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地方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2016-05-14张丽兰
【摘 要】中国戏曲发展到如今,已有许多剧种流传了下来,柳子戏作为一个古老的稀有剧种也曾盛极一时,当时流行于世的还有其他三个声腔——“南昆、北弋、西帮”,被称为四大声腔。清丰柳子戏自元代开始形成,到明代剧种已有所发展,到了清代时期剧种已经走向成熟。曾在当时的发展形势中压倒昆曲,盛极一时。一直到后来四大徽班进京,开始退出京城,再后来历经我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柳子戏也深受创伤,已经奄奄一息。清丰柳子戏的生存现状已经极其危险,从前唱柳子戏的名气大的戏曲演员,如今已不再登台演出,随着年龄的衰老已退出戏台。现在的青年演员唱柳子戏的已经微乎其微,人员匮乏。清丰柳子戏的抢救、保护已经不容延迟。
【关键词】传承与保护;清丰柳子戏
几十年来,河南省地方戏曲剧团在市场和政策的夹缝中生存,步履艰难,但艺人的传承信念始终没有改变,他们还在为地方戏的保留、发展四处奔走。如果不尽快得到发掘、抢救和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在她的发祥地趋于灭绝。清丰柳子戏已成为我国研究早期声腔剧种的生态标本,尤其是北宋以来弦索声腔剧种。它成为我国地方稀有剧种、古代宫廷音乐的标本和缩影,它的发展历史见证了冀、鲁、豫三省的历史文化交流。
清丰柳子戏又称“百(北)调子”、“柳子腔”、“弦子戏”,是我国一个稀有的古老剧种,流行于河南、山东部分地区,由元、明时期的“弦索”系统演变而来,它的曲调是由中原一带流行的民间俗曲小令,如[黄莺儿]、[山坡羊]、[锁南枝]、[耍孩儿]等曲牌和七字句的“柳子调”结合而成,由于“柳子调”更通俗易懂,因而被称为柳子戏。柳子戏的命名,“柳”是唱的意思(至今,柳者仍被民间用作演唱者的俗称),“子”是曲子的意思,即“唱曲子的戏”。当时伴奏乐器以弦乐为主,故又称“弦子戏”。
一、河南省地方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清丰柳子戏为例存在以下特点
1.生存环境极不乐观
二十一世纪是个多元化的年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现代传媒技术大量普及,文艺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舞台表现形式。随着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观众欣赏水平也日趋提高。传统的戏曲市场极度滑坡,作为稀有剧种的柳子戏更是处于夹缝生存的危机状态,在发展无力,传承无望的生存环境里,趋于灭绝。
2.传承形势极其恶劣
柳子戏老一代艺术家们年事已高,相继退出柳子戏演艺舞台,一些宝贵的说、唱、掸、打等切身经验不能得到很好的继承,致使这笔珍贵的文化遗产逐渐消亡,传承形式令人担忧。
3.人才短缺
现在的年轻文艺爱好者和老一代前辈们在文化追寻以及欣赏角度方面存在差异,这导致柳子艺人的现实生活出现拮据,外出跳槽、转行的柳子艺人越来越多,新入学的青年演员更是寥寥可数,人才短缺已经成为阻挠柳子戏发展的一个极其关键的因素。
清丰柳子戏的生存现状已经极其危险,从前唱柳子戏的名气大的戏曲演员,如今已不再登台演出,随着年龄的衰老已退出戏台。现在的青年演员唱柳子戏的已经微乎其微,人员匮乏。清丰柳子戏的抢救、保护已经不容延迟。
清丰县县委领导依据柳子戏如今的发展状况,以及现在的客观实际情况,重新组织建立专业柳子剧团,招揽大批专业演职人员,针对柳子戏的现状,制定了该剧种的长远发展规划。
二、已采取的保护措施
(1)2005年8月,濮阳市文化局针对清丰柳子戏现状召开“清丰柳子戏发掘、抢救和保护工作专题会议”,同时邀请省、市戏曲多名专家及柳子戏部分老艺人进行了专题研究,制定出翔实的保护方案,成立组织,明确责任,并积极开展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自2005年起,清丰县人民政府年拨款5万元专项经费,对柳子戏进行发掘,抢救和保护。
(2)2005年9月清丰县成立了柳子戏抢救保护办公室,年拨付专项经费5万元,加紧搜集整理柳子戏曲牌、曲谱和剧目,积极对老艺人进行抢救性录音、录像。
