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C”开启教育新时代
2016-05-14王红芳孙岚
王红芳 孙岚
何为“GC”?即英语Group Cooperation(小组合作学习)的缩写,它是一种全新的理念。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它逐渐形成为一种模式。“GC”是本人给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所起的代号。“GC”模式所蕴含的理念最早源于70年代的美国。萧伯纳曾经说过:“两个人,每人有一个苹果,交换一下,仍是每人一个苹果;两个人,每人有一种思想,交换一下,每人就有两种思想。”这句话非常准确地反映出了小组合作学习比起传统学习模式的先进性和优越性。“GC”模式的内涵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以小组成员为主体以小组活动为载体;第二,同伴之间是一种合作互助关系;第三,以各小组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第四,教师分配学习任务和控制学习进度与小组反馈相结合。也许,有的老师会怀疑“GC”模式不能适应现行的高考制度,关于这一点,我会在下面的讲述中用实例证明“GC”模式在现行高考制度下的可行性。
一、“GC”模式具体的实施过程
1.多角度综合考虑,均衡分组
合作是为了创造良好的竞争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这就要求小组与小组之间的实力水平应该是相对平衡的,这是小组活动的前提。其次,组内组员之间的性格特征、人际关系等都应纳入考虑范围之内。因为“GC”模式需要团结。因此,为实现分配的平衡,我们首先必须了解学生三个方面的状况,即知识水平、能力素质和性格特征,而不是简单地把前后桌的同学分成一组,这样容易造成各组之间水平相差悬殊。如此能力较强的一组,很容易成为活动中的“明星”,有可能不利于进步,正所谓水满则溢;弱势学习小组在合作过程中不断受挫而成为旁观者,会挫败其自信心,使小组合作学习失去意义。
小组内部合理分工、明确职责、相互尊重、差异互补。每组中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由组员推荐选举组长,组长是全组的核心,提倡“以优带弱”,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合作意识。接着,我们要鼓励不爱讲话的学生多开口,而且要让这部分学生先上台交流,使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再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样可以避免优生“演戏”,学困生“看戏”的局面出现,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自主性,产生强烈的内驱力,使全体学生都得到锻炼。
分组的基本要求是尊重学生、师生磋商,小组一旦定下来,不宜变动,经常更换不利于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我是在2012年高二(10)班首先启动“GC”模式的,当时,我让数学课代表李凌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人际关系以及自愿原则分9个小组,课代表把预定分组名单交给我后,我再根据学生知识水平做略微调整。分组名单出炉后,各小组内部选定小组长。这9个小组一直保持到高考。两年实践下来的效果极佳,最后,这个文科班的高考数学成绩超过了部分理科班。
2.确定“GC”模式的内容、范围
“GC”模式的内容分为预习、复习中的合作学习两块内容。以2013届我教的班级为例,新授课的前一天,我会布置预习作业。学生先独立完成,在晚自习的最后一节课交给各自组长批阅,组长作业交给课代表批阅,课代表的作业交给我批阅,一环扣一环。批阅结束,立即下发,学生利用空余时间进行小组讨论学习,交流每一道题的不同解法,准备第二天的成果展示。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题目,则可以进行小组与小组之间的交流。第二天上课时,学生都很主动地上台交流解法,展示小组学习的成果。很多学生主动与我探讨解题思路,提炼解题方法。这样一来,学生在无形中,不仅对数学题加深了印象,更是培养了他们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表达意见的习惯和能力。课后,个别学生若还存在疑惑,大家都会抢着帮助他们讲解。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学生的理解力、意志力、合作能力都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GC”模式的范围指的是对时间、纪律都有原则。时间要在可控范围之内,关于纪律,我们要求学生发言,先想后说;要求倾听时,记住别人的讲话要点;要求学会质疑,听不懂时,请对方做进一步解释等等。
二、“GC”模式的影响
1.优点
(1)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GC”模式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不爱开口的学生以机会。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与他人的合作活动中来,各成员为了共同的理念与目标密切地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增强班组凝聚力。
(2)“GC”模式有利于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学生相互配合,相互交流,有分工有合作。学生的合作精神、集体主义精神以及学生作为社会人的多方面能力得到培养。
2.不足之处
(1)“GC”模式需要学生有较高的自觉性,对于自觉性较低的学生,老师还是要用耐心去督促、引导。
(2)“GC”模式需要较多的课后合作交流的时间,在高中阶段能够给予学生课后自由使用的时间少,所以首先要帮助学生树立很强的时间分配观念。
(3)“GC”模式在国内是一种全新的理念,正在实践中,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值得我们老师坚持不断做深度有效的探索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