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塑造作文音乐美 打造顶级好佳作

2016-05-14李传鹏

学生之友·最作文 2016年5期
关键词:拟声词通感比喻

李传鹏

音乐是一切艺术的灵魂。无论诗歌、舞蹈、戏剧、绘画或建筑,一切艺术达到精微境界都力求逼近音乐,因为艺术须能泯灭实质与形式的分别,而达到这种天衣无缝的境界的只有音乐。要写好一篇考场作文,不仅须有好的立意、巧妙的构思、完美的意境,而且应该在节奏上下功夫,使其具有音乐美。“命意、立格、行气、谴词,理充于中,声振其外,数者一有不足则文病矣。”音乐,是精神的升华,是生命的载体,是生命的延伸,亦是生命和自然赐予人们最珍贵、最美好的礼物。音乐给予人们不同的感受,音乐是世界送给生命最华美的裙裳!如果考生能从课文中学会用文字塑造作文的音乐美,那么你的考场作文一定能博得阅卷老师的青睐。怎样才能逼真地描摹各种各样的声音,让读者如闻其声,绕耳不绝,仿佛在欣赏着动人的音乐呢?

一、善用拟声词,描写声音

准确地使用拟声词,将会使文章的生动性、形象性大大增强,给文章注入浓厚的生活气息。如散文家刘成章的《安塞腰鼓》中:“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忘却了一切杂念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好一个安塞腰鼓!”文章气势恢弘,词语简洁有力,句子铿锵激越。文中连续出现的六个“隆隆”,无不铿锵激昂,一直保持着快速的节奏。快节奏使得内容表达得更热烈、更激荡,充分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同时作者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语言气势充沛,节奏鲜明,感情强烈富有音乐美。

有的同学在作文中也擅长运用拟声词表现丰富多彩的生活,如一位同学在作文中写道:“我听见‘咚咚咚的敲门声,‘噔噔噔地跑过去,‘吱扭一声把门打开。”文章借用形象活泼的拟声词,模拟了生活中真实的声响,使其声跃然纸上,令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二、巧用比喻,描绘声音

描写声音时,我们也可以运用比喻手法加以描绘。用比喻绘声,一般是通过联想、想象,把无形的声音,外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通常情况下,我们应该用人们比较熟悉的形象去比喻比较陌生的难以用拟声词描摹的声音,并能比较具体地描绘出其中的区别。例如,同样是说话的声音,小孩子如银铃,少女如莺啼,中年汉子如铜钟……

请同学们再欣赏陆定一《老山界》里的一段精彩文字:“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作者一连用了四个比喻句写声响,调动读者以往的经验,引起读者多方面的联想。由于处于山谷,有的声音分明来自远处,很低微,但由于寂静,听起来仿佛近在咫尺,而且响亮;有的声音分明起自近处,很洪亮,可是由于山峰重叠,反响回荡,愈传愈远,愈变愈细。作者就是这样以形象贴切的比喻,用耳朵里感觉到的声响,烘托出午夜雷公岩的寂静,生动具体地将自己的深切感受细腻入微地描绘出来,并使读者也能充分调动听觉、视觉等感官去感受它,更能体会到当时的情景。

下面这两段精彩的文字都是运用比喻描写声音的,相当优美。

儿童文学家叶君健在《看戏》中写道:“歌词像珠子似的从她的一笑一颦中,从她优雅的‘水袖中,从她婀娜的身段中,一粒一粒地滚下来,滴在地上,溅到空中,落进每一个人的心里。”

声音是无形的,人们看不到也摸不到。相较于有形的事物,声音的摹写是困难的。这一语段却将音乐形象具体化了,通过比喻呈现了清晰可见的画面——跳动的“珠子”,“一笑一颦”的表情,“优雅的‘水袖”及“婀娜的身段”。读者根据这些视觉形象,可以联想到音乐形象,使人觉得美不胜收。

一些同学运用比喻描绘声音的笔法也相当优美,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某考生借鉴白居易的《琵琶行》写雨声:

