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影响的研究
2016-05-14赵君慧
赵君慧
【摘 要】隨着我国科技的进步,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力开展,我国的通信水平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网络已经成了当代大学生生活和学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有着深刻影响,这种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本文试图去分析探究这种影响,以期总结一些经验,对相关研究者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网络文化 大学生思想 影响
2000年后,随着我国通信业基础设施的大力建设以及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普及,我国的互联网发展进入了黄金发展时代。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3117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7.9%,较2013年底提升了2.1个百分点。尤其是现在的智能手机普及开来,“低头族”现象十分普遍,值得深思。当互联网已经很大程度上可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的时候,甚至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工作方式、学习习惯的时候,我们把这种新的理念或者方式称之为网络文化。大学时代是一个人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定型的阶段,特别是受到网络文化的影响较大,这种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我们要格外重视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
一 、网络文化已经融入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
电脑如今已经成为一个大学生的必需品,工科专业的学生很多专业课需要借助电脑,诸如cad,photoshop等,文科专业的学生需要用电脑查询相关资料和论文。即使没有电脑,也离不开网络,随着我国移动客户端的发展,智能手机的功能也越来越强大。如今,当你步入校园的时候,不论是在食堂,还是在自习室,抑或在校园内,看到的都是一个个抱着手机的大学生身影,他们或是在关注当今社会热点,或是在进行娱乐活动,或是购物消费,或是浏览网页。现在各大公司也十分重视大学生这个消费群体,即使他们现在不是主力消费群体或者网络用户,但在毕业后他们也很快会成为主力消费群体或者网络用户。在大学生的手机上,各类app应有尽有,如即时聊天工具(qq、微信等)、购物软件(淘宝、京东、苏宁易购等)、银行、论坛、新闻客户端、门户集合类等等。大学生涉世未深,崇尚自由、开放的理念,而网络文化的特点又恰恰是开放性、自由性,于是大学生自然而然地融入了网络生活的特点,他们的思想也自然而然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网络文化已经完全融入了大学生的生活,既有积极的一面,亦有诸多的消极因素,这就需要我们去分析、判断这种影响,区别好坏,进而找到对策更好地为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去服务。
二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
(一)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
由于我国现在网络未能实现实名制,大学生网民可以匿名登录各大论坛发表自己的观点,而这其中又有很多不负责任的观点,或涉及暴力,或涉及色情,或涉及非政府主义,或涉及种族主义等等,这些思想和观点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并且很多大学生觉得在网上他们可以自由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会受到任何约束。大学生们的思想毕竟还不成熟,考虑很多问题都很简单,这种思想是极其可怕的,因为很多恶性事件都是因为大学生起初在网络上的某些极端行为日积月累造成的。
大学生的年纪在20岁左右,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正在定型中,在他们日常生活中占据极大时间比例的网络生活自然对他们的影响重大。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们毕竟是有一定的自制力、是非判断力、道德约束和学习能力的,但这只是在现实生活中,因为他们的行为受到现实中的伦理道德、周围舆论的约束,一旦他们出现在网络上,就会摒弃这些已有的约束,体现出他们的本性,社会经验少、好奇心重、自控能力差的缺点暴露无遗,在互联网上他们常常会迷失自己,去做些有违道德和法律的事情。
(二)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网络上的信息复杂多样,突然间巨大的信息量向大学生涌来的时候,他们会措手不及,会失去判断力,使他们传统的价值观受到冲击。加之我国的网络监控处于起步阶段,监管措施有限,监管能力不足,对大学生网民会造成一种假象,在网络上干什么都可以,不必遵守所谓的道德观念的约束,不会受到法律的制裁,于是会出现很多大学生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网络知识或者其他相关专业知识来创造所谓的“价值”。
网络文化的信息结构是无中心的。它是一个没有绝对中心,信息高度离散化的国际文化网络。因此,对于上网者来说,自己就是中心,这就很容易产生个人至上的观念意识,行为取向无政府主义。另外,西方敌对势力出于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需要,大肆宣传资本主义的民主、自由和人权等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企图冲击和动摇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主导地位,动摇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大学生如果长期接触互联网,易于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而出现思想上的混乱和动荡,对西方价值观念逐步产生亲近感和信任感,出现政治价值观倾斜的情况。
三、针对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影响的一些对策
建立网络实名制是一项十分有效且现实的举措,现在之所以在网上出现了诸多不负责的谣言和危害政府和谐的舆论,根本上来说就是因为一些人可以在网上肆无忌惮地信口雌黄,因为我们没有追踪定位机制。一旦可以实现网络实名制,就像身份证一样,每个ID都是实名的,每个网民就都会注意自己的言论,会对自己的言行负责。这项技术本身不难,但需要大量的基础性工作。正如我国手机卡的实名制过程,历经这么多年的发展,仍然没有实现完全的实名登记。可见,诸如这类实名制政策的落实,越早越容易做,越晚越难实现,因为工作量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大。
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建设,设立一些切实有效的课程,摒弃过去那些空洞的缺少实践的培训。随着我国科技的进步,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力开展,我国的通信水平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网络已经成了当代大学生生活和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辅导老师要多注意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网络生活的一些习惯,只有深入了解大学生的网络习惯,才能制定出更适合他们的课程。让大学生去客观地、全面地去认识互联网,我们绝不能狭隘地阻止大学生去接触网络,也不能让大学生放任自流地去接触互联网,要教给他们判断是非的能力、分析的能力。大学生自己也要有自我促进、自我学习的能力和精神。要培养他们建设祖国、服务人民的使命感,使他们成为未来社会的主人翁。
【参考文献】
[1]沈建宏.网络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体系构建[J].教育探索,2009(10).
[2]鲁曼琳.西方网络文化渗透对中国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及应对措施[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28):92.
[3]李农展.网络传播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J].北京青年研究,2010(04).
[4]赵南翼.和谐社会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J].决策制定,20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