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教师课堂上如何把握学生的注意力
2016-05-14王勇
王勇
【摘 要】目前,在中职学校中,部分学生对课堂学习热情不高,对文化课、理论课抵触。造成这种情况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他们的注意力容易分散、转移,因而不能专心学习。本文将探讨中职教师在课堂上如何把握学生的注意力。
【关键词】中职教师 注意力 把握 课堂
目前,中职学校学生的现状是在理论学习上比不过高中生,虽然大部分学生也想在学习上有所突破,但由于种种原因,造成学习成绩不理想,甚至部分学生不愿学习理论课。为什么出现这种状况呢?我认为这与部分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有关。
一、注意的内涵
什么是注意力呢?《当代认知心理学》指出,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一个人要进行正常的生活,努力的工作与学习,就必须选择对自己来说是重要的信息,排除无关刺激信息的干扰和影响。注意力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如果不注意,就会对课堂上的关键信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注意不是单独的心理活动,必须与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智力活动相结合,如注意看、注意听、注意想等。没有离开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而独立存在的注意。注意有两种,一种是有意注意,一种是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即有意识的注意,它是注意力的关键。无意注意即无意识的注意,它对注意力有一定的正面或负面作用。根据心理学家研究,由于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的作用,不同时期有意注意时间是不同的,小学低年级有意注意时间可保持15~20分钟,小学高年级可保持20~25分钟,初中生为25~30分钟,高中生可保持30~35分钟,超出这个时间就会产生心理疲劳,注意力减弱或发生转移。
二、培养注意力的意义
注意力的培养对于整个智力的发展、工作、学习都有很重要的意义。俄国19 世纪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有过形象的论述,他说: “注意是一个唯一的门户”,“如果印象不把我们的注意集中在它身上, 那么,虽然它们也可以影响我们的肌体,但我们是不会意识到这些影响的”。意思就是:凡是外界进入意识的东西,都要先通过“注意”这扇门,如不打开这扇门,外界的一切都不能进入意识,人们也就不能认识世界。由此可知,注意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开端,是学习活动的基础。注意力不集中的话易产生观察事物不清晰、不准确、记忆力不牢,听讲不专心,思考走神等问题。因此,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注意力。
三、课堂上学生注意力出现问题的原因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在课堂上学生注意力分散、转移、不集中,大致有以下几种原因:
一是学习目的不明确。这样就产生了自觉性差,有意注意时间短,注意力不易集中的问题。二是意志力较弱。遇到困难,不是尽力克服,而是绕着困难走,一点点挫折就使他们容易放弃,这样也就影响学生对听课的注意力。三是抗干扰能力差,外界环境的声、色、味等都会影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其他同学的讲话,桌椅的移动,教室外的动静,都会使他们注意力转移。四是生理、心理条件的限制,有意注意时间较短,心理易产生疲劳,故经过一段专心后注意力会发生分散、转移。五是教师教学方面的影响,像单调的教法、平淡的语言、呆板的教态等会使学生产生心理疲劳、厌倦进而影响、分散学习的注意力。
四、如何把握学生的注意力
要发展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我认为应把握以下几点:
(一)做好课堂准备工作。要给学生讲透学习的重要性,明确学习目的,让学生从心理上做好准备,产生学习的动力,提高学生有意注意的自觉性。
(二)提高学生的意志力。通过赞赏、表扬、提问等手段,不断提高学生学习信心和遵守课堂纪律自觉性,增强他们抗干扰的能力,提高意志力,使有意注意时间得到充分的保持。
(三)合理分配课堂45分钟,对教学准备、正课引入、正课讲解、练习、小结等教学环节合理分配时间,特别应注意把新课讲解内容控制在一定时间内,即讲解新课要限制在35分钟内,充分利用学生该阶段有意注意时间来完成教学内容。
(四)对本节重、难点要反复细致讲,把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智力活动充分调动起来,强化学生的注意力。
(五)根据教材内容选择恰当的教法。单调的教法可能会造成部分学生心理承受饱和,注意力分散;而把几种教法综合运用(如讲解、阅读、提问、讨论等结合使用)利用新鲜事物的刺激性、感应性来调节心理单调的承受能力,能够长时间保持注意力。
(六)教学中,注意教师的形体、语言等因素对学生注意力的影响。教师的外表、语言对学生注意力的控制是有一定作用的,如通过教师语言的节奏、声调的高低、手势的运用、眼睛的注视、脸部表情的变化等都可以吸引保持学生的注意力。
(七)充分利用感官对注意力的影响。要利用多媒体、实物、模型等直观教学工具,通过感官的刺激,使注意力更加直接、明了,更有益于注意力集中,减少心理疲劳,保持有意注意的持续性。
(八)减少外界环境对注意力的干扰。在讲课时要及时发现影响注意力分散的不良苗头,例如说话、玩手机等。对这些行为要及时加以制止、引导,最大限度减少外界环境对注意的干扰,使全体学生的注意力不受影响。
(九)勇于突破教材,结合实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利用学生对身边的、见过的事物兴趣浓的特点,在讲课中加入一些与教学知识有关的新鲜内容,通过兴趣对注意的影响唤起学生的注意力。
通过以上方法在课堂上的运用,我发现学生听课情绪良好,课堂秩序有序,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保持得较为充分,接受能力提高,教学内容完成较好,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明显提高,所有这些都在于较好把握了学生在課堂上的注意力。
教学是一项复杂性的工作,要成为一名优秀教师,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但在课堂上较好把握学生的注意力,延长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无疑对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有较大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