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高考题型解读文言实词虚词教学

2016-05-14文显荣

教育界·上旬 2016年5期

文显荣

【摘 要】文言知识是高考的重要考点之一,近几年高考中,文言分值占20分左右,所以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要把文言文教学做一个重点、难点去对待。从题型上看,大多数省市高考主要考查文言实词、虚词的读音、解义与用法;对文本的解读理解;重要句子翻译。本文主要从高考题型解读文言实词虚词教学。

【关键词】高考题型 文言实词 文言虚词

文言知识一直是高考考查的重点,特别是在近几年高考中,分值占20分左右,所以,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要把文言文教学作为一个重点、难点。从题型上看,大多省市高考试题以考查文言实词、虚词的读音、解义与用法;对文意的理解、断句;翻译三大题型为主。本文从高考题型出发,主要分析如何进行文言实词、虚词教学。

一、文言实词教学

要加强对人教版语文文言考纲的解读。考纲指出,能力测试为理解B级,教学大纲规定中学阶段要掌握120个常见文言实词,掌握它们的常见解义,或假字,或古今异义,或活用,或一词多义,或偏义复词等。

高考题型一般为考查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如:

(2014·新课标I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幼好学,善属文 属文:撰写文章

B.值禄山构难,肃宗践祚 践祚:帝王即位

C.肃宗自凤翔还京,励精听受 励精:专心致志

D.时中原荡覆,典章殆尽 荡覆:动荡倾覆

(2014·全国大纲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 数:屡次

B.交通贵戚,吏莫敢绳 绳:制裁

C.凑按治,杖杀之,远近称伏 伏:认罪

D.忤宗楚客,出为贝州刺史 忤:触犯

纵观各省市的高考文言试题,我们发现,掌握了120个文言实词还远远不够,以上考题中,“践祚”“绳”“忤”等词,并没有在120个实词范畴内。实词的义项比较多,常有古今词义的差异现象、一词多义现象、词类活用现象、通假现象等,这往往就给学生的学习带来较大的障碍,记忆起来比较困难。除了死记硬背以外,更要注重在语境中学习,联系语境去记,推导解义大都从词的本义或古代最常见的意义出发,要特别注意与现代文差别较大的词义。因此,在文言诗词教学中,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一词多义、词的活用等是以本义为基础的。要掌握一个词的本义,其他意义都是在本义上衍生出来的,或引申义,或比喻义,或假借义,这些义项与本义都会有一定的关系。

其次,了解汉字构造。我们将汉字的造字方法归纳为六种,总称“六书”。找到字的间架结构与笔画,发掘它们的构成要件,理解起来就比较方便,而且容易记忆。比如,“绳”,《说文》中解释为“绳,索也”,与索有关,绳索就有捆绑之意,引申为束缚。

最后,假借也有规律可循。假借的几种现象要记清楚,假借已有的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表,所以,音同音近就是规律。这种跟借用的字的形义完全不合的字就称为假借字。一是本无其字的假借,有些词原本并没有为它专门造字,但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一些现象,现有的字还不能较好地表达某个意思,人们就从现有的文字中选取某些同音字来记录,充当这个字的角色。二是本有其字的通假,有些词原先已为它造过专用字,但由于种种原因,如交通的限制,公文不能下发,造成某些不能被使用者了解掌握,书写者没使用到本字,就临时另找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它。例如:“高祖有天下,三边外畔。”(《史记·律书》)句中将“背叛”的“叛”写为“畔”。

实词的各种义项构建成了一个庞大的体系,为了记忆方便,我们还要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联系语境去记忆,这样更容易理解掌握。

二、文言虚词教学

常见的文言虚词有20个,考纲要求掌握的有18个。古汉语的虚词和现代汉语虚词是有区别的,现代汉语虚词在语句中起着调节各种语言关系的作用,在口语尤其是书面语中使用频繁。高考中做虚词题目,需要语感,但更需要理性的分析。文言虚词往往是独立存在的,虽然一些虚词在句中与它旁边的实词结构紧密,但更多的是构成一个虚词性短语,然后在句子中共同参与句意的表达,如介宾短语、承接短语。如:

(2014·上海卷)对下列两句中“以”字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故其理财以爱民为先 ②以河流湍悍

A.①②中的“以”都是介词

B.①中的“以”是连词,②中的“以”是介词

C.①②中的“以”都是连词

D.①中的“以”是介词,②中的“以”是连词

(2014·江西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遂掏粟投于地而呼之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B.鸡,禽于家者也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C.而陈氏寓之于我群焉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

D.客鸡义勇超乎群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也

以上考察的就是虚词的用法。虚词分为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代词七类。

首先,文言虚词可以作一般虚词的词性和作用,一部分和现代汉语虚词作用一样。如:“而”可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联关系。

其次,一部分虚词的用法和现代汉语虚词作用相同,但还有相当一部分虚词是现代汉语虚词不具备的词性和用法。比如:“之”作代词时,它是一个不定代词,是代词的总称。而现代汉语代词是一定的,没有不确定性;“之”还可作动词,现代汉语动词都是实词,可在古汉语当中,“之”是虚词,解义为动词。

最后,还要注意现代汉语中的一些词是由古汉语虚化而来,动词语法化为介词,或者虚化为副词,如拿、在、依靠等等,学习过程中要分辨清楚,掌握规律,灵活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