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建模的策略
2016-05-14张晓星
张晓星
数学建模在初中是个新事物和新思想,但是并不等于数学建模在中学不存在,其实数学建模在初中一直都存在,比如说解应用题就是简单的数学建模,只是我们没有这个概念而已。新课程也指出要运用数学建模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数学应用的能力。
然而数学建模是件非常耗费精力和时间的事情,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处理,才能让学生真正认识和了解数学建模这一新的理念呢?在初中数学建模过程中,又要如何处理,才能实现真正的数学建模呢?
一、什么叫数学建模
数学建模就是用数学语言、数学符号描述实际现象,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它是将纷繁复杂的实际事物进行一种数学简化,抽象为合理的数学结构用它来解释特定现象之间的数学联系。数学建模的过程包括这样几个环节:从分析实际问题出发,到建立数学模型,得出数学结果,再把结果带入实际问题检验,用实际数据检验模型的合理性。若符合实际情况则可作为结论使用,若不符合实际情况则对模型进行修改和完善或干脆建立新的模型,直到最后将模型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二、初中数学建模教学的原则
数学建模教学的目的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发现,积极构建数学模型、完成模型总结,一旦学生形成习惯,他们的思维就会变得更加开阔、灵活,能够更积极地进行探索,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在数学建模的教学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目的明确原则。建模教学要设定明确的目的,教师要通过建模教学培养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要拓展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因材施教原则。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所处的环境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建立与学生生活实际贴近的数学模型,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应用价值;除此之外,教师也要结合学生所处的年级以及个人知识储备、性格特点等进行数学建模教育,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有所收获。
(3)难度适中原则。在进行数学建模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掌握适当的难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与生活密切相关,不能让学生觉得太容易而失去兴趣,也不能让学生觉得太难,学习起来吃力。
(4)探索合作原则。数学建模教学要改善传统的教学方式,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同时还要通过小组学习让学生学会合作和分享。
(5)创新原则。中学数学建模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教师要坚持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的提升,还要创造性地改善建模设计,让学生重视数学建模的重要性,从而更积极地研究模型、解决问题。
三、初中数学建模教学的策略
1.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模拟建模问题
初中数学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应用题型,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题目,变换题设或者结论,模拟不同的数学建模问题;针对教材中的纯理论问题,教师可以结合现实问题,将纯数学问题转化为应用题型再进行建模。通过这两种方式的转换开展教学活动,培养建立数学模型的思维。比如:将一条20 cm的铁丝截成两段,并做成两个正方形,请问如何能使两个正方形的面积等于17 cm2?教师可以修改提问方式,问两个正方形的面积可不可能等于10 cm2?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
2.搜集生活数学问题,强化建模意识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问题可以通过数学建模的形式进行解决,比如打折销售、储蓄利息、工程问题等等都可以通过建立方程模型的方式进行解决。教师也要引导学生搜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选取适当的素材,融入数学模型中,运用数学方法和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例如,学习了销售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计算如何最大限度地获利;学习了利息问题,学生可以按利率计算不同存储期限内的利息收入;学习了距离问题,可以估算一下如何在三个或四个点之间建水库、发电厂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学生将数学理论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就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3.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提升建模能力
数学建模教学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教学中,还应该积极参与到课外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课外提升建模能力。比如可以成立兴趣活动小组,进行不同主题的研究、探讨;比如让学生亲自测量从家到学校的距离,测量建筑物的高度;计算一定量的汽油可以行使的里程数以及一定里程数消耗的油量。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观察 高峰时路段车流量的变化,可以带学生到农场进行摘水果,测算男女生摘水果的平均速度等。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完成,当学生遇到难题时,教师要给予引导,帮助学生解决,那么,学生在以后面临同样的问题时可以更加轻松,才能更好地培养数学意识,适应用建模解决问题,提升建模能力。
总之,数学建模具有难度大、涉及面广、灵活多样、对教师和学生要求高的特点。通过数学建模,不但可以激发学生数学学习情趣,提高学生数学运用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拓展学生思维深度和广度,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加强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