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习迁移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2016-05-14范东明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16年5期
关键词:学习迁移以学定教学习能力

范东明

【摘 要】学习迁移能力是构成学生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学生适应快速多变的信息化社会的重要能力之一。然而在日常的信息技术课堂中,经常出现教师急于传递教学内容,学生看似完成了一项项任务,实则学得稀里糊涂,并没有对知识进行有效建构,更没有获得持续性的学习能力。这些表象产生的本质原因是课堂没有根据学情有效地应用学习迁移。对此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合理处理教材,唤醒学生原有认知,激活“正迁移”,同时提升辨析度,避免“负迁移”的产生。

【关键词】学习迁移 以学定教 学习能力

学习迁移能力是构成学生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学生适应快速多变的信息化社会的重要能力之一。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一切新的有意义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一切有意义的学习必然包含迁移。根据迁移的效果来看,它还有正迁移、负迁移等区别。[1]而在日常的信息技术课堂中,经常出现教师急于传递教学内容,学生看似完成了一项项任务,实则学得稀里糊涂,并没有对知识进行有效建构,更没有获得持续性的学习能力。这些表象产生的本质原因是课堂没有根据学情有效地应用学习迁移。究竟应该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引导学生的迁移活动,激活正迁移和抑制负迁移,从而有效提高学习效率?以下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经验。

一、合理处理教材,做到迁移有备

【教学片段1】

在教学《机器人仿真软件》一课时,其中有个教学环节为“用直行模块编程,让机器人走直线”。在书本上只有2张基本的操作步骤图例。对此,笔者是分四步进行教学的。

(1)玩一玩:让学生打开机器人程序,观察这个机器人行走了几米。学生观察发现,机器人刚好行走了1米。

(2)猜一猜:告诉学生,机器人行走的距离是由直行模块控制的。请学生观察其中的参数,如果这里的“速度参数”变为75,“时间参数”设置为几秒时,机器人也刚好行走1米呢?

(3)议一议:学生一起讨论,有什么规律能精确控制机器人行走距离呢?

(4)验一验:请学生自己来验证刚才的想法。

通过以上四个步骤,让学生亲自发现数学公式“路程=速度×时间”在机器人编程中同样可以迁移应用的规律。而许多教师认为“直行”模块很简单,教材上怎么写,就怎么教。只用了几句话就带过了。的确,如果只看程序的运行结果,可能看不出什么区别。但我们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教学“直行”模块,而是通过它的内涵来推动学生的认知,让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可以承上启下、融会贯通。 学生经历层层递进的思考过程后,能更好地掌握和概括原理,融入原有的知识建构,有助于今后“正迁移”的产生。

【教学片段2】

在学习“有选择地下载文字”时,一位教师没有用生动的情境吸引学生,而是直接让学生在相应网站查找关于“拯救大熊猫”的内容并进行下载。尽管学生都完成了下载的任务,但过程毫无悬念与乐趣,学生学得了无生趣。

其实这就在告诉教师要在思想上摒弃“教材怎么说就怎么教”的想法,树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当下,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也使我们的教材滞后于实际。比如浙教版的办公软件从OFFICE2000一直更新到OFFICE2010,前后一共更新了三个版本,但还是远远落后于软件本身的更新速度。又如教材中《网络音乐厅》一课,上一次学生还可以在“百度音乐”学习保存音乐文件,现在由于网站音乐版权保护协议的变化,就变得难以做到。这此都意味着“昨天”在教材中学习的方法、技巧,“今天”就变得低效或失效了。这就更要求我们合理处理教材,要把教材当成一种可开发的教学资源。

研究表明,如果所学的知识在以后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经常被用到,则学习迁移就会经常发生。相反,如果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很低或难以在实际中应用,则它就鲜有类似的机会,学习迁移也就难以发生。[2]作为教师必须要认识到,我们有责任依托信息技术基本框架,结合信息技术发展,对教材内容和顺序进行适当调整,或与时俱进地开发学习任务,更新学生的认知,正所谓“迁移有备”。

