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过一种研究性的教育生活
2016-05-14姜正德
姜正德
【摘 要】当下教师中多存在工作烦琐机械、个人发展机会有限、教育成效滞后等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导致教师职业幸福指数偏低。对此应倡导教师过一种研究性的幸福教育生活,即善于在日常工作中发现问题,重拾教育敏感;研究教育生活中小问题、真问题的解决方法,踏进幸福的大门;把研究出来的设想或者是成果付诸实践,面对不同的教育对象查看不同的效果,不断改进;研究多样的成果记录方式,摘取职业成长的果实,书写幸福生涯。
【关键词】幸福指数 研究 教育生活 职业幸福
法国思想家、教育家卢梭曾说:“在所有一切有益人类的事业中,首要一件,是教育人的事业。”俄国思想家别林斯基指出:“教育是伟大的事业,人的命运决定于教育”“教育者多么伟大,多么重要,多么神圣,因为人的一生幸福都操在他的手中”。如此说来,身为教师应该幸福满满才对。但是,由全国幸福学校共同体发起,浙江师范大学任俊教授主持的《2015年全国中小学幸福指数蓝皮书》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幸福感平均分仅为36.34分。可见,幸福,离教师还比较远。
是什么使教师缺乏幸福感呢?天津开发区国际学校龚道娣老师所著的《中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调查研究》中指出,工作烦琐机械、个人发展机会有限、对学校管理制度不满意、教育成效滞后等导致教师与幸福感擦肩而过,所以很多人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根本没有想过“成仙成佛”!
没有教师的幸福,何谈学生的幸福?那如何让教师幸福感回归呢?笔者的体会与经验是过一种研究性的教育生活。这句话里包含三层意思,首先,幸福是目标。教育的终极目的应该是帮助受教育者过上幸福的生活。古语云:助人者,人助之;自助者,天助之。幸福自然也是教育者的必然追求。其次,教育生活是载体。幸福应该发生在教育现场,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去发掘、去提炼。最后,是获得幸福的秘密武器。因为教育插上研究的翅膀,你会发现教育的魅力,教育的能量,教育的功德,你会发现不一样的味道,不一样的心情,不一样的天地。
如何引导教师过一种研究性的教育生活呢?笔者认为可以有以下几点做法。
一、 问题发现,重拾职业的敏感,叩响幸福之门
有人说:“陶醉靠成绩,发展靠问题。”的确,很多教师在参加工作的前几年由于职业的陌生,会积极研究碰到的教育问题,专业成长比较快,获得的幸福感也比较强,《中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调查研究》中也指出:我们以为中老年教师最幸福,但其实不然,调查结果显示,最幸福的教师是年轻的教师。随着教龄的增长,教师慢慢会偏向保守,往往以经验来应对教育生活中碰到的挑战。如何跨越这一专业成长的高原期?笔者认为,首先应该要有勇气面临新问题。问题大小不论,当然,从研究的角度看,切口越小越好,不要放过一刹那的火花。比如涉及学习习惯培养方面的小问题——学生课前文具准备做得好吗;比如学生生活习惯养成方面的小问题——怎样纠正学生漏带作业本回家的情况;比如涉及学习动力激发方面的小问题——课堂即时评价应把握的原则;比如涉及家校联系方面的小问题——和家长的沟通哪些词语更容易形成共鸣拉近关系。笔者所在学校一位教师发现《冬阳·童年·骆驼队》一课的资料袋很有特色,可以成为导读提纲。于是,他因“材”施教,抛出一个问题:仔细阅读资料袋,你有什么发现?有的学生找到文本的体裁特色——序言,于是教师顺水推舟,要求学生回到文本,找一找序言的表征、想一想序言的特点;有的学生发现文本的语言——朴实、纯真的笔调,教师趁热打铁,让学生找一找这种基调的语言、品一品其中的味道;有的学生找到写作手法——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孩子眼中的老北京,一段上个世纪初北京人的生活。教师顺手牵羊,让学生找一找在文中用儿童的视角、以儿童的眼睛与心灵去观察、体悟人生百态的句子,读一读、议一议,仔细咀嚼,用心感悟;有的学生找到内容简介——描绘了20世纪20年代,主人公小英子在北京城南经历的童年往事,教师因势利导,本文写了四件趣事,那么全书又写了什么呢?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整堂课从走进资料袋开启,然后学生用慧眼发现问题,接着教师相机引导阅读,整堂课提纲挈领,纲举目张,让人耳目一新。尝到甜头后,这位教师意犹未尽,下功夫对资料袋进行系统研究,撰写了《别拿豆包不当干粮——寻宝“资料袋”》一文。在这个过程中,他体会到日常工作中要善于发现问题,深入研究问题,找到问题出路,工作才会越来越有动力和方向,教育生活才会越来越有滋味价值,因为这个过程是一个孜孜以求的过程,不经意间,幸福之门已经叩开,因为你所看到的“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二、 方法掌握,提升职业素养,踏进幸福大门
朱永新教授指出:“将教师的专业发展置于首位的学校,必然是欣欣向荣的学校。”在这样的学校里“会有越来越多的教师过上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近年来,学校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视前所未有,可是教师的职业素养与幸福指数并未水涨船高。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是没有找到撬动每位教师专业发展个性化的支点。这个支点怎么找?其实它就是个人专业发展需求和教育生活困扰的契合点,就是引导教师去捕捉教育生活中的问题,指引他们解决问题的路径,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数学教师经常在考试中要求学生在运算纸上列式、计算,但收上来之后却发现纸上横七竖八的书写编排,随心所欲的省略过程,几乎理不出一个序列,何谈验算的功效。