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016-05-14蒋小平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6年5期
关键词:初中有效性语文

蒋小平

【摘 要】当下,新课改已开展得轰轰烈烈,如火如荼,各级各类的观摩课、赛课等活动就此起彼伏,精彩纷呈。但就课堂效率来说又不尽人意。要实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要求语文教师加强自身的专业素质的提升,在课前做精心准备,探索适合自己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加强学生互动学习。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语文教学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一代又一代的语文教师。虽然建国后经历了几番大讨论、几次大动作,但这一问题一直没有得到甚至也不可能得到根本性的解决。时下,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势头和初中语文教师们参与改革的闯劲,就整体来说,相比较而言,我觉得是走在很多学科前列的,可谓排头兵,领头羊。仅各级各类的观摩课、赛课等活动就此起彼伏,精彩纷呈。但作为基层的初中语文教师,当我们回到现实的课堂,正视现实的初中语文教学,冷静地想一想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惑还是很多很多的,由此也时常引发我们诸多的思考和探究。其中,我个人感触最深的,也应该是我们语文界普遍关注的,就是要切实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教师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和较强的专业素质

新课程的实施,关键在于教师;课程改革,也关键在于教师,尤其是骨干教师的意识能力。长期以来,农村初中语文教师绝大多数是从旧教材,并且是从其他学科的旧教材中成长起来的。旧教材、旧教法在他们脑子里打上了很深的烙印。传统教育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成绩、轻方法。广大教师形成了只要把课本中的知识无保留、无差错地传授给学生就完成了教学任务的观念。在教学中,过度强化学科结构化、体系化的语文知识、技能的简单传递,忽略包括语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等在内的情感目标的培养。这些都不符合新课程的要求,极大地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影响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当前正值素质教育不断推进,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正在深化,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积极探索、更新观念、敢于创新、善于改革,在实践中创造性的发展,特别是对农村初中语文教师来说,更要树立自我发展意识,积极参加创造性的发展,特别是对农村初中语文教师来说,更要树立自我发展意识,积极参加培训和自我进修,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同时努力投身教科研工作,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提高新课程实践能力,不断自觉进行教学反思,使自己真正成为新课程的实践者、推动者。由赵国忠专家主编的《教师最需要什么》一书中阐述:教师的魅力不仅仅来自得体的穿着、脱俗的谈吐、娴雅的举止、美好的姿态,更来自内在气质的自然流露,来自教师的优良人品,来自教师的善良与关爱,来自教师的宽容与公正,来自教师的敬业与正直……一位有魅力的教师,能以渊博的知识培养人,以科学的方法引导人,以完善的人格唤醒人,以优雅的气质影响人。

二、教师要在课前做精心准备

教师的准备就是备课,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同样的课文,面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必然不同,所以我们在解读课文的同时也要解读学生。首先要对语文教材有充分的理解,用灵活的方法来处理教材,精心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要在“吃透”文本的基础上,梳理出文本的思路与结构,对每堂课、每篇课文需要达到什么目标?需要让学生学会什么、掌握什么?用什么方法才最行之有效?课堂中可能会出现怎样的反馈?学生理解上的难点在哪里等情况都作精心的预设准备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分层次教学目标,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发展要求。

在合理的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精心备课,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如果自己在课前是认真研读课文,把课文读透嚼烂的,课堂上就能旁征博引,灵感不断,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激情后,也能积极配合,畅所欲言,这样的课堂是精彩的。反之,如果自己对课文的把握半生不熟,在课堂上恨不能手拿教参照本宣科,学生的思维也必定受到限制,这样的课堂谈何精彩。所以在备课时,我们要充分预设,只有把课堂教学时会出现的各种情况都预设到,教师才不会在课堂教学时出现慌乱的情况。

教师要达成的有效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所以仅靠教师单方面的准备是不够的,学生也要准备。学生的准备就是预习即将所学,当然预习什么、如何预习,教师要提出明确的要求给予充分的指导。学生的预习,教师必须可检测,所以预习的形式可以有口头、书面等形式。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前,应根据学生的预习反馈,再次调整教学设计。

三、教师要精心设置课堂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要条件。一般说来,在记忆性语文课堂教学中,只要求达到识记层次的知识,老师可选用讲授法、交谈法和阅读法等,但要尽量避免教师讲学生听“有教无学”等弊端;在思维性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求达到理解、领会层次的内容教师可选用讨论法、探究法和启发讲授法等,但也要防止“学大于教”等弊端,因为长期处于这种情况下,学生容易疲惫,对学习会产生厌倦心理。应该说,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助于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都具有其独特的功能和长处,但也都存在内在的局限性。

例如,在《在山的那边》一课中,有一位教师跳出传统的教学需要,在进行基本内容的教学后,以“在山的那边”为主题,让学生对自己希望远行的目的地进行阐述,对自己的远行进行各种想象,并在课堂上与大家分享,或者写出短文。这样从学生的内心想法出发,容易吸引学生课堂的专注力,有助于获得学生的认同,而这就有利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

陶行知先生说,教师教的法子是基于学生学的法子。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我们的课堂教学就有可能在过程的实施、情境的创设、知识的迁移、问题的拓展、活动的安排、练习的设计等多个环节上,始终处于内容鲜活化、过程活动化、问题探究化、交流互动化、思维多样化、体验有效化的良好状态,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我想这样的课堂教学,应该说才是有效性的教学。

四、教师要重视提升课堂互动的品质

有的老师把“互动”理解为单纯的课堂热闹程度,理解为师生之间简单的有问有答,这样的认识是片面的。有的老师一个问题提出来就马上发动学生讨论。你一言,我一语,好不热闹,实际上除了少数能力强的同学外,大部分同学都没有来得及思考,甚至根本就来不及阅读文本,就不得不瞎跟着“热闹”起来了。一堂课的大量时间都耗在了这种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追求表象热闹的讨论上了。表面上轰轰烈烈,实际上空空洞洞。这样的讨论是流于形式的,这样的互动是浮于表面的作“秀”。有的老师脱离文本,标新立异,让无效互动充斥课堂。如教《愚公移山》,引导学生讨论愚公移山是破坏生态环境;教《背影》,让学生认识“父亲”违反了交通规则。这些看似热闹的拓展延伸,实质上是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写作意图的歪曲,浪费了课堂宝贵的时间。这也是语文课堂教学低效的症结所在吧。

当下,在一些语文课堂上也不乏“对话”,教师不断地提问,学生不断地回答,学生之间还不断地进行分组讨论,但是,如果我们细心观察,就会发现,这并不是真正的心灵与心灵的对话。很多时候,这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是浮在水面上的一滴油,看着很鲜亮,却不能融进心灵,融进生命。这是因为教师闭锁着自己的心灵,他把自己冷漠地置身于文本之外,他远离学生,甚至远离自我,他讲的话都轻飘飘地悬浮在空中,很快就烟消云散,在学生的心灵上留不下任何痕迹。有些教师在讲公开课前也下了很大功夫,查阅了丰富的资料,制作成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一一向学生展示。但是我们却发现,在教学中,他方方面面都想到了,却唯独忽略了学生的心灵,这样的课往往堕落为一种炫耀性的表演,与开启学生的心灵无关。

猜你喜欢

初中有效性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初中物理“问题—发现”式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教学管理目标研究
船舶严重横倾时应急行动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