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的几点思考

2016-05-14詹红燕陈志勇

新教师 2016年5期
关键词:品德课价值观青少年

詹红燕 陈志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民族的精神依托,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一盏明灯。基础教育在培育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基础教育工作者应引导青少年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但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工作仍存在很多不足:学校领导意识较薄弱,相关部门落实不到位,个别教师素质有待提高,教学手段单一,家庭、学校、社会未形成合力,等等。课堂作为青少年接受规范教育的主渠道,应该更加重视中小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基础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青少年时期是价值观塑造的关键阶段

青少年时期是心理变化发展的快速时期,也是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期。青少年具有以下三个突出的社会心理特点:1. 依赖心理。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周围事物瞬息万变,面对纷繁复杂的新事物、新问题、新思想,青少年辨别是非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较弱,往往会求助于身边的人,依赖性较强,心理承受能力较差。2. 从众心理。在互联网时代,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部分青少年拥有手机。很多青少年是追星一族,模仿能力极强,很容易陷入大众传媒所打造的一些商业性、虚幻性的偶像世界,盲目跟从偶像的奢靡主义、享乐主义。3. 矛盾心理。青少年由于长期生活在家庭和学校环境之中,未真正走入社会,对社会拥有着美好的憧憬。而当今社会正处于转型关键时期,市场经济尚存在一些弊端,很多消极事件接踵而至发生在他们身边。这就使得青少年心中的理想与现实造成冲突,他们开始对世界充满怀疑、缺失信任。从青少年的社会心理特征来看,虽然青少年的价值观存在消极因素,但由于思想和环境的变化,价值观还是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基础教育者要把握好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采取恰当方法,适时教育,为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供正确导向。

(二)基础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环节

基础教育主体是九年义务教育,是学生接受正规教育的开端,是正确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基础教育工作者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1.导向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发展,当代社会存在思想多元化、利益冲突化,一些不良现象不断涌现。基础教育者要充分发挥对儿童青少年的导向作用,及时、有效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课堂上植入社会正能量,营造良好教育环境。2.激励作用。青少年时期依赖性较强,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做事情害怕犯错误,在生活学习中常因遇到困难而放弃理想信念。基础教育者要积极鼓励学生、表扬学生,充分发挥“皮格马利翁”效应,给予青少年信心与希望。3.榜样示范作用。青少年学习能力、模仿能力极强,并且大部分时间处于学校环境之中。基础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言行举止要以身作则,传播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社会正能量,让青少年走出虚幻偶像崇拜的泥潭。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基础教育内容的“核心区”

基础教育是培养人才和提升国民素质的首要工程,基础教育的内容必须符合大多数人的心理需求。现阶段达到全国人民价值认可的“最大公约数”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以,这应作为基础教育的核心内容:1. 国家价值目标。基础教育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既是国家的追求目标,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经之路。青少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基础教育要围绕国家目标,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立志报效祖国。2. 社会价值取向。基础教育要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要依法教学,尊重学生的权利,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对学生一视同仁,营造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和谐校园环境,促使其健康快乐成长。3. 个人价值准则。基础教育要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这也是公民的基本道德准则。教育者要通过各种方式点燃学生的爱国之情,教育学生踏实学习、掌握基础知识,增强诚信意识,以善待人,争做“四有”新人。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最基本的载体是思想品德课,教师教学水平高低对核心价值观是否有效传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当下很多思想品德课教师教学水平有待提高,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治学态度不够严谨。在中小学思品课,不少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对核心价值观未充分理解和把握。难以利用身边事例让学生深入理解核心价值观。更有甚者,班主任把思品课拿去补习语数英。2.对学生主体性认识不足。不少思品课教师还是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满堂灌,学生未获得自己想要的知识。学生既是客体也是主体,有些教师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3.缺乏对实习生的培训。中国农村人口数量仍占总人口的56%,很多乡下农村中学由于教师资源不够,凭借着高校师范生实习的机会让其顶岗教学,实习生队伍自身缺乏对核心价值观的全面认识,严重制约对青少年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二)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思想品德课作为传递核心价值观最基本的载体,理应受到教师和学生的重视。但在现实中却往往相反,现仅以自己作为师范类实习生去某学校实践为例。很多学生认为思品课可有可无,在思想品德课聆听中发现任课教师存在教学目标不够明确,表现在三个方面:1.德育目标不突出。思想品德课目标与德育目标具有一致性,每一课时教学也是要以德育为目的。但是有的教师忽略了这层关系,德育目标不明确,上课未突出德育内容。以至于学生下课后并未有多大收获,很多学生对于核心价值观知识不熟知。2.课时目标不明确。任课教师未充分备课,上课只简单抄写几个题目于黑板,再把课本念一遍就算完成任务。整堂课缺少互动,重难点问题未有效解决,学生没能真正明白书本知识,教师也未能真正把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之中。3.教学方向不清晰。教师对所讲授的知识没有有效说明,又常常局限于书本例子,没有引导学生关注身边时事热点,造成学生对知识点含糊不清、机械记忆。对中小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必要的内容,教师应明确这一德育目标。

