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体育课合作学习之“乱”
2016-05-14项杨杨
项杨杨
摘 要:新课程改革下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传统的被动式学习方式逐步被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主流的主动式学习方式所替代。通过对合作学习中部分“乱”的成因分析并结合学习所得和实践经验提出了些许拙见,现与同行们共同探讨。
关键词:体育课;合作学习;策略
一、体育课合作学习之“乱”的分析
1.从教学准备上分析:准备不足之“乱”
不少教师在课前进行教学设计时对教学环节欠缺细致的考虑,在实际的教学中忽略了合作学习的组成因素——共同目标、明确的责任分工、互助性等。不怎么准备就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场面热热闹闹,但是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这种热闹只是表面的,小组内的学习效率并不高。
如案例一:节水平(二)的常态课30米障碍接力跑比赛。授课老师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由每个小组的成员自己摆放障碍物,各个障碍物摆放的方法、距离、摆放顺序等都由学生自己商定后进行合理摆放。过障碍物的方式分别为:跳过小河、绕过小树林、跨过小山坡、钻过小山洞四种方式。摆放好后,就用自己摆放的场地进行障碍接力跑比赛。这是一个需要小组成员讨论并制定一个合理摆放障碍物的方法、距离、顺序的合作学习案例。单从教学设计上看似乎没有问题,但是具体操作起来却是另外一番场景,在老师说开始后学生先是抢器材,把器材弄得乱七八糟,然后是对怎么放的问题争论不休,谁也不听谁的,甲摆放好的器材被乙拿走,乙摆放好的器材被丙拿走,很长时间还没有摆好。老师实在看不下去了,强制干预,四个小组才全部把障碍跑的场地布置好,可是马上要下课了,练习的时间都不多了,更何况比赛。产生这种“乱”的情形的原因主要在于教师在备课中没有对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充分考虑,案例一中,学生出现了没有团队合作的意识、小组分工不明确、不互相帮助等问题,其原因在于教师没有在学生开始学习前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动员,使其意识到团队学习的重要性,并提示学生小组成员之间要分好工,鼓励学生要以大局为重。
2.从学习方式上分析:合而不作之“乱”
合而不作,顾名思义就是学生虽然在一起集体学习,但小组成员之间并没有因为在一起而对学习产生影响。
如案例二:水平(二)50米迎面接力跑比赛。教师的要求是学生以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50米的迎面接力比赛,但是在具体的教学中学生只是在跑道上一起以比赛的形式跑了几次。美其名曰学生在接力跑中,给棒与接棒不就是一种合作学习的过程吗?说明执教者对什么是合作学习还没有弄明白,就把合作学习搬进了体育教学中来。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程序一般为:接受任务明确目标、提出方案明确责任分工、开展探讨明确进程、展现成果互相学习、实施评价思考得失。因此,经过反思修改后的教学片段呈现如下:在具体的教学中让学生先完成一次比赛,各小组根据比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从而提高小组迎面接力跑比赛的成绩。各小组学生在接到任务后,就开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某小组学生甲说:“我刚才在接乙的棒的时候拿的是棒的中间,导致我后来与丙交接棒的时候掉棒了。再发生这样的情况你们看怎么办?”乙说:“我通常是在跑步的过程中用另一只手去稍微调整一下。”丁说:“这样会影响跑步速度的,不如直接用身体调整。”小组长说:“那么我们分成两个实验小队,测试进行比较一下,看哪种方法好,你们说行不行?”大家都说:“好。”小组长说:“丁,你和丙负责计时……”经过实验验证,最后小组长总结:“刚才试验了以后,大家一致认为首先应该在接棒的时候注意力集中,避免发生握棒没有握好的情况出现,假如真的发生了,不能用两只手调整,要用身体与握棒的手调整。好,接下来比赛大家一起加油吧!”“加油!”所有学生异口同声地喊道。从这一合作学习的教学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出,小组成员在改进接力跑交接棒技术时通过问题提出—共同探讨—验证—达成一致,这样一个过程来完成共同的目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相互交流经验,互助性得到了体现,团队合作精神、交往能力都得到了培养。与前者相比,这才是真正的合作学习。
二、拨“乱”反“正”的策略
1.加强学习,提高对合作学习的理解
我们广大的一线体育教师在让学生以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学习之前,必须全面了解合作学习的相关知识。如:合作学习的定义、教育功能、运作理念、分组模型、合作方式、运用时机、操作要素以及合作学习的局限性等。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熟练、正确地运用合作学习,使合作学习发挥其最大的功效。
2.教师正确、及时地做好指导和评价工作
教师在合作学习中所处的是主导者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能够给予学生足够的帮助与支持。教师要对所有小组在学习中获得的成功进行认可和表彰。对出色完成学习任务的小组给予学生认可的、实质性的鼓励和表扬。
参考文献:
毛振明.如何正确理解与运用合作学习[J].中国学校体育,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