为此,笔者所在学校的一位数学教师,就以此为题开展研究。首先他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来查阅相关的文件,了解不同教师在指导学生运用运算纸上的不同做法,并做了摘记,进行了梳理;然后他在教学过程中尝试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注重引导学生科学运用运算纸,提高解题、计算的准确率;最后他总结提炼创新,在运算纸上画出不同的区域,要求学生在相关区域完成相应的任务。如此这般,学生的运算纸回收后不再是一张胡乱列式的纸,而是清楚地展示了学生思维过程的美图,教师甚至能够利用学生的运算纸,测算出学生每次测试的成绩。这位数学教师自豪地说:“在指导学生有效使用运算纸方面,我看的文章最多,知道的方法也最多!”分析这位成为“运算纸土专家”的教师案例,不难发现,他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首先是主动、自觉的,有很强的专业成长内驱力;其次伴随的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三驾马车”——读书、反思、实践。最终他收获了一种职业自信:在这个领域,我可以成为专家!请问,还有什么比这个更让教师有一种强烈的教育幸福感呢?而这一切的起点,正是由于教师始终紧扣一个词语——研究,研究教育生活中的小问题、真问题,研究教育生活中小问题、真问题的解决方法,才会踏进幸福的大门。
三、 研究改进,树立职业尊严,进入幸福厅堂
教育是动态的过程,这个学生和那个学生不一样,这一届学生和上一届学生也不一样,因此通过研究得出的一个方法未必是适用于整个教育生涯的。不少教师幻想“一招鲜,吃遍天”“凭经验”“吃老本”去解决新问题,自然是常常碰壁、处处受挫,幸福指数当然越来越低。因此,笔者提倡教师过一种研究性的教育生活,不是得出一个研究成果就完结了,而是要把研究出来的设想或者是成果付诸实践,面对不同的教育对象查看不同的效果,在教育实践中体验出它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不断改进,不停行走在研究的路上。以上文这位数学教师的情况为例,他的“运算纸”样例在全校铺开后,大面积提高了学生的测试准确率。同时他还发现,运算纸作为一个中间环节,还需要后续环节的跟进,才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于是这位教师又开始了二度研究,在作业错误纠正、作业评价记录这两个方面展开自主研究,开发出试卷纠错单、作业记录单这两个单子,和试卷运算纸一起,作为数学教师的“吉祥三宝”在全县推广。作为“三宝”的创始人,这位教师收获了教研成果,也收获了同事的敬重,收获了教育生涯真正的持久幸福。其实,研究改进教育方法的领域有很多,举例来说如何让学生喜欢上作业,首先可以研究作业布置的不同方式。取得一定成果之后还可以就作业内容的选择、题目形式的变化,进一步深入研究教师自己如何编制适合的作业,形成一套自己的练习体系……只要我们多问问自己:这个研究成果可不可以调整?能不能改进?是不是最好?试想,还有什么比找到破解问题的金钥匙更令人感到兴奋、愉悦的呢?众所周知,教师的最大快乐和幸福,不是来自物质利益的获得,而是来自学生巨大的成就和对自己、前人的不断超越,不停息地行走在专业成长的路上,就会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就会达到一种生命的自觉,也就会真正享受工作带来的乐趣。
四、研究记录,摘取职业成长的果实,书写幸福生涯
不可否认,当下的教育研究评价机制和教育生活有脱节、有偏离,多数教师认为研究成果无非就是深奥的课题、晦涩的术语、虚假的数据,而这些诟病的背后折射出来的是教师对“研究成果”呈现的莫名其妙,认为它高不可攀、假模假式。因此,我们要让研究成果的呈现“任性”一些,“可爱”一点,方能使大家与研究“结缘”。这就首先要引导教师认识到,我们要过一种研究性的教育生活,教育研究应该贯穿整个教育生活,我们应该在教育中研究,在研究中提高,在提高中教育,树立研究即是生活的意识。其次要引导教师认识到记录研究成果不仅仅是教育专家的事情,研究成果的形式不仅仅是学院派论文一种,教师就应该去不断丰富并物化自己的成果。例如:一篇优美的教学设计、一则短小而富有哲理的后记、帮助一名留守学生后他发自肺腑的感谢、给一名学生心理上的导航、记录一堂成功课的过程……这些虽然都是一些平常小事,但是它们有记录的价值。最后还可以通过自我整理、同伴互助、学校推广、专家提升等方式帮助教师将教育成果系统化、理论化。这样,当教师盘点着自己的研究成果,油然而生一种幸福感:我的教师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留下了实实在在的痕迹。
我们提倡过一种研究性的幸福教育生活,是基于对教育对象的认识,学生在变,教育的内容在变,教育的方法自然要因人而异,因此需要研究;是基于教师角色的认知,教师不仅仅是一个执行者,被无情地驱动着,耗尽自己的教育激情,相反,教师要发挥智慧,献出热情,奉献爱心。这是一个艰辛付出的过程,也是一个收获幸福的历程,从中感受脱胎换骨的变化,体验化茧成蝶的蜕变,享受凤凰涅槃的重生,体会“真正令人满意的幸福总是伴随着充分发挥自身的才能来改变世界”。
参考文献:
[1](法)卢梭,著. 李平沤,译.爱弥儿[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2]徐特立.徐特立教育文集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318.
[3]朱永新.谁偷走了教师的幸福?[J].教师博览,2008(3).
[4](美)泰勒·本-沙哈尔,著.汪冰,刘骏杰,译.幸福的方法: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幸福课[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5] 陶继新. 做一个幸福的教师:陶继新教育讲演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浙江省常山育才小学 32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