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刍议
2016-05-14范伟东
范伟东
数学,是一门形象思维、逻辑思维、抽象思维系于一体的学科,数学教学更是使人动脑,创新,反思而不断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是一门艺术,良好的数学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也是一门艺术,让学生在生动、抽象、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他们在活生生的生活实际中应用数学是提高数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这一理念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认同。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有严重的叛逆心理,那么面对这样一批具有叛逆心理的学生,面对学生眼中枯燥无味的数学,如何让学生努力学习并且喜欢上这一门学科就是初中数学教师最应该重视的问题,新的教育观中提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者,那么这种关系如何在数学课堂上应用呢?我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我的论述:
一、导课
所谓导课是指教师通过结合科目特点、学生实际、课程内容等多方面因素,设计恰当且艺术的方式方法把学生引进一种课堂氛围,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有两种导课的方法,一种是创设情境,通过一件事情引入本节的数学课堂学习;另一种是复习导入,通过复习以前的知识开始本节课的学习,导课是一节课中比较重要的环节,导课的好坏决定了学生一节课的学习效率,对于处于青春期,对一切都充满好奇的学生来讲,如果导课足够吸引他,那么他就会高效率地学好本节课,在讲解一元二次方程时,面对枯燥无味的那么多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学生早已厌倦,这时如果采用新颖的导课方式,对于课堂效率一定会有所改变,比如,在讲解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时,采用古诗引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而立之年督东吴,早逝英年两位数。十位恰小个三位,各位平方与寿符。哪位学子算得快,多少英年属周瑜?课前提问知道三国里的周瑜吧?他的年龄是多少?这样的导入足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课堂效率一定会很高。
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既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相联系,又不同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进行教学,目的明确,同样的,在一节课的开始教师也可以给学生制订学习目标,让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学习,通过学习目标的确立学生可以掌握好一节课的重点与难点,提高学习效率,另外学习目标也是检验学生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对知识点掌握的情况,一节有学习目标的课和一节没有学习目标的课是不一样的。教师应当在课前制订好教学目标,在一节课的开始环节,进行教学目标的演示,让学生了解本节课自己的学习目标,哪里是重点,教师在重点的地方,细致讲解,缓慢讲课速度,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接受,并且会运用在题中,对于难点,教师要加强学生的练习,对相应的题进行详细讲解,将难点的难度逐步深化式地为学生讲解。
三、教学语言
对教师来说,语言就是工作的工具,同时也是一门艺术,作为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应该是运用语言的巧匠,从新课的引入,知识的发生,问题情境的创设,师生情感的交流,育人氛围的营造,数学美的揭示,到教学各环节的衔接过渡,教学伏笔的设置,教学结尾的设计,讲解例题的过程中的铺垫暗示、剖析、解答、回顾、小结,无不显示出教师应用语言的艺术的深厚功底,因此,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研究教学语言的艺术性与规范性,教学语言不仅要有生动性、趣味性和激励性,更要具有严密性、简明性、启发性。教师在备课时,要准确地组织好教课语言,不断改善,不断完善。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解决问题能力寻找学生容易接受的语言方式,对教材中的话进行合理的调整,适当改变语言风格,防止学生厌倦,将教材中难理解的话,在不改变其意的基础上简单化,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学习,作为初中数学教师,对于教学语言更应当要注意,面对一些叛逆的学生,面对有些学生不容易理解的知识点,好的容易被接受的教学语言是极其重要的,不容被忽视。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结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数学知识的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者,共同进行学习,教师应当做好课前准备,充分运用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体现,以新颖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的方式,在导课中展示出来,以此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渴望;对于教学目标,在实际生活中,我们都是有目标,然后为之奋斗,这样才会有高效率的收获,在数学的学习中也是一样,面对一节课中零零散散的知识点,如果给定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本节课应该学会什么,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更加有利于优化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应该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组织好讲课语言,对于一些知识点的讲解,反复练习,找到学生更容易接受,更简洁明了且更有说服力的表达;作为初中数学教师,首先要掌握好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然后注意数学从来都不是简简单单的几道题,它涉及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教师应该让学生产生对数学的兴趣,教师也应当让学生不仅仅是简简单单地会做一道题,而是明白其中的含义,做到举一反三,同时,教师要不断地完善自己,做到给学生一杯水的同时,自己要做一个活的泉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