(三)教学模式相对单一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虽然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学生参与度均有改善,但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仍存在教学模式相对单一的问题。1.以理论灌输为主。思想品德课仍以传统的理论灌输教学方式为主。虽然表面上完成了教学任务,可实际效果却不明显,容易使学生感到视觉、听觉疲劳,失去新鲜感。久而久之,容易使学生产生反感甚至抵触心理。2.宣传形式单一。长期以来,中国习惯用直白的政治性语言、口号式来进行价值观的宣传,久而久之对社会形成一定的导向性。许多中小学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还习惯于传统的手段来进行,依然是讲讲课、出板报、搞专栏、张贴标语等形式来进行价值观宣传教育。3.客观条件不成熟。有些教师曾考虑采用小品、辩论赛等方式进行教学,但由于在实践中存在许多不可操控因素,往往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当前大部分农村中学,教学资源都十分有限,客观条件的劣势也阻碍了教学模式的多样化。教学模式缺乏一定灵活性,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四)教学评价相对匮乏

教学评价是根据教学目标,运用一定科学方法,通过信息收集与分析、整理,对教学效果进行价值判断,为提高教育质量提供依据。但在思品课的教学评价工作中仍存在不足。1. 评价依据本末倒置。很多学校对核心价值观的教学评价依据是学生取得的考试成绩,并非学生在实践中是否践行核心价值观理念。通过成绩对学生进行优劣分等,这极其不利于学生正确核心价值观的树立。2. 评价标准的随意性。教学评价都要依据一定的标准,但随着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标准就出现了随意性。比如就有教师在课堂上随意拿一个同学与班上其他同学进行负面评价,这种评价标准如使用不恰当,容易使学生身心受伤害。3. 评价标准的僵化。很多评判标准处于僵化模式,都是预设好的标准。如,教师的评价就参照班级考试成绩、及格率、平均分等,虽有据可依却不科学,容易忽略预设标准之外的方面,不能真正凸显教师的智慧。要通过现代教育评价方式,真正提升教学质量,让青少年真正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的对策建议

(一)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前提

真正落实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教师必须首先要把握好这一理论知识,正如“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是推进核心价值观进课堂的前提。落实到课堂中则需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教师要先学。教师必须坚持全面、发展的观点来看待核心价值观,从国家角度、个人角度来进行学习和把握核心价值观,增强责任意识和教书育人的使命感,真正把核心价值观融入自己的知识储备之中。二是教师要真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作为主流意识引领社会思潮。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必须发自内心信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树立核心价值观意识。三是教师要落实。习近平同志曾说:“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凡事落到实践最关键,不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人。教师要以身作则,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理论之师和实践之师,为学生树立榜样。

