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找中行粤赣千年盐米古道

2016-05-14朱双玲谢春红

源流 2016年5期
关键词:金穗挑夫太平天国

朱双玲 谢春红

百年前,广东缺粮,江西产粮;广东产盐,江西缺盐。粤赣两地客家人,挥洒着汗水,用坚实的脚步,踩出一条条盐粮贸易之路。如今,这些古道已消失得所剩无几。在平远县中行镇,从盐布潭至八尺香田坳一段近6公里长的古道,在金穗生态园旅游开发中,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不久前,我们和当地几位热心的村民一起,拨开层层茂密的树林,寻找曾经繁华一时的千年古道。

盐布潭:

字如其名暗含盐丁谋生路

说起中行古盐道,就不得不先说中行。中行镇的“行”这个字在当地念“坑”,至于这个“行”字为什么这么念,目前还没有确切的说法。不过,由于毗邻江西省,该镇的边界贸易自古以来就较为发达,“盐上米下”也让中行镇早在几百年前就出现了“成行成市”的贸易环境,有人认为,中行的“行”也就得名于此。而说起成行成市的“中行”,便让人想到了当地的古盐道。据说,为了挑盐上江西,挑米下广东,中行镇甚至衍生出了“挑夫”这个行当。

中行古盐道起址为该镇一个叫盐布潭的小村落。据说当年从潮州运往江西的盐和布都要在村里的一个小码头进行一次中转,村也因此得名叫做盐步潭。

沿着台阶往下走,便可到盐步潭古码头边。在这个幽静的竹林边,一条蜿蜒的小河缓缓地流淌着,不宽的河面让人实在难以想象以前这里的模样。据村民易叔介绍,当时盐巴、布匹等海边的物资乘着小船逆流而上,运往江西,但由于山高路陡,“盐布潭”也就成了水路运输的最后一站,“挑夫”这个行当也就由此而生。“船都是小船,多的时候 四五十艘,近百个挑夫在这里等是常有的。”易叔说,由于时代过于久远,大家已不知“挑夫”这个行当始于何时,但他们都还依稀记得,在自己的孩提时代,自己的父辈、祖辈挑着担子在“盐布潭”等货、挑货上江西的模样。

千年光阴:

古道红色传奇故事多

穿越盐步潭这条古道,千年风流逝去,多处古道已在风尘中废弃、湮灭,而当年的驿站、当铺现在早已荒废,唯有位于金穗生态园内的几处“石碣路”、“石桥”和两棵“苍松”及香火不断的“祈福台”,向世人诉说当年的辛酸和曾拥有的繁华……据传当年两省古代商人走客以此为中转地,南北往来人马必在此短暂休憩,并在两棵苍松脚下的祈福台上香祈拜,祈求上苍保护平安发财。

园区负责人陈经理告诉我们,园区内一条长四米、宽一米,由三块花岗岩相砌的石桥就是当年红四军经过时为部队顺利通过而架设的。据《红四军三次来平历史回顾》中记载,当年红军不仅在平远建立了革命政权和武装组织,而且培养了一大批革命志士,中行快湖村的张辅高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他是中行、河头、八尺地方党组织和工农武装的主要领导人,1930年遭到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前在狱中曾留下“辅高辞世龄不高,而立年华打土豪;革命事业虽未竟,吾辈努力他年歌”的就义诗。

园区内还让当地人和陈经理津津乐道的是另一段太平天国的历史,据说1886年太平天国诸王的最后一个—康王在清兵追剿受伤后,曾在园区的一个古庙疗养了两个多月。在康王庙中我们看到,昔日的庙宇只剩断垣残壁,已没有踪迹可寻。不过,在平远相关多处史料中确有太平天国到中行一带活动的记载,其中太平天国期间康王在中行仲石村留下的摩悬石刻,于1985年12月被平远县政府确认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开发:

千年古道有望复苏

新中国成立后,伴随交通逐渐完善,挑盐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走的人少了,路也就慢慢消失了。曾经深深印着客家妇女脚印的小道,被苔藓覆盖,渐渐湮没。

所幸,近年来,这段沉睡了近百年的盐商古道开始苏醒。在古村落保护和开发声高涨的今天,与其他地区的很多古村落一样,中行这条古村逐渐崭露生机。陈经理说,古道刚好穿金穗生态园区而过,为满足现代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的需求,园区正积极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按历史文化、生态资源及现状设置六大功能区进行规划。其中历史文化浏览区就设立了“粤赣盐米古道”、“红军桥”、“祈福台”、“太平天国康王疗养庙”等,不久的将来可为市民提供一个旅游观光、访古探奇、体验生活的好去处。

猜你喜欢

金穗挑夫太平天国
广东现代金穗种业有限公司
庆阳南部冬油菜复种玉米品种筛选试验
门道
农化进军种植链——从“诺普信”收购“金穗”部分股权说起
门道
我与印度挑夫的故事
峡江挑夫
滴灌蕉园养分综合管理技术研究与应用—以广西金穗为例
太平天国等级婚姻研究
厚积薄发 游刃有余——评《太平天国军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