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开设国学讲坛建设美丽乡村的思考

2016-05-14李联华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6年5期
关键词:文化生态

李联华

[提要] 当下中国,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均受到严峻挑战,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重建自然生态文明的同时花大力气重建文化生态文明。重建文化生态文明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儒家思想的精华。而中国的广大地区是农村,在广大农村通过开设国学讲坛,倡导全民诵读国学经典,建设国学书香型美丽乡村,是破解这一难题的一个有效突破口。

关键词:文化生态;全面阅读;传统儒学;道德教化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2月13日

本课题通过对长泰县陈巷镇后坊村和沙县夏茂镇俞邦村的调研与反思,得出结论:目前,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特别是在自然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但是,它们共同的不足之处都是缺乏文化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扬。因此,在美丽乡村开设国学讲坛,倡导全民阅读国学经典,建设国学书香型社会,对乡村文化生态文明建设,树立良好社会道德风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无疑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长泰县后坊村位于马洋溪生态旅游区的中心腹地,距县城20公里,距旅游区15公里,南邻厦门东孚,东与陈巷祖地村、西与旺亭村、北与山重村相连,方圆19.25平方公里。全村586户,总人口2,256人,劳力1,206个(外出劳力656个,占54.4%)。后坊村是一个山清水秀,绿树成林的小山村,村里有一棵千年老樟树,还有一片桃林,俗称“桃花岛”,拥有耕地面积2,608亩,其中水田1,868亩、旱地740亩。后坊村在村两委的带领下,加大对环境整治的投入,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全村村民有了一个优美的生活环境。按照“创新创业,科学发展,诚信守法,和谐平安”的总体要求,大力扶持村民的创新创业,经济工作稳步向前,旅游事业长足发展。但村里的强劳力大都外出,原有的村小学已经并到陈巷镇,没有一个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平台。文化生态文明建设相对落后。后坊村与龙人古琴相邻,这是后坊村文化生态建设的有利条件。

沙县夏茂镇俞邦村位于夏茂镇北部,沙将公路沿线,距集镇约2公里,辖俞邦主村、木窠、枧头、瓦窑4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266户961人,外出经营沙县小吃达400余人,占地面积3,409亩,其中,耕地面积837亩,林地面积2,572亩,是一个典型的以农业为主的村庄。俞邦村的特色有:“四园”即葡萄采摘园、特色水果采摘园、油菜种植园、森林公园。目前,开发建设占地80余亩的森林公园,已建成登山步道,确定樟树、桂花树等为挂牌树木并完成挂牌。“三馆”即尚书文化展示馆、小吃文化展示馆、切烟丝馆。目前已完成尚书文化展示馆祖训、诰命书等材料上墙,正收集尚书轶事和文学典籍,展示俞家祖谱和祖训。“二店”即夏茂冬酒坊和“食在牛”夏茂小吃店。“夏茂冬酒坊”展示了精选优质糯米、无污染纯净山泉、百曹曲等正宗冬酒制作工艺。“食在牛”夏茂小吃店主要供应夏茂特色菜牛系列等菜系。和长泰县后坊村相比,沙县俞邦村文化建设已经小有规模,但是村里的强劳力也大都外出做小吃,原有的村小学已经并到夏茂镇,也没有一个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平台,文化生态文明建设也是相对落后。

目前,长泰县陈巷镇后坊村和沙县夏茂镇俞邦村文化生态文明建设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两个村都是省级生态文明示范村、生态文明旅游村,但是都缺少中华优秀文化的元素,不具有文化传承与道德教化的功能;二是村民个体或家庭经济都发展得不错,但村财政相对困难,靠集体的力量无力践行文化生态文明建设,因此需要发动群众,动员乡村社会的力量像普法一样普及国学。

