂上抛出一个问题:

假如在座的各位是一位星际旅馆的老板,手头拥有150个标准房.有一天,你偶然间接翻看一些定价和住房率的数据:

如果你想让每天的营业额最高,那么标准房的定价应该是多少?

面对这个题目,我并没有直接教学生们用函数来解决问题,而是让他们充分发挥自身能动性,设身处地地假想自己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于是有学生通过计算(按照150×住房率×房价),得到了当房价在140时,这家宾馆每天的营业收入是最高的.然而,这个140元的定价是不是一定就是最合适的定价呢?如何确定其是不是最合适的定价呢?

通过这种步步引导、创设情境的方法,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兴趣空前提高,此时,我再以函数导入教学,顺利获得了当定价在135元时,每天的营业额最高的结果,学生们恍然大悟.

之后,我又将这道题目进行了进一步的拓展,对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场景进行了列举.比如某学生家里每天预计售卖300千克鱼,当定价在每千克5元的时候,售出率为50%;定价在每千克6元时,售出率为45%;定价在每千克6.5元时,售出率为40%.求要获得最高营业额该如何定价.

通过这种情境平移,学生不仅掌握了基本的数学知识点,明确了其在生活中的应用方法和范围,而且极大地拓展思维空间和想象能力,对数学在日常生活情境中的应用有了进一步的体验和感受.

数学教育作为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当今教育发展大趋势下,重返生活世界,找回失落的主体意识,确立一种新的课程生态观,倡导在纯粹、真实的生活环境中,紧密联系学生的个体世界,重视学校之外的学习生活的价值,开放数学课堂,把合作与交流有效地融入数学教学的过程,势必要对数学教学进行“生活化”的提升,通过情境教学来提升数学课堂效果.

猜你喜欢

指针定价题目
扫地
欢迎选购
欢迎选购
最新出版图书
本期练习类题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郊游
为什么表的指针都按照顺时针方向转动
追根求源
你的情绪够稳定吗
浅析C语言指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