二、唤醒原有认知,激活“正迁移”

【教学片段3】

浙教版六年级下《我的第一张幻灯片》一课的教学,此前学生已经学会了在WORD中插入艺术字和图片,现在要求学生学会“在PPT中插入艺术字和图片”。看似非常直接的联系,预设教学目标能够顺利迁移。但当笔者给出提示:“在PPT中插入艺术字和图片的操作方法和WORD中是一样的。”但是学生似乎并没有理解教师提示的意义,自学的效果并不理想。

第二次,笔者改进了教学设计,先出示WORD软件和PPT软件的界面进行直观对比,让学生观察二者的异同,然后再问学生:“你觉得如果在PPT中出现了与WORD类似的功能,它们的操作方法会一样吗?”通过前面的铺垫,激活了学生原先沉睡的学习经验,产生了强烈的学习信心和良好的自学效果。

可见,许多情境和任务虽然存在着各种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但由于各种原因,学生未能意识到二者的内在联系,不能主动地进行迁移,这使得某些知识经验处于惰性状态。通过这样的牵线搭桥,引导迁移方向,激活了学生的“正迁移”,力助学生主动突破学习瓶颈,成为自主、独立和创造的学习者。

三、提升辨析度,避免“负迁移”

【教学片段4】

某位教师在教学WORD“设置首行缩进”时,提供了一篇几百字的文章,并演示了如何使用“首行缩进”功能给每段首行空两格。然而,他的努力却没有带来预想的效果,多数学生还是使用“空格键”为每段的首行空出两格。

为什么看似简单的操作,学生却不买账呢?原来,在学习WORD前,学生经常在写字板中使用“空格键”进行排版,他们可以用以前学的知识很快完成任务,为什么还要再学新的呢?这一现象在我们的教学中很常见,迁移的发生,不总是积极的影响。有时两种知识的学习会相互干扰、相互阻碍,它被称为“负迁移”。教师对于有可能发生的负迁移,事先认识得越清楚,则越有利于避免它。

比如这里的负迁移与学生面对的情境辨析度不够有关。要避免这类的负迁移的出现,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前思考一下:学生为什么要学这个内容?学生面对哪一种情境才是最合理的?通过分析可知“首行缩进”等段落设置是开发者为方便有大量段落的文章进行排版而设计的。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时设计更加有辨析度的内容,如向学生展示一篇文章,其中有大量段落,且都没有排版。让他们讨论“完成这篇文章每个段落首行空两格,大概需要多少时间?” 学生思考时,引发负迁移——用“空格键”,但是一算时间,会发现这个简单的动作需要耗费不少时间!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从而产生主动改造以前认知经验的想法。有了充分心理准备,接下来的学习则水到渠成了。

任何迁移都是以学生原有知识经验、技能和情感为基础的。如果能认识到所学知识对以后生活和学习的重要意义,并能联想当前知识可能的应用情境,就会以良好的态度积极投入学习。

学习迁移能力是解决问题 、创造性思维以及一些高级心理加工过程、发明和艺术创造等所必需的核心能力,学习迁移是学生完整的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期望出现的现象。[3]作为教师,我们要充分重视和总结迁移规律,积极促进学生学习迁移能力的培养,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及课堂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海双. 学习迁移原理新探[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1).

[2] 曹伟. 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中学习迁移理论的应用[J].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1).

[3] 王文静. 促进学习迁移的策略研究[J]. 教育科学,2004(2).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洞桥镇中心小学 315157)

猜你喜欢

学习迁移以学定教学习能力
学习迁移理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浅析
小学数学以学定教的实践
小学数学教学浅析(二)
中学数学教学方法初探
学业导师制对本科生学习能力和素质教育造成的影响
如何以学定教,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
学习迁移理念在职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英汉两种语言的学习迁移及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