近代以来,由于儒家教化体系破坏殆尽,更由于所有读书人都一去不回头,导致乡村文化的荒漠化,并进一步导致了乡村的价值真空和底线失守,数千年来自治的、礼让的、温情的乡土不见了,那个孕育了华夏文明的源头活水渐趋干涸。传统儒学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教化体系而变为幽魂。现代儒家要返本开新,走出游魂化的困境,必须从它的发源地再出发,为乡村文明的重建和儒学的灵根再植闯出一条新路。这是我们在美丽乡村开设国学讲坛,倡导全民阅读国学经典,建设国学书香型社会的目的。我们的指导思想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通过儒家的孝道和五伦教育,重建乡村的伦理秩序和文化生态。我们将这一理念变成定期化的课程,以蒋庆选编的《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诵本》为教材,以课程为基础建立一套儒家教化体系,通过教化活动将理念变成农民的生活方式,在重建自然生态文明的同时重建文化生态文明。

长泰后坊村和沙县俞邦村全民阅读建设书香型社会方案的主要思路:

(一)注重国学的概念及国学普及在文化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中华文化以儒、道、释为三条主线,最重要的主线是以孔子儒学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所谓“国学”,应以孔子六经为核心,核心的理念是:孝治天下、礼乐治国、诗书传家。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传统社会有三大功能:强化国家意识形态、传承文化学术教育和从事社会道德教化。随着儒学退出国家意识形态领域,其三大功能渐次淡化,不仅退出国家意识形态的平台,而且也失去文化传承和道德教化的功能。因此,我们在强调马克思主义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同时,应该注重儒学在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地位,作为儒学在农村的空间载体(过去是乡村私塾),美丽乡村国学讲坛应当承担起文化传承与道德教化的责任。要把美丽乡村国学讲坛打造成倡导全民阅读国学经典,建设国学书香型社会的重要平台。如此,对乡村文化生态文明建设,树立良好社会道德风尚不无裨益。

(二)注重美丽乡村国学讲坛教材的选择。为了承担起文化传承与道德教化的责任,美丽乡村国学讲坛教材的选择必须慎之又慎。蒋庆选编的《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诵本》就是这样一种优秀的教材。该《诵本》所选的都是中华文化经典中的必读精华。所谓必读,是指作为一个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必须了解的最基本的经典内容,即不了解这些经典内容就不能成为一个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该《诵本》具有国学内容上的完整性,包含了中国传统圣贤义理之学中的完整内容,即包含了中国传统学术中的经学、子学、理学和心学。《孝经》、《诗经》、《书经》、《礼记》、《易经》、《春秋经》、《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是经学,《荀子》、《春秋繁露》、《中说》是子学,濂洛关闽是理学,阳明学是心学。故诵读本《诵本》,可以全面地了解圣贤义理之学的完整内容。因此,该《诵本》可以为所有的中国人提供一个了解中华文化经典的最基本的教程,是美丽乡村国学讲坛教材的当然选择。

(三)注重美丽乡村国学讲坛受众的选择与开拓。开办美丽乡村国学讲坛,其宗旨是倡导全民阅读国学经典,建设国学书香型社会,以利于乡村文化生态文明建设,树立良好社会道德风尚。因此,美丽乡村国学讲坛的受众,从理论上和逻辑上说应该是全体村民。但在实际办学过程中要考虑现实性与可能性,可以从部分村民开始慢慢扩大、循序渐渐普及到全体村民。从长泰县后坊村和沙县镇俞邦村现实看,前者全村586户,总人口2,256人,外出劳力656个;后者全村266户,总人口961人,外出经营沙县小吃达400余人,可以看出留守在村的人口并不多。所以,美丽乡村国学讲坛(在起步阶段)的受众是小学生和初中生以及部分家长、部分游客共60人左右。其中,大约有30户左右人家 (每家大约一个小孩或有一个大人)及部分游客。

(四)注重美丽乡村国学讲坛教学时间和相关教学内容的选择。为了保证以上受众参与的时间,美丽乡村国学讲坛开办时间选择在寒暑假,这时孩子们放假在家,大人可抽空陪读。暑假班选用蒋庆选编的《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诵本》其中的:《孝经》(全文)20课,《诗经》选20课,包含周南、召南和王凤,《书经》选18课,包含尧典和舜典,一共58课。每天两个小时,中途休息20分钟,每天上两课,一共上课29天。寒假班选用《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诵本》其中的《礼记》选,含曲礼选、礼运选、学记选和乐记选共22课,11天学完。寒暑假班整个教程共40天、80课,无论暑假班还是寒假班,整个过程都有《韶1、韶2》CD的音乐相随。这样,美丽乡村国学讲坛的内容含有《孝经》、《诗经》、《书经》、《礼经》、《乐经》共5经,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孝治天下、礼乐治国、诗书传家”的氛围与宗旨。

