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长期护理保险现状分析
2016-05-14戴溥之孟娜霍传军
戴溥之 孟娜 霍传军
[提要] 本文选择老年长期护理保险作为研究对象。针对我国老年护理保险的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环境的机会和威胁,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我国老年长期护理保险的现状及发展进行了剖析,并且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长期护理保险;SWOT理论
本文系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老年长期护理保险的需求与供给研究——以石家庄为例”(项目编号:26)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F8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月15日
人口老龄化是现代经济的一大特征,世界上很多国家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根据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8,000多万人,占总人口的6.98%,60岁以上人口达1.3亿多人,占总人口的10.2%,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这也意味着我国上亿人口面临着死亡的威胁。如今,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兴起并且快速发展,而在我国属于起步阶段,所以老年长期护理保险的开发将对老年人福利起到重要作用。
一、老年长期护理保险的内涵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荆涛认为应将护理保险界定为“被保险对象因年老、意外伤害、患病等原因,导致其生活难以自理,需要在家中接受他人护理,或入院接受康复治疗及护理支持,并对在此期间所发生的一切护理服务费用进行补偿的健康保险制度”。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薛惠元认为护理保险是指“保险对象在遭受意外事故、急慢性病等导致身体机能部分丧失,行动难以自理,需要接受护理服务的保险制度”。戴卫东认为护理保险就是“由国家政府颁布护理保险相关法律法规,并以社会化筹资方式来共同分担老年人生活及住院期间护理的费用”。结合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加上我国国情,本文将长期护理保险定义为旨在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尤其是部分失能老人的生活水平,政府颁布实施的具有强制性的对那些生理或心理上存在缺陷导致生活无法自理的群体提供一种服务或经济援助的社会保险,并且将其纳入到社会保障体系。
二、SWOT理论视角的老年长期护理保险现状分析
SWOT分析是战略研究设计学派的著名战略分析模型,它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内部优势因素、内部劣势因素、外部机会因素与外部威胁因素通过调查罗列出来,并依照矩阵形式进行排列,然后运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
(一)优势。建立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可以解决目前我国面临的老年长期护理问题,缓解家庭养老的负担,促进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更加注重老年人权益的保障,让老年人生活得更体面、更幸福。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通过提供专业的医疗护理服务如疾病质量、康复复健等和居家护理服务如洗衣做饭、聊天、散步、生活指导、其他日常活动的辅助等来帮助需要长期护理的老年人,使其能够幸福地度过晚年生活。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建立既能够解决我国老年群体长期护理需求日益加剧这一难题,又能减轻家庭因长期护理问题带来的各种压力,让其他家庭成员能够更好地投入工作,为社会进步贡献力量。另外,一项制度的产生必然会带动相关服务项目和产业的发展,我国养老和护理产业的发展需要老年长期护理保险的推动。这些都是老年长期护理保险的内在优势。
(二)劣势
1、护理服务机构不足。2013年我国城市失能老年人口约3,750万人,这说明我国有约3,750万老人需要不同程度的长期护理服务。然而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家庭照顾老年人起居也变得越来越困难。因此,机构服务被众多专家看作是实现优质长期护理服务的较有发展潜力的途径。随着经济的发展,目前一些专业的护理机构已经在一部分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出现,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城市部分失能老年人的护理需求。但相对于我国庞大的老龄人口来说,还远远不够。2006年全国老龄办李本公就提出,根据推算我国约有3,250万老年人需要不同形式的长期护理,至今已经10年,护理需求者数量不断增加,机构增加的速度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护理需求。
2、护理人员数量少、素质低
首先,我国专业的护理人员数量不足。我国目前并没有系统地培养专门针对老年长期护理服务的医护人员,这也为老年长期护理服务的开展形成了人力资源上的障碍。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护理人员数量的标准,每千名人口中应至少拥有2名护士。而根据《2012中国卫生统计年鉴》的数据,目前我国每千名人口拥有1.82名执业医生和1.66名注册护士,医护比例为1∶0.91,与国外1∶3的比例差距悬殊。
其次,护理队伍综合素质低。目前,我国长期护理服务的提供者大部分是下岗人员,“40、50人员”是服务提供者的主力军,他们之前不仅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护理教育和上岗培训,更没有从事过相关工作。同时,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对从业人员有着较高的要求,需要从业人员具备医学、护理学、保险学等多学科的基础知识,需具备一定的从业经验。目前,我国护理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三)机遇。首先,从宏观社会环境上来看,我国处在人口老龄化的初级阶段,老年人口不断增加,全球范围内癌症、糖尿病、高血压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呈上升趋势。随着医疗和饮食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的平均寿命不断增长。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数量不断增加,这些都使得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势在必行;其次,从微观家庭环境来看,中国长期以来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中国的家庭结构发生变化,一个家庭可能要赡养4~8个老年人。当今社会人们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子女不能长期在身边侍奉老人,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雇用保姆的费用对于一般家庭来说比较高,不是可操作性强的长久之计。
(四)威胁
1、相关政策法规不健全。虽然我国在2006年通过了《健康保险管理办法》,但是并没有对长期护理保险有一个明确的定位,没有出台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法律措施来对长期护理保险市场进行规范。例如,我国护理机构资质的认定、医护人员的考核、赔付标准、护理等级与护理服务内容的划分界定等都缺乏明确的衡量标准;针对老年失能群体丧失独立完成日常活动的能力的界定以及日常活动中使用工具能力程度的划分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从而导致保险赔付时所涉及的范围及赔偿额度不清晰,容易产生理赔纠纷,经营风险较大。
2、政府对护理服务机构扶持力度不足。政府对护理服务机构的资金支持不够。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指出,2012年国家投入31亿元用于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试点设施建设,仅占当年公共财政支出的0.00025%,虽然说对养老服务的财政投入力度在不断加大,但相对于全国公共财政支出总额125,712亿元来说少之又少。而且,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财政社会保障支出也是较少的。
三、老年长期护理保险的SWOT矩阵构建及其发展策略
(一)提升型的SO策略。加大政府在长期护理保险中的作用。政府应该重点扶持老年长期护理保险,给予相应的税收上的优惠。对相关的护理产业在市场准入、业务开办等方面给予必要的便利。政府部门还应制定相关法规,规范和推动老年长期护理保险。
(二)约束型的WO策略。首先,应当加快专业护理人员的培养和引进,政府要加大对高等院校护理专业的投入,开展相应的课程,并且开展社会实践。通过实践丰富学生的实际工作经验,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其次,大力发展护理机构,加强护理人员的培养和在职培训。老年长期护理保险离不开护理机构的发展。要建立完善的配套护理系统,开展多样化的护理服务,提高护理人员素质。
(三)脆弱型的ST策略。利用内部优势,避免外部威胁,深入分析,在调整中定位老年长期护理保险提升策略。例如对于商业制长期护理保险,建立再保险制度,分散老年长期护理保险的风险。由于开办长期护理保险具有高风险率和高赔付率,保险公司可以通过再保险将自己承担的风险和责任转向其他保险人。这样可以大量降低风险,有利于保险公司经营稳定。
(四)紧缩型的WT策略。即克服内部劣势,化解外部威胁,放弃选择,另选方向的老年长期护理保险提升策略。比如,面临老龄化日益严重的社会形势,我国可以选择一种不同于国外现有长期护理保险的模式,开辟一条新思路。
主要参考文献:
[1]陈玲.立足国情发展长期护理保险浅议[J].上海保险,2011.10.
[2]戴卫东.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理论与模式构建[J].人民论坛,20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