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角度入手写好手工作文
2016-05-14杨炯心
杨炯心
【摘 要】手工作文,就是以手工活动为载体开展的习作教学。在手工活动中可以多角度引导学生开展习作,通过对制作方法、活动经历、作品联想等点的不同关注,引导学生开展再现制作、交流故事、发散创编等不同角度的习作,为学生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打下基础,也让学生爱上手工作文。
【关键词】手工作文 过程 交流 联想
“手工作文”,顾名思义,就是以手工活动为载体开展的习作教学。《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部分对中年级习作提出了以下阶段性的目标: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达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那么,在手工活动中应该从哪些角度引导学生开展习作,为习作提供一个有效的支架呢?
一、记录过程,再现制作
“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这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关于“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建议”中很重要的一点。而手工活动的制作过程,对于习作素材资源而言是非常宝贵的,因为“经历就是一笔财富。”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所获得的感受与体验是独一无二的:有制作过程中遇到困难挫折时的紧张与难受,灵光乍现时的激动与兴奋等独特的心理体验;有制作时细腻的动作;还会有作品完成过程中作品的不同形态等。这些资源都是学生独特的生活经历,而且这些资源转化为习作素材时,也成为促进学生由“要我写”向“我要写”的过渡与升华的催化剂,学生在自己构建的真实的生活场景中,自然“有话可说”,自然也就乐于习作,在写作时自然会融进自己的认识与理解,从而在表达内容与表达方式上独具匠心,习作也就更具有独特的个性。
在开展手工作文活动的过程中,开展这种结合主要是运用于第一次学习制作某类作品时,因为这时制作活动对学生而言是如此新鲜,也是如此陌生,他们要从零开始,从不会到会,这个时候获得的心理体验也将最丰富,而且印象也会最深。
在学习制作蛋壳娃娃时,我做了如下提示:蛋壳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充满乐趣。观看视频《蛋壳制作》之后,学习通过画、贴等形式来完成自己喜欢的一个作品。并将自己的制作过程写下来与同学分享,特别注意自己的心理变化、思考过程及动作操作要领等。
开展实践以来,我先后引导学生开展了《蝴蝶飞飞》、《变废为宝》等多种材料的手工活动,并引导学生开展相应的习作,将手工过程记叙下来。
二、关注交流,写出故事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需,跟说话完全一样。”作文的外延也应该等同于生活的外延。而学生在手工活动中,特别是在开展小组合作制作手工的活动和手工交流活动中自然会发生不少的趣事、囧事、傻事等。手工活动的生活不但有丰富性、真实性,更充满了趣味性,这样的生活体验只要我们教师轻轻一点、一引,就可轻松打开学生的思路,引导他们捕捉到习作素材,表达的火花自然会变成浓烈的火焰,呈现出一篇篇优秀的手工故事。具体可以写这几方面的故事:
手工作品完成后,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作品交流欣赏”。在这个环节中,富有个性的作品不仅会促进制作水平的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也会得到发展。再加上学生交流过程中独特的表情、动作、语言等,自然会给每个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为此,在交流后,及时将交流活动变成习作素材引导学生习作,也是手工与习作结合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名小男生在《可爱的小蜘蛛》中这样的写道:当老师拿起我制作的小蜘蛛时,大家都异口同声地尖叫起来:“啊!太神奇啦!”于是,他们开始给我的蜘蛛取名字了,有取“长腿怪物”的,有取“细长蜘蛛”的,也有说“小眼睛”的……
三、引导联想,发散创编
联想与想象既是开启写作之门的一把钥匙,又是放飞作文思路的羽翼,正如古人所说 “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可以帮助我们“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创作出精美的文章。同时,联想与想象还可促进学生在手工过程中对作品中的每一个部分都产生浓烈的情感。在孩子们的眼里,这些作品不再是一个普通的、没有生命的物品,而是赋予了思想与生命活力的动物、植物、人等。制作的过程也自然是故事创作更加完善与丰富的过程,在这样的生命状态下,学生自然会文思泉涌,习作也自然饱含童真童趣,充满正能量,富有活力。
在“玩转彩泥”活动中,我让孩子们用彩泥制作一件海底世界的手工作品,并为它创编一个有意义的故事,注意展开想象,用拟人写法把它写活,运用环境、动作、表情描写等把故事写生动。
手工作文,以学生喜欢的手工活动为载体,让作文更加贴近儿童的生活,让手工活动这段独特的生活体验成为学生习作最宝贵的习作素材,也更加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这样,通过对制作方法、活动经历、作品联想等点的不同关注,引导学生开展多角度的习作经历,为学生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都打下了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洪玲,陈晓波主编.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小学语文[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38-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