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为本 “读”领课堂
2016-05-14孙林蔚
孙林蔚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各个年级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陆恕教授说:“诵读可以加快、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与作者进行深层次的对话,直至熟读成诵,烂熟于心。”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读美文一定要语语悟其神。如果我们读大作家的美文,也像读报纸那样读,就等于没读。”刘宪华校长也曾说:“读是学生走进文本的唯一桥梁。”新教育实践也倡导了一种回归朴素的儿童生活方式——晨诵。我认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就是一个“读”字。指导朗读是任何时髦的教法都无法取代的。但从教学一线的实际情况看,朗读指导存在四点不足:首先,朗读教学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朗读在一堂课中所占的比重还相当轻,平均不足7分钟。其次,朗读教学质量低下,只是低层次的读响亮,缺乏对学生感情朗读的具体指导。第三,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测试中对朗读的检测很少甚至没有,即就是有也缺乏科学性,存在很大的随意性。第四,由于受教师朗读水平的影响,教学中,教师范读极少,朗读指导存在许多不当之处。
本人认为,阅读应是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相互建构的动态过程。如何使朗读指导简捷而有效、巧妙而实效、新颖而高效?现结合一些实例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初读环节即正确地读,就是用普通话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读清楚;做到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不唱读、不读破句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是建立在读正确、读通顺的基础上的,因此,这一训练必须落到实处。这个环节主要做好以下两项工作:
1.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在上课伊始,教师可以生动的导语、图片或创设相应的情景链接新课,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为后面的朗读定好感情基调。
2.读顺课文,给足时间
在学生产生浓厚兴趣的基础上,趁热打铁,指导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自由朗读课文,达到正确、通顺。一定要保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每一个学生都读完,同时训练学生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并且在读的时候一定要读出声来。如果拼音不熟练,教师可以范读或领读,帮助学生尽快读正确、通顺。
二、熟读环节即流利地读,就是读得流畅,比较熟练
一篇课文,学生不能够正确地读、流利地读,何谈深入理解呢?学生学习课文,不读,不读熟,哪来感悟?英国的一位诗人说过,“在琅琅书声中,课文的优美意境、缜密思路、象征意义、传神描绘、观点主张,常能得到充分、酣畅的体现”。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爱读课文,反复朗读,直到把课文读得滚瓜烂熟,为后面的阅读理解做好铺垫、打好基础。这个环节主要做好以下四项工作:
1.明确要求
以《钓鱼的启示》教学片段为例:
师:自由读课文一到四小节,要把它读好了。好的标准是把汤姆钓鱼的情景读出来,让人一听就知道汤姆在钓鱼。(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师:他读得正确流利。看一下,汤姆和爸爸在什么时候钓鱼?(生:在晚上)我们中国人喜欢在什么时候钓鱼?(生:在早上)
师:外国人喜欢钓鱼,但却是在晚上,这叫浪漫。要把夜幕初垂,明月东升,汤姆和爸爸泛舟湖上的那种浪漫的情调读出来。你再来读一次,提醒你一下,“明月”、“慢慢”这两个词特别注意一下。(生在老师指导下读得很有感情,大有进步。)
师:你读的时候心里一定有涟漪,才会读得这么好。心里有涟漪看不见,那叫情感的涟漪。谁还能有涟漪地往下读?(生读第三小节)你读着读着,我心里也有涟漪了。
以上教学明确的朗读要求,机智幽默的导语,将学生的朗读引向深入。在老师的调动下,学生个个“小手高举,小脸通红,小眼放光,小嘴常开”。
2.理解为先
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的朗读才更有效。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主要基调去朗读,才能使学生的感情融入文本,并得到升华,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以五年级下册《白杨》为例,朗读课文前,我们应先让学生了解其主要内容。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怎样才能表现出这些边疆建设者为祖国建设所做的牺牲呢,就应当从恶劣的环境入手,让学生读出戈壁滩的荒凉与严酷,体会出白杨(也就是自己的父辈们)生存环境的艰难,从而体现出借树谈人、志愿者们扎根边疆的决心。学生在后面的朗读中就自然而然的怀着一种敬佩、赞美的情调。
3.检查评价
检查学生是否读熟了课文要采用多种形式,如指名读、分组读、比赛读、手势导读等,避免单一枯燥,让学生产生厌烦的情绪。在朗读中或朗读后,教师应给予激励性的即时评价,以一年级的《雪孩子》为例,由于是一年级的第一篇去掉拼音的课文,可先请一位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读,争得朗读的“冠军宝座”,然后让其他同学与他打擂,读完后师生共同评价,读得好就“继承”王位。这样,激起学生的竞争心理,往往是一个比一个读得精彩。
4.个性体验
以一年级上册《新语文主题阅读》中的《彩虹》为例,短短的一首儿歌,有的孩子以讲故事的方式读出,娓娓道来;有的孩子以角色表演的方式读出了弟弟与妹妹的争执,尤其是“那是”的重读,一下子体现出了孩子间的童真与执拗;还有的孩子以表演的方式配合朗诵,使诗歌情景再现,充满了生动感。
三、精读环节即有感情地读,这是朗读要求中的最高境界,它是建立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之上的,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起着重要作用
这个环节主要做好以下四项工作:
1.示范引领,以情带读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师生能读得入情入境的语文课堂,一定是充满生机、充满灵性、充满情趣的课堂。”以于永正教授的《再见了,亲人》教学片段为例:
师:(一生读完“抢救伤员”这件事时插话)这件事很感人,感情不容易表达,听教师读一下。(教师范读)
师:大家注意了没有?“当您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这句话中间有个逗号,可老师为什么停了那么长时候?
生:房子炸平了,小孙孙炸死了,心里很悲伤,所以……
师:志愿军说到这里心里很难过。说——
生:说不下去了,所以说到这里停了较长时间。
师:对了,理解了,感情体会出来了,才能读好,——请大家把“抢救志愿军伤员”这件事读一读。(学生自由读)
上文的范读指导,使学生与教师、作者与文中人物构成联系,让学生体会读中停顿所包含的中朝两国人民的深厚情谊,虽然老师的指导很朴实,没有花样。但是读的感情、读的思维却向着纵深发展。
2.抓住关键,感悟品读
几乎每一篇课文都有一个中心,都会表达某种情感,而这种情感常常就包含在一些关键的词句中,在朗读时,如果能够抓住这些关键的词句,对课文的品读感悟会有很大的帮助。
3.进入情境,引发共鸣
低年级的课文大多是语言优美、声情并茂,情境也非常贴合学生实际。我们应引导学生入境入情,调动他们的想象、联想。
4.转换角色,表演朗读
表演朗读对是比较受低年级学生青睐,因为低年级的课文故事情节鲜明、富有童趣。用演读的形式来表现课文内容,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及相关语言的表达、记忆;通过演读,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使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突现特点。《狐假虎威》是一则寓言故事,故事中老虎和狐狸的语言、动作等不同的行为表现栩栩如生。在教学过程中,在学生充分朗读、把握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表演,同时配以感情丰富的语音,学生把老虎的“半信半疑、东张西望”,狐狸的“神气活现、摇头摆尾”表现得淋漓尽致。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符号刺激所发出的一种直觉”。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张田若先生说得更进一层:“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因此,我认为在语文课上培养学生的语感,就应该从语言文字符号的刺激入手,而朗读就是最直接、最积极、最有效的“刺激”。一句话,语文课当以读为本,“读”领课堂,让“读”真正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