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课堂想象力开发的策略初探
2016-05-14宋艳
宋艳
摘 要: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力是人在已有形象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是开动脑筋,在头脑中形成形象,用形象进行思维的能力。笔者认为,从小培养、发展孩子的想象力将会使他们终身受益。美术教师应在课堂上有意识地挖掘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想象绽放在孩子的笔尖。
关键词:美术课堂;想象力;策略
一、美术课堂中开发想象力的重要性
鲁迅说:“孩子是可敬佩的,他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到天空,他想潜入蚁穴。”是的,孩子的纯真是令人陶醉的。一朵白云,是一张大床;一片绿叶,是昆虫们的乐园;一只蚂蚁,是了不起的搬运工;下雨了,是雨精灵在给动植物喝饮料;出太阳了,则是太阳公公开心地出来玩……该怎样将这份美好纯真在孩子的身上持续停留,并孕育壮大呢?
在学习知识、增长知识的课堂上使孩子的纯真保留,让他们想象的翅膀越飞越高,最终能令他们学到的知识更丰富。笔者认为,在小学美术课堂中重视学生想象力的开发是十分重要的。
二、美术课堂中绽放想象的策略
1.给学生一片想象的天地
吴XX是班上动手能力、造型能力较差的学生。上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二年级下册《海底世界》一课时,他埋头画得很入神。走近一看,只见他在用黑色签字笔随意却认真地画一些线条,几乎把整张纸都画满了,但看不出任何形象。他给作品取的名字是,“海底大战”。(下图)如果要用“画得像不像”“色彩是否丰富”“构图是否合理”等方式来评价这一幅作品,答案不言而喻。但是难道画面中就没有“海底大战”的感觉?那背景不就是战争中洒下的鲜血,那黑色的线条不就是天空中弥漫的硝烟?原来这孩子是把心中战争带来的感觉都画了出来,他的想象力是如此丰富。请再不要以传统的评价标准来对待这样的孩子,还他们一片想象的天地吧!
2.巧设教学情境,让想象填满课堂
每一堂课都应该有一个好的开始。上课伊始,老师就要吸引学生,带领他们走进课题的情境之中。这就要求老师善于发掘“课引子”,创造新颖、独特的导入方法,把教学置于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激发学生想象力。(下表)
3.穿插各种文学作品,诱发想象
二年级上册《小蝌蚪》这一课,教材图片清新、生动,故事以清晨小蝌蚪们排队出发开始充满惊喜的冒险之旅来展开。课堂上教师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学生讲述小蝌蚪的旅行的故事来启迪学生思维,使学生产生联想。教师还可以将故事延伸,比如说:岸边有一个人丢下一块饼干或者有人将手伸进池塘里,小蝌蚪们会有什么反应呢?学生会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在头脑中形成一种新的画面。
4.多媒体教学,让孩子们的想象更真切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很好的促进学生想象力开发的教学方式。二年级下册《动物聚会》一课,在绘画创作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运用各种媒体形式,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充分调动儿童的好奇心以及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将他们带入动物的美丽世界里。
5.不要让范画阻碍想象的绽放
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常常需要用示范的形式给学生传授美术技能。教师出示范画给学生,本是想教会学生绘画的方法和技能,但一味地这样,会造成使学生单纯模仿的弊端,很可能会限制学生的创造和想象。二年级上册《神鸟变树》一课,示范时,先按照孩子们平时画鸟的方法画了只小鸟,然后通过把小鸟的头部、脖子、翅膀、羽毛、腿爪夸张变形,一只美丽、大气、威武的神鸟就出来了,接着再把画倒过来又一次示范如何把鸟变成树。原以为这样直观的教法不仅能使学生理解如何画神鸟,还能领会如何将鸟变成树,没想到大部分学生画的几乎和黑板上的差不多。可见,这样的范画阻碍了学生的想象能力的发挥。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总之,要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就必须潜心挖掘一切想象因素,运用有效的方法,恰到好处地为学生大胆想象提供催化与导向,让想象尽情地绽放在孩子们的笔尖。
参考文献:
[1](法)亨利·马蒂斯.画家笔记——马蒂斯论创作[M].钱琮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杨建华,陈 鹏,等.现代教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