“天不知什么时候又阴了起来,雨说着说着也就来了。起初,雨不大,叮叮咚咚,好像无数珍珠落到玉盘上。尤其似敲在屋瓦上的古老的音乐,柔和而又铿锵。重重轻轻,密密细细,点点滴滴,仿佛俞伯牙《高山流水》中的沉吟。似水柔情,雨仿佛在诉说着婉转的心声。后来雨越下越大,砸在梧桐叶上啪啪作响,房檐上飞流下来的水嘈嘈切切、清脆悦耳,真可谓‘大珠小珠落玉盘,使人心旷神怡。偶尔来阵风,树枝便扭着身躯,叶子呼呼作响,挤出千万点水珠,飞落而下,与檐下的滴水一唱一和,创作出一曲大自然的交响曲。”

小作者写声音时准确使用拟声词,巧妙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具体地写出了雨声的特点。

此外,介绍一些在描写声音时常用的比喻句,如把优美的女高音独唱比作“夜莺歌唱”,把雄浑的大合唱比作“汹涌的波涛”,把抒情的小提琴独奏比作“淙淙的流水”,把激越的琵琶声比作“奔腾的万马”……运用比喻描写声音,确实能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古人云:“入妙文章本平淡,等闲言语变瑰奇”“切莫呕心并剔肺,须知妙语出天然。”让我们牢记这个道理,写作时让文句从心田中流淌出来,像平时说的话那样生动活泼、质朴淳真、清新自然。需要指出的是,使用上述方法时,比喻一定要贴切,不要牵强附会、生搬硬套。

三、侧面描写,表现声音

侧面写声音,即把听众的感受通过动作、神态以及嗅觉、视觉等感觉外化出来,这是描写声音的又一手法。

例如,林嗣环的《口技》中,作者一方面着力描写表演者口技的高超,另一方面又注意写听众的反应,从侧面显示表演者技艺的高妙。如描写观众“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有力地表现了口技那夺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再如刘鹗的《明湖居听书》,在王小玉演唱结束后,就用“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等描写,从侧面写出了歌声的美妙绝伦,并用台下听众的议论“见古人形容歌声的好处,有那‘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话,我总不懂……及至听了小玉先生说书,才知古人措词之妙。每听他说书之后,总有好几天耳朵里无非都是他的书……”烘托了王小玉的歌声是何等美妙,何等悦耳,何等动听。

侧面描写如同回音壁,将所描写的声音映射出来,让读者从回音中品味其声。这种手法往往能创造出“深山藏古寺”的奇妙效果,是直接描写无法替代的。

四、巧用通感,描摹声音

声音本来是无形的,极难描摹,巧用通感这一修辞手法可将人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形容或比喻勾连起来。高明的作者描写声音时往往会巧用通感将无形之声化为可见之物,让我们“见到”栩栩如生之声。

刘鹗的《明湖居听书》就运用通感描写了王小玉美妙的声音:“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地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这段文字,作者先是把听觉范畴的歌声用味觉范畴的吃人参果描绘,表现了歌声的悦耳动听;接着又用触觉范畴的浑身畅快表现了歌声之美妙,令人心旷神怡;最后用视觉范畴的钢丝抛入天际,描绘音调之高,令人叹为观止。由此可见,用通感描绘声音,不仅能化无形为有形,还让人可见、可触、可感、可品。如此描摹声音,怎能不让人拍案叫绝?

有人也用声音表现其他感觉,如朱自清先生《荷塘月色》一文中的“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清香本来是闻到的,用的是人类的嗅觉,歌声本应是耳朵听到的,用的是人类的听觉。可是,作者在这里说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写出了人们闻到清香之后的舒畅心情。

王力在《略论语言形式美》中说道:“语言的形式之所以能是美的,因为它有整齐的美、抑扬的美、回环的美。这些美都是音乐所具备的,所以语言的形式美也可以说是语言的音乐美。”像生活的海洋一样,语言的海洋也是辽阔无边的。行文潇洒,不拘一格,鲜活的文气,新颖的语言,巧妙的比喻,迷人的情韵,精彩的叠句,智慧的警语,优美的排比,隽永的格言,风趣的谚语,机智的幽默,含蓄的寓意,多种多样艺术技巧的自如运用,将使作文音乐美的创作越发清新隽永、光彩照人。

猜你喜欢

拟声词通感比喻
动物喻人的惯用语
买椟dú还珠
说通感
汉韩拟声拟态词对照分析
通感修辞很美妙
汉英拟声词对比与对外汉语教学
例谈“通感”修辞手法
比喻
英文里的拟声词与重叠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