(五)注重美丽乡村国学讲坛地点的选择。根据以上所述的受众规模、结构以及教学内容和办学宗旨,美丽乡村国学讲坛的授课地点可以选在相对开放的地方。暑假班,长泰后坊村可以放在村里的那棵千年老樟树下,沙县俞邦村可以设在村口的廊桥里。寒假班,长泰后坊村可以借用在龙人古琴的龙人书院里,沙县俞邦村可以设在村东的尚书文化展示馆里。

(六)注重美丽乡村国学讲坛经费的筹措。经费主要分两部分:一是办学需要的CD机、扩音设备和桌椅添置等的费用,(在农村办学地点是免费的);二是给老师的学费。前一部分比较简单,基本上是一次性的,有一万元足矣,长泰后坊村和沙县俞邦村两村的村民都比较富裕,办国学讲坛发动村里的大户募捐一万元不成问题,沙县俞邦村还有一个村级的小吃基金会,该会已经答应捐款一万元办国学讲坛。比较复杂的是第二部分:学费。美丽乡村国学讲坛要不要收学费是一个问题,这个问题的答案是:“随意”原则下的适当收费。之所以要考虑适当收费是为了较好的上课效果。如果免费,村民们得之过易,不一定珍惜、重视,有可能出现想来就来,爱走就走的散漫现象。有了适当的收费,村民和学生比较重视,老师有收入也容易坚持下来。但是,学费只能是象征性的,不宜过高、让村民感到有经济负担,那样也不利于美丽乡村国学讲坛的发展。初步考虑:暑假班,来听课的村民和学生每户交学费100~300元,个别困难户可以免费,但所有来听课的农户都要负责老师一天的伙食(老师在村里吃百家饭)。另外,讲坛可以接受尊师的赞助。寒假班,学费是暑假班的60%。

(七)注重美丽乡村国学讲坛教师的遴选。美丽乡村国学讲坛对遴选的教师有较高要求,甚至是最高要求:他们学贯中西、博古通今;以天下为己任、坚毅的目光蕴含着悲天伶人的胸怀;他们吃苦耐劳、坚忍不拔、像传教士一样深入乡村的每一个角落;他们先知先觉、早年奋斗、事业已成、衣食无忧。由此说来,美丽乡村国学讲坛理想的教师人选理论上应该是当代大陆新儒家及其代表:政治儒学创始人、《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诵本》选编、阳明精舍院山长蒋庆先生;现象学儒学创始人、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一级教授张祥龙先生以及生活儒学创始人、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黄玉顺先生,等等。当然,这只是理想人选。实际的工作可以由有相当哲学素养和国学功底的青年志愿者来承担。笔者不才,作为美丽乡村国学讲坛的倡导者计划在上述两个美丽乡村吃百家饭、上百堂国学。

(八)注重美丽乡村国学讲坛的宣传与普及。因为是新生事物,缺乏根基,美丽乡村国学讲坛的宣传工作总基调是:低调。可以在村里进行适度宣传和动员,不宜过度张扬。多做少说,甚至只做不说。只要取得村两委和镇政府的支持、大部分村民的理解和参与即可。当下设计的寒暑假班只是美丽乡村国学讲坛的初级班和初级阶段,所教内容只是《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诵本》的很少一部分。随着国学讲坛工作的展开,涉及《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诵本》的内容会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入,参与听讲的村民也越来越多,社会效果会越来越好,这就是美丽乡村国学讲坛的宣传、普及和成效。

主要参考文献:

[1]沈定均.漳州府志[M].北京:中华书局,2011.

[2]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3.

[3]杜道生.论语新注新译[M].北京:中华书局,2011.

[4]蒋庆.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诵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文化生态
当代美国科幻电影的文化生态解读
供给侧视角下河北文化品牌建设
浅谈黄梅戏的生成繁衍与文化生态
京津冀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问题与对策
从玉米到蔬菜:一个山镇生计变迁的文化生态解读
文化生态视角下的闽南文学
浅谈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