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香浮动月黄昏
2016-05-14罗建红
罗建红
【摘 要】面对新的教育教学形势,经过认真观察思考和积极探索,用导学案引领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成为解决课堂教学问题的有效途径与方法之一。教师在问题设计过程中,设计的巧妙,那么教学课堂中的问题设计必然会成为沟通老师、课文和学生的纽带,成为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催化剂。导学案问题设计的层次性、针对性、以及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课后“问题与探究”进行设计、启发学生的思维。本文就是我就语文导学案中问题设计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导学案;问题设计
近几年来,随着新一轮课改的不断深化,初中语文高效课堂已成为众多教师孜孜不倦的追求。面对新的教育教学形势,经过认真观察思考和积极探索,用导学案引领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成为解决课堂教学问题的有效途径与方法之一。自从开学拿到新方案起,我就一直在思考到底该怎样使用新方案?怎样在课堂上既凸显导学案的灵活运用,又使课堂不失语文味?
经过外出学习培训和一段时间的实践之后,到现在,心里终于对导学案有了一定的了解及自己的思考与做法,不知是否正确,写出来和大家一起商榷。
首先,我认为“导学案”是一种教学思想的引领,不是把导学案当作练习册来完成习题。所谓导学案,就字面解读应该是:“导”,就是引导、指导;“学”,学生的自主学习,包括预习自学、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形式,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讲、教师的教;“案”,就是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案;更是学生的学习方案,还是学生的作业,不是知识和习题的简单堆积。
导学案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我们能够把学习的主动权充分地还给学生。尽管导学案为名师所设计,但还有一些题会与我们的课堂、我们的教学目标脱节,因此,在使用中,我们要有所选择,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完善,不要被新方案绑住手脚。
其次,在使用的过程中,一是要遵循导学案的环节进行教学,二更要灵活使用这些环节,尤其我们语文课,更需要语文味与学案环节的有机结合,我们在教学中,往往一不小心就会有所偏颇,不是上成“旧式”语文课,就是在“导学案”的左右下,丧失了语文课的味道。在实践中,我们一定要努力把握好方向。这就需要在导学案中设计好问题。
孔子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问题设计是教师通过提问来检查和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理解程度,鼓励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复习巩固并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的一种教学行为。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发现,学生的胆子变大了,他们现在敢于表现,敢去说,敢去问,敢去做;学生的想法变活了,他们喜欢回答问题,乐于评价优劣,善于去想办法解决问题。在这种有利的氛围下,如果我们的教师在问题设计过程中,设计的巧妙,那么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必然会成为沟通老师、课文和学生的纽带,成为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催化剂。对于如何在导学案中设计好问题,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
一、问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性
教师的问题设计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照顾到每个层次的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进入到问题里面去。否则,胡乱的瞎设计一通,学生“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这样做是毫无用处的。在设计问题时,必须遵循层次性。教师首先要弄清文章的思路,把握清楚文章的重、难点,联系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围绕重、难点,富有层次的系列问题。例如《山市》一文可设计出下列问题:①孤塔的底部在什么地方?周围有哪些事物?②城上有楼吗?你看见城中的街道了吗?③危楼上有多少人?都在干什么?这三个问题环环相扣很好体现了问题设计的层次性。
二、问题的设计要具有针对性
任何一篇导学案的问题设计都是建立在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的,问题的设计应该针对教学目标提出。如《月亮上的足迹》我设计的几个问题都是联系教学目标的。①联系全文看课文标题“月亮上的足迹”有什么深刻意义?②作者是如何将登月这一复杂过程叙述清楚的?③“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阿姆斯特朗的这段话,有何深刻意义?
三、问题的设计要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
学生是课堂教学主体,只能是真正的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问题才可以算设计的合理。学生的个性差异是挺大区别的:不同群体之间有年级差异、班级差异、小组差异,还有城乡差异;不同个体之间又有性别、年龄、兴趣、爱好等多重差异。尽管我们不可能针对每个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但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设将学生分类别、分层次,然后设计出符合各层次学生能力范围的问题,这样就可以做到全班同学共同发展,不会出现“好学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现象。而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问题,也正好遵循了传统的因材施教的教学观点。
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设问题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即对学生而言是感兴趣的,迫切需要解决的,成为问题的问题。由于这种问题跟他们生活息息相关,是他们迫切想要知道的,所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激活课堂教学。如我在教《范进中举》一课时,学生比较关心范进的人生命运,于是我就提出:“范进中举后是怎样的表现和命运呢?”让学生展开探讨,一下子激活了课堂气氛,学生纷纷从课文中查找理由,发表见解,这节课的教学任务也就在不知不觉中迎刃而解。
四、问题的设计要能启发学生的思维
问题设计的基本目标之一是使学生学会思维、活跃思维。因此,问题设计应能帮助学生学会由此及彼地思考问题。有的问题是设问式的,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还有的问题可以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培养学生判断能力和概括能力。如《风筝》中,①“我”为什么不允许小兄弟放风筝?②为什么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③鲁迅对等自己的错误的态度与一般人有何不同?这样设计,使学生进行各种思维,培养思维能力。
五.问题设计可根据课后“问题与探究”进行设计
课后“问题与探究”是编委针对教学情况精心设计出的问题,它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课文要点,巩固对文章内容的学习。例如我在设计《看云识天气》的问题时就参考了“问题与探究”得内容。①全文主要说了什么内容?请简要概括。②文章的基本思路是怎样的?可分为几部分?③能举例说明文章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吗?它们的作用分别是什么?④能举例说明文章语言的准确性吗?它们的作用如何?这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进一步把握。
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试行之初,我们课堂发生了惊人的变化,也立刻显现出这种模式的优势:课堂上老师讲得少了,学习的兴趣浓厚多了,学生的思维活了,问的问题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多了,学生的视野开阔多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变得融洽多了,课堂效率也得到明显提高。一年多的试验,让我切实体会了:“给学生一个机会,还老师一个惊喜”这句话的深刻的含义。
目前我县正在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教是为了不教”。要求教学过程中师生积极互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将问题设计整合到教学过程中,扣住文章,走近学生,融入生活,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课堂自主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在实践学习,在学习中实践。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才能为社会培养更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周彩丽.语文导学案的编写与运用[J].学科建设,2012(07)
[2]王益辉.导学案之思与辩[J].教育教学论坛,2011(09)
[3]邹本军.初中语文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教学研究,20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