(二)各学科教材渗透是基础

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中,学校教育作为主阵地,教师要充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教材之中。一是以思想品德课为主。思品课教学是一个德育过程,核心价值观教育服从并服务于这个德育过程。基础教育工作者要善于把核心价值观融入到书本中进行讲解。如在七年级思想品德课中融入个人诚信友善观念,在讲授八年级法律知识当中渗透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观念等等。二是以相关学科为辅。思想品德课作为核心价值观的主要依托载体,并不否认其他学科对核心价值观的渗透作用,每一学科都可承载核心价值观的真谛。如,在历史课学习中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让学生明白国家的富强之路来之不易,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国梦的理论先导。三是以乡土教材为补充。要充分发挥地方学校的主动性,如发现当地的红色文化,开设乡土教材课程。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身边曾经的伟人,加深对乡土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这更是对核心价值观的一种渗透。

(三)教学相长的教学方式是关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理论知识,需要一定的灌输教学方式,但要避免纯理论讲授。基础教育工作者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增强教学效果。一是教学方式多样化。一味灌输纯理论的知识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感,教学方式要多样化。如可以采用讨论、辩论式让学生增强对公正与平等的理解,也可采用国旗下讲话、读书会活动,举办与核心价值观相关的比赛、知识竞赛、演讲比赛、书法比赛等。二是运用新媒体技术。在互联网时代里,青少年深受网络媒体的熏陶,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把核心价值观融入各种微电影、微视频、动漫、纪录片之中。比如让学生观看I am China的纪录片,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理解核心价值观所包含的爱国之义。三是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应作为教学计划的一部分,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义。基础教育工作者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生产活动,去敬老院、孤儿院等地方做志愿活动,践行核心价值观理念,学校可以定期开展学雷锋、学道德模范的实践活动。

(四)多方育人平台是保障

培育青少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者的联动,形成合力,共同创设一个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一是培育良好的家风。良好的家风家教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家长要做好表率作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准则,学习核心价值观基本知识,为青少年的核心价值观观念培育提供养分。同时,要密切关注青少年的生活习惯,关注青少年的心理活动,对子女进行德智体美全面教育。二是加强家校互动。家庭和学校要形成教育的一致性,加强联系与互动。一方面,学校要定期开家长会,但家长会不能仅仅在于探讨成绩,而要注重探讨青少年的德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措施。另一方面,教师要定期进行家访,而家访对象不能仅局限于学校周边家庭以及成绩优秀的学生家庭,更要侧重贫困及留守儿童家庭,对他们进行关心呵护,做到平等兼顾,方能实现教育的最大化。三是充分发挥社会引领功能。社会对青少年的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有着强大的引领功能。通过对核心价值观进行多样化宣传以达到普及效果,如,马路边的横幅或者商店的广告语,公共交通的文明出行,各种各样的志愿爱心服务活动等等。青少年不仅是核心价值观的学习者,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者和弘扬者。

(五)构建和谐校园文化

学校要积极为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搭建平台,通过各种显性或隐性文化建设,潜移默化地对青少年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一是加强物质文化建设。通过增设学校公共学习场所,凸显学校显性教育功能。如,增强校史馆、图书馆等在培育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功能。也可以通过校园的特色建筑或者各种人物雕像加强核心价值观渗透。二是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良好的校园环境、班级环境是学生有效学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校园要形成良好的校风,培育良好的学术之风、诚信之风、友爱之风等。在班级要加强班风建设,除了学习之外,可以通过开展各项团体、个人竞赛活动,增强班级的凝聚力。三是加强制度文化建设。校内要制定相应规章制度,规范学生的行为,奖惩分明、赏罚得当,以教育为最终目的。班级也可制定班规班约。要积极落实,实行弹性教育,不可使制度固定僵化。通过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制度文化建设,营造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园文化氛围。

(责任编辑:朱蕴茝)

猜你喜欢

品德课价值观青少年
青少年发明家
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融入法制教育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如何使初中思想品德课灵动起来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思想品德课教学感悟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