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课的课堂教学语言
2016-05-14张发钟
张发钟
【摘 要】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教学,教学离不开语言,教学语言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的实现。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提高初中历史教师的语言修养、发挥其语言魅力是非常必要的。为此,应该注重教学语言的政治性、科学性、艺术性和文明性。
【关键词】政治性;科学性;艺术性;文明性
语言是一门科学 、一门艺术,是一个教师传播知识、传递信息的工具。教师的教学语言魅力,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的实现。每个教师都会有自己的教学语言,不同学科的教学语言有不同的特点,历史课的教学语言也有历史的学科特色。由于初中历史课在现行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尴尬,以至于许多学生、家长、甚至于学校领导都不够重视。因此,要让学生对历史课感兴趣、增强学习的热情,提高历史教师的语言修养,发挥他们的语言魅力是非常必要的。那么,历史教师的教学语言怎样才更有魅力呢?笔者认为必须注重教学语言的政治性、科学性、艺术性、文明性等。分述如下:
一、要注重教学语言的政治性
教学语言的政治性就是历史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与四项基本原则保持一致,与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精神保持一致,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原则,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要求。历史是服务于政治现实的。历史教师要努力用准确恰当的语言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服务,为促进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为培养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爱国主义、共产主义思想服务。要求历史教师做到:寓爱国主义教育于历史知识的传授之中;要爱憎分明,在词意的褒贬上讲究感情色彩;对历史事件的评价讲求严肃性。
二、要注重教学语言的科学性
语言是一门科学。既然是科学,就来不得半点弄虚作假。学习它、掌握它、应用它都应该是实实在在的、脚踏实地的。语言与其它事物一样有自己的规律性,只有符合规律性的语言才是具有科学性的语言。教师只有把握语言的规律性,注重教学用语的科学性,才能在教学工作中不失偏跛,才不至于误人子弟,贻笑大方。历史教师的教学语言,更要有科学性。教学语言的科学性要求历史教师做到尊重历史事实,讲求实事求是;遵循语言规律,讲求表述准确;遵循逻辑性,力求严密;只用普通话,不用方言。
三、要注重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语言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具有艺术性。历史教师要善于把握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在教学中尽量发挥语言魅力。教学语言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教学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启发性、语感性等几个方面。
新的历史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更看重学生的活动训练,新课标也做了相应要求,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更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这给历史教师提供一个更宽广的施展才华的舞台,如何组织学生生动活泼地开展活动,完成教学任务,要求历史教师有生动的教学语言、较高的组织能力。中小学阶段是学生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发展的阶段。相对而言,学生对形象性问题要比抽象性问题容易理解掌握。这就要求历史教师通过形象性的语言把枯燥深奥的理论知识尽量讲得通俗易懂,变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听得懂,学得进,把课本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并进一步提高自己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的能力。如讲慈禧太后见《辛丑条约》没有把她作为“祸首”惩办时的情景,笔者一边表演,一边描述:“太感谢你们(指列强)了,你们真好不杀我,你们要什么尽管说吧,中国钱物多的是,只要你们喜欢就好。”这一形象性的教学语言,把慈禧之流的投降派苟且贪安的卖国嘴脸再现出来。学生对卖国贼咬牙切齿,从而培养了学生爱憎情感。这样的情境创设,让学生感到新颖、形象、积极性高,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明白,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里若采用空洞的说教或让学生看看、念念、效果无疑要差得多。
四、要注重教学语言的文明性
教学语言的文明性要求 历史教师课堂上语言要文明,不讲粗话、脏话,少讲或不讲“妇女被强奸”之类的语句,不使用不文明的字眼。要坚持使用礼貌性语言,招唤学生多用“请”字,如“请举手”、“请回答”、“请坐下”;不使用讽刺、挖苦、嘲笑的口吻,不大声训斥学生。要多使用鼓励性语言,如“回答得很好”、“很有文采”、“很有独创性”等。教师多用文明礼貌语言,对学生会起潜移默化作用。学生会对教师产生敬佩之情而乐意接受教育。试想,哪个学生愿意听满堂粗话、脏话的课呢?
历史教师要下苦功提高自身语言修养,注重教学语言的政治性、科学性、艺术性、文明性的统一,发挥教学语言魅力,做到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以趣诱人,让学生感到上历史课是一种享受,进而才能发挥历史课最大的教育效能。
参考文献:
[1]曾建华.历史名人知识辞典.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年1月版
[2]彭旭泉.中学历史课本中的人物.贵州人民出版社,1987年8月版
[3]梁永廉.历史小故事.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5年9月版
[4]罗贯中.三国演义.时代文艺出版社,2002年1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