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法在初中生物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2016-05-14周彦强
周彦强
【摘 要】比较法是研究生物学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进行生物教学的重要方法手段。通过比较,差异显而易见,通过比较,生物的进化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方向发展。通过比较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因此,比较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让我们在教学中运用好比较法,为生物教研教学服务。
【关键词】比较法教学;竞争意识
21世纪,是新的世纪,人们将面临激烈的竞争和挑战。当前的初中生物教育,担当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为这个世纪是绿色革命的世纪,环保的世纪。我把这些理论用在平时的生物教学中,应用最多的是比较法,它有很多优点,对我的生物教学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总结了以下的教学实践:
一、用比较法培养学生现代意识
应该从生物教学中培养他们适应新环境的意识和能力。当前的素质教育,就正是启蒙和培养他们适应现代意识的最佳时期。
1.渗透竞争意识
竞争,优胜劣汰,这是生物界生物生存发展和进化的规律之一,当然也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一种客观法则。在生命科学中,这是一个古老而传统的理论。但在我国当今社会转型中,却已成为一种较为流行的现代观念。在中学生物学中,涉及竞争的生命现象、知识和理论,却屡见不鲜,为学生竞争意识的启蒙教育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情境。
2.树立整体思想
生物学科中体现整体思想的科学实例是很多的。例如:一个鸡蛋可以看作一个整体,鸡蛋有卵细胞整体层次上的结构和功能,又有各组成部分与整体相依相扶的结构和功能,彼此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一个生物体也可看成是一个整体。一个种群、一个群落、一个生态系统都可以看成一个整体或一个系统。
3.培养适应意识
在考察某一事物时,要从整体(大系统)出发,注意在整体综合的控制下进行局部分析,从整体到部分,从大系统到子系统。然后通过局部的逐级综合达到总体综合,又从部分回到整体,这种宏观和微观的综合,从整体和部分的不同层次上,从整体及部分的结构、功能及彼此联系上,去考察事物的观念可理解为整体观念。启蒙和培养学生从整体系统的观念去考察事物,很有必要。
二、比较法教学在生物教学中的探索
比较法是指按照事物对立统一规律和人的认识规律,将复杂多样的生命现象和本质,进行分析鉴别和综合比较的教学方法。生物比较法是研究生物学的重要方法,也是生物教学的重要方法,是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它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我们就一下几方面进行探索。
第一、有已知到未知:使学生在已知概念的基础上,迅速而准确地由此及彼,去认识未知概念,获得新的知识;扩大原有知识的范围,加深原有知识的程度。如讲植物的营养方式——自养型,先用绿藻的自养方式作对比,引出异养的含义。
第二、由表及里:可使学生牢固地建立起知识的内部联系,把一些零碎的知识组织起来,使之系统化。生物学知识,本来有它固有的联系,但在教材编写时,不得已将它们分割开来,编入不同章节中。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将分散了的系统的知识适时相地集中起来,阐明复杂多样的生命现象和规律间的关系。如讲生物的进化规律时,把各科动物的前肢进行比较,就能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动物之间有着一定的亲缘关系,是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规律进化的。
第三、内涵和外延:可使学生准确地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中学生认识事物时,往往抓不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对那些相近的概念、成双成对、成列成排、前后联系的名词混淆不清,琢磨不定。有比较才能鉴别,一切事物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的。在教学中采用比较法,突出一方,找出它们的异同,就可避免混淆和张冠李戴。如讲花的结构时,用十字花科作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就可使学生清楚地掌握花的概念。
第四、直观与抽象:比较法能起到或加强直观作用。比较法能使抽象微细的生命现象和规律具体形象化,我们也称之为“对比直观”。如借用学生们所熟知的一般事物,比喻生命现象或规律,如说草履虫像草鞋,大草履虫有一个透明略呈肾形的大核,等等。
第五、增强逻辑思维能力:比较法是培养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比较法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维的基石,即比较是一切逻辑思维的方法。任何事物的特点必须在相互比较中才能充分地显示出来。因此,采用比较法,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比如: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学生必须用比较法,从逻辑上找出对比之项:细胞壁、膜、核、以及等等,细胞器等方面进行比较,最后得出答案。并从中看出二者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总之,这几年生物教学中,不但注意了让学生在学习生物学知识、培养生物学能力的同时,有意识地对学生渗透了一些现代教学法和学习方法的讲授,尤其推广的比较法教学,取得可喜的效果。希望在以后的教学生涯中不断探索和实践,能与同行多多交流,使比较法在生物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胡明,李少义.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朱正威,赵占良.生物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张家祥.教育学[M].河南:河南教育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