(3)2006年3月,中共清丰县委、县政府针对柳子戏艺术人才贫乏的状况,对清丰县柳子剧团的编制进行了重新核定,新增事业编制20个,为清丰柳子戏的传承广揽专业艺术人才,提供了政策支持。
(4)2006年10月,中共清丰县委、县政府在县城人民路中段置换土地11亩,筹建清丰柳子戏艺术学校,努力为柳子戏的传承,培养后备人才。
(5)2007年4月,河南省文化厅将国家文化部、财政部配送基层院团的流动舞台车专门配发给清丰县柳子剧团,为柳子戏的保护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三、未来五年的保护计划
清丰县县委领导为了不让这一古老剧种消失,采取了种种积极的保护和抢救柳子戏的措施。根据《清丰县柳子戏发掘、抢救和保护的实施方案》要求,特制订了一个五年计划,要点如下:
1.静态保护计划
成立专门的柳子戏保护小组,吸收专业戏曲研究人员,深入调查,整理资料,全面了解掌握柳子戏的现存情况。对掌握柳子戏健在的老人做抢救性录音、录像,制作音像资料存档。排专人对新普查资料进行整理、分类、归档,重点保存。
积极定期地举办柳子戏学术研讨会,加强柳子戏理论研究,编印成册,出版发行。
2.动态保护计划
成立清丰柳子戏艺术学校,广纳学员,争取五年内,培养出一批能基本掌握柳子戏唱腔演艺的专业技术人员。重新整理一批迎合现代时期文化建设需要的优秀剧目,利用流动舞台车“送戏下乡”,让老百姓重拾记忆,让柳子戏重归百姓生活,适时扩大柳子戏的影响范围。和现代戏剧挂钩,移植一批其他剧种的现代剧目,推陈出新,让人们重新接受柳子戏,让柳子戏重放昔日光彩。充分利用节假日,开展“送戏下乡”,增加演出次数,扩展演出范围。增强柳子戏的生存能力。
四、采取的保障措施
清丰县县委为加强柳子戏的保护,逐步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措施,建立了保护领导小组,由县长任组长、县委宣传部部长、主管副县长任副组长,成立柳子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选拔出专业戏剧人员协助柳子戏老艺人,进行柳子戏资料整治工作。
县政府每年还拨付5万元专项资金,作为柳子戏各项保护工作经费。最主要的是开办了清丰柳子戏艺术学校,由县文化旅游局局长任校长,团长任常务副校长,大力挖掘、培养新一代的柳子戏接班人。清丰柳子戏经历了元代的孕育,明代的成形,清代走向成熟兴盛。曾随花部乱弹压倒昆曲,并一时称盛,四大徽班进京之时,退出京师,解放前,柳子戏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创伤,已奄奄一息。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关爱下,为清丰县乃至河南省的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如今,清丰柳子戏生存形势极不乐观,一些颇有造诣的老演员,已逐步退出舞台,有的相继谢世。青年演员寥寥可数,后继乏人。抢救、保护清丰柳子戏已刻不容缓。
清丰柳子戏是我国古代宫廷音乐的缩影,是地方稀有剧种的典范,是研究北宋以来我国弦索声腔剧种早期历史的生态标本,是中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历史见证。抢救保护清丰柳子戏对于新世纪、新时期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促进中原地区文化交流,丰富城乡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国戏曲志河南卷编辑委员会《河南戏曲史志资料辑丛》2007年
[2]中国戏曲志河南卷编辑委员会河南戏曲史志资料辑丛《柳子戏河南梆子及各县市戏曲史料》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河南省清丰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清丰文史资料1989年
作者简介:
张丽兰(1979.04~)女,河南清丰人,濮阳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教师,讲师,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声乐,高校音乐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