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创新兴趣 培养创新能力
2016-05-14刘占奎
刘占奎
新课程实施以来,强调以“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为目标,要求每位教师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改革教法,坚持以人为本,重视学生自主性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倡学习生活中的数学,让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环节,采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独立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在小组讨论交流中,人人动脑动手,每个学生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收获,感受成功的乐趣,从而激发创新兴趣,培养创新能力。
一、创设情景,让学生主动探究
在数学教学中,有许多“疑问”。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让学生提出新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如草地上有18头大牛,24头小牛,大牛和小牛一共有多少头?学生读完题后,在个体和集体的合作下,提出了新的问题:大牛比小牛少了多少头?小牛比大牛多了多少头?再有多少头大牛就和小牛一样多?……强烈的问题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激发兴趣,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创造力的主要构成部分,培养创新思维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而创新意识的发展,依托于个性的充分发展。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就要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富于冒险心、好奇心、挑战性、想象力。鼓励学生多角度去理解问题,积极探索,努力为学生思维活动提供最大限度的伸展空间,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如在学习《分数的意义》时,为了强化学生对“若干份”“一份”和“几份”的理解,我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发展个性的平台,并出示填分子、分母的填空题,让学生自由填空并说明它所表示的意义。
三、创设交流情境,培养学习能力
课堂教学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能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参与学习的机会,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自我求知意识,发展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学习能力。在数学教学中,要经常引导学生在“讨论中交流,在操作中配合,在作业中互助”。例如在教《简便计算》时,我出示25×32后,让学生独立尝试练习,再分组合作,讨论不同的解法,并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概括,找出最简捷的方法。
四、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培养创新习惯
数学本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数学,要瞄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最佳联结点,并架起桥梁,让数学知识因贴近生活而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素养,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例如,在《元、角、分》的教学中,就可以模拟买卖货物的情境,让学生轮流做售货员和顾客,进行买卖游戏活动。在活动开始之前,要为每个学生准备1分、2分、5分、1角、2角、5角、1元、2元等面值的人民币共5元,让学生来认识这些人民币。在活动中要求:(1)每个人购买的商品中必须有文具、食品、小玩具;(2)用所发给的钱,看谁买的东西多,买的东西好,买后要进行评比。活动后进行集体讨论,让每个学生都要说出自己买了哪几样商品,每样商品多少钱(分别用分、角来表示)。通过活动,学生不但认识了元、角、分,知道了1元=10角、l角=10分,会进行换算,而且深深感受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就在周围,从而培养了学生喜爱数学的情感。在教学《相遇问题》时,我把讲台变舞台,让学生当演员,分别表演“相对、相向、相背而行;同时、不同时出发”的相遇问题的情景。这些表演生动真实,费时不多,使学生在“生活环境”中学习数学,激发了学生参与课程教学的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在情趣与知识的交融中,让课堂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
五、合理设计,感受成功的乐趣
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是学生前进的永久动力,也是唤起学生兴趣的关键。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公式》时,我先让学生自制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再充分利用教具,让学生亲自操作,在操作中点拨、引导学生思考,分组讨论,归纳概括,掌握了圆锥的体积公式,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同时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培养了创新能力。
总之,人类在不断进步,知识在不断地更新,尤其在科技、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新教材的使用,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发扬苦学、苦教的精神,积累大量的知识,创新更多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为祖国培养出更多的栋梁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