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创新

2016-05-14王文华

教育界·上旬 2016年5期
关键词:初中语文创新阅读教学

王文华

【摘 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自始至终围绕“读”做文章,只有多读才能使学生充分积累语言材料,进而达到吸收和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目的。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创新

阅读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处于基础和核心地位,搞好阅读教学,对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生是阅读教学活动的主体,而教师是阅读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学习的引路者。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寻求一种既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就成为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关注学生情感体验

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告诉我们,课前激趣是很重要的。教师需要在学生学习每一篇文本前都要设计一点精美的导语来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求知欲望,这一环节是阅读教学的优秀传统,我们不能借口把一切空间都还给学生而放弃这一有生命力的东西。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还需注意采用多种手段让学生始终保持激昂的情绪。如教师需要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力求语言亲切精练幽默,并适当辅之形体语言;教师要多鼓励、多肯定学生,经常性地让学生品尝发现的快乐;教师要能灵活运用变式教学,教学方法和教学辅助手段(如多媒体)要灵活多变等。

首先是唤起学生生活体验,即在学生阅读文本时充分调动他们的生活积累和经验。如在学习《乡愁》时,让学生谈谈离愁别绪,积累古诗文中离别的佳句;学习《春》时,让学生回味春天,用语言和画面描绘春天等等。其次是重反复朗读,在读中形成对文本内容的大致了解,特别是精彩语段要读出抑扬顿挫、读出感情、读出韵味。再次是尊重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会产生不同的认识,这时,即使学生的认识有偏颇之处,教师只能引导,不能轻易否认,不能用所谓的标准答案去评价。只有这样,学生的阅读激情才会不断高涨,学生的阅读素养才会不断提高。

二、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形成独立阅读的能力,有良好的语感、丰富的精神世界,这需要通过情感体验,多种阅读方法的运用以及大量的阅读实践来完成。阅读方法的掌握是打开解读文本大门的金钥匙,阅读教学中要特别注重这方面的指导。

(一)加强诵读教学

诵读是传统的阅读教学法,也是成功的教法之一。阅读教学首先要做的就是诵读。这缘于语文本身就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课文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其中的情感只有通过反复地诵读才能感知到,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也只有通过反复地诵读才能深刻地捕捉到,并能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最终而有所创新。

(二)阅读问题的设计应突出重点,体现文体特点

阅读理解的考查往往是以问题设计的,在教学中也常常以问题的形式来完成教学任务。有些教师习惯设置许多问题,整个课堂带有“满堂问”的特点。至于为什么提那么多问题,可能他们也不大明白。我认为,问题的设计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突出重点,一篇文章中虽然涉及的知识点不少,但不是要求面面俱到,应该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来设计问题,从而掌握重点,这样也不至于学生学完文章不知道究竟要学会什么;其次,要体现文体特点,不同文体的文章各有特色,问题设计当然不可能脱离文体。教师要明确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散文、小说等各自的特点、重点,在设计问题时有鲜明的文体特色,以完成教学目标中的文体特点掌握;再次,还要注意试题的设计要符合中考阅读试题的风格。

(三)分析理解文章,教会学生提取信息的方法和步骤

理解分析文章是阅读教学的重点,教师在学生了解文章内容后就要根据教学目标及文体特点让学生明确本课要分析理解哪些内容,为什么要分析理解这些内容,重点告诉学生分析这些内容应如何入手,并引导学生按此方法操作。

文章信息的提取是分析理解的重要一环,是学生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也是中考重点考察的内容。教师一定要积累、整理、学习借鉴提取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步骤,然后指导学生按此操作,逐步培养成阅读习惯。

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中有不少是以具体的问题来呈现的,如何准确、精练、全面地回答问题是阅读教学中关键的步骤。因为它不仅体现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而且综合体现了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教师要在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文体、不同的题型,教会学生该怎样陈述问题的答案,不同类型问题的回答中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关键词语是什么,怎样说才算表达完整,使学生心中有数。然后逐步指导学生训练操作,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三、进行比较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通常可以运用比较阅读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如朱自清的《背影》、茅盾的《白杨礼赞》、林清玄的《光之香》,先让学生从这三篇文章中找出共性,它们都有“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语言都很优美。学生通过比较得出:叙事性的散文是通过事件直接抒发感情的;抒情性散文是通过象征意义的手法表达感情的;哲理性散文语言意味深长,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当学生掌握了这些不同特点以后,再让他们从课外寻找相关散文阅读进行比较。 此外,还可将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进行比较,如教材中收录的鲁迅作品计有:小说《社戏》《孔乙己》,散文《藤野先生》,杂文《最先与最后》等。这几篇作品,体裁不一,主题各异,从中我们可以解读出一个多面的鲁迅形象。

新课标下的语文阅读教学应更多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产生主动阅读的内驱力,逐步养成主动阅读的习惯;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有效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效增强学生的主动意识、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做阅读的主人。

猜你喜欢

初中语文创新阅读教学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