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的关系浅析

2016-05-14辛建宝

南方农业·下旬 2016年5期
关键词:环境治理水土保持

辛建宝

摘 要 环境问题逐渐成为世界关注的重点,而土壤侵蚀是当下环境发展中的难题。针对当前我国环境的发展状况,提出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和理论是解决我国当前环境发展中土地资源发展的有力的途径。针对我国当前发展形势,寻找到土壤侵蚀的原因,针对产生的原因提出相对应的解决途径,改善自然生态环境。

关键词 土壤侵蚀;水土保持;环境治理

中图分类号:S15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15--02

目前,我国的生态环境正在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加快逐渐恶化,造成多种生态问题,例如:生态资源种类缺失,生态资源面积减少,土壤侵蚀等问题,其中土壤侵蚀问题是生态土地资源问题中较为突出问题。因此,加大对生态环境的治理是平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解决好土壤侵蚀是促进水土保持的重点。

1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

1.1 土壤侵蚀

土壤侵蚀是土壤与其他地面组成物质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等自然因素的作用下与人类活动的综合作用下,被破坏、侵蚀、分离、搬运和沉积的过程。土壤侵蚀可以划分为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冰融侵蚀或重力侵蚀等多种形式,土壤侵蚀一方面是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造成自然环境侵蚀,形成独特的地理地貌特征。例如,我国新疆地区的喀斯特地貌。另一方面是人为原因,由于人类对地下资源的不断开采,对土地资源的毁坏和浪费,造成自然环境恶化,逐渐形成土壤侵蚀,使土地状况逐渐恶化,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造成极大影响[1]。

1.2 水土保持

水土保持是指对自然因素和认为活动造成水土流失所采取的预防和治理措施。水土保持主要采取的措施是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蓄水保土耕作措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依据当前自然资源的破坏现状给予治理和预防,对全国范围内的农林、林用地进行规范化管理,对自然资源受到破坏的土地资源给予保护和修复,目前为止已经受到较大的成效。

1.3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的关系

土壤侵蚀是我国目前土地资源问题中较突出的,解决好土壤侵蚀问题有助与改善我国自然环境问题,提升土地资源利用率。中国作为世界上土地侵蚀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应当在实现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注重对地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依据地势的不同,在实际的土地环境改善中应用水土保持的方式和方法,加大对水土保持的宣传力度,扩大水土保持的实施范围,逐步实现对土壤侵蚀现状的治理和缓解。

2 土地侵蚀的危害

2.1 破坏土壤资源

我国作为土地侵蚀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土地侵蚀遍及我国全国各地,对我国的土地资源造成严重的破坏。据统计,目前我国的土地侵蚀面积约占整体总面积的1/6,对我国的土地资源构成极大的威胁。土地侵蚀使退土地的表层资源变薄,土地开裂严重,促使耕地面积逐渐减少,降低了土地利用率。近年来,土地侵蚀的增长速度逐渐加快,如果不对这种现象进行及时治理,则会对人类未来的生存造成极大威胁[2]。

2.2 降低土壤质量

土地侵蚀使我国大量的土地资源沙漠化,使土地深层蕴含的水分不断流失,最后造成大面积的土地开裂,在土地表面形成巨大的裂缝;同时,土地中蕴含的有机营养成分也会随着土地侵蚀土地板结逐渐降低,最后完全流失,使原本肥沃的农耕资源变成贫瘠的荒地,土地的使用率受到严重的影响,造成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土地沙漠化现象严重。

2.3 生态环境恶化

土地侵蚀化不仅对我国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造成巨大的影响,也使生态环境受到影响,土地侵蚀造成严重的沙漠化现象,造成扬沙、沙尘暴雾霾等天气状况现象。目前,我国的北方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最为明显,北京长期出现雾霾天气,不仅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状况,也为人类健康带来巨大的隐患,如由于雾霾和沙尘天气的影响,造成众多的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几率逐年上升。此外,土地侵蚀也使大面积的森林资源的生长受到严重影响,造成植被覆盖率下降,生物种类灭绝,造成生态环境失衡。

2.4 加剧洪涝灾害

土地侵蚀使处于河流上游的水土面积逐渐较少,降低了河坝对河流的阻碍作用,降低河坝的抗洪能力,使河流上游的泥土冲击到下游,形成下游的河床淤高。近些年来,我国每年由于洪涝灾害的不断加剧导致国家的严重损失,包括洪涝灾害中房屋坍塌和大量人员伤亡以及农作物受到洪涝灾害的侵袭,颗粒无收,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同时也严重危及到人类未来的发展[3]。

2.5 阻碍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我国地理面积广阔,地势丰富多样,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开发优势,但由于受到土地侵蚀的影响,我国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情况受到严重的阻碍。例如,对长江实施南水北调工程,由于土地侵蚀造成长江水域不稳定,会使南水北调工程的开渠引水工程受到土地侵蚀的影响在工程实施过程中造成一定的困难;对洞庭湖建设也由于土地侵蚀使洞庭湖的面积逐年减少,对洞庭湖周围进行生态建设产生影响。

3 水土保持应对土地侵蚀的方法

3.1 加大工程措施

针对我国当前的土地侵蚀问题,应当给予高度的关注,结合水土保持所取得的成效实施有效地治理措施。首先,应当加大对土地侵蚀工程的治理,包括对土地地形进行修善,减缓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坡度大小、长度的改善,减少水土流失坡度的形成;其次,对梯田,水沟、台地进行合理化治理,避免水土流失、避免地表形成土地侵蚀的环境,加大对水土流失在工程建设方面的预防,减少土地沙化,降低土地侵蚀的产生渠道[4]。

3.2 加强生物工程

应对土地侵蚀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是进行树木的种植,在土地侵蚀较严重地区适当采取退耕还林政策,加大对森林种植面积的扩大,稳固土壤中的营养成分和水分的保持,避免土地中有机物和水分的流失;同时,在选择种植的树种上,应当选择成活率较高树种作为优先种植,但针对不同地区的树木种类选择也应当依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做好树木的种植,增加对当地土地的植被覆盖面积,不仅能够有效地缓解当地土地侵蚀的问题,也可以美化当地的自然环境,对解决由土地侵蚀带来的扬尘,沙尘暴,雾霾的天气的治理具有十分明显的效果。

3.3 实施蓄水保土措施

蓄水保土措施是在保障当地植被覆盖率逐渐增加的情况下,依据附近的水源进行改良土壤,提升当地农业生产技术的实施。首先,改变种植面积微小的种植方式,进行大面积种植,同时提升种植的生产技术,大量拦截地表水,从而促进对农业的灌溉,实现地表水的回流,保障土地水分的增加,减少土地侵蚀对土地沙漠化进程[5]。其次,减少对对农业的种植实施浅耕,以减少降水损失,控制水土流失。这也是改善土地侵蚀的重要途径。

3.4 农业发展

针对当前的土地侵蚀问题,一方面应当加大对当前自然环境的治理,另一方面也应当加大对当前农业种植方式的改变,提升农村建设的方式和方法,将先进的科学技术,机械化种植方式应用到现代的农业种植中,增加农业种植的科学化管理和农药化肥的使用,避免造成土地板结,减少土地营养成分的流失,是应对土地侵蚀的方法之一。

3.5 区域性划分管理

由于我国的土地侵蚀现象严重,因此对我国各地区的土地侵蚀治理应当遵循区域化管理的,避免将同样的治理措施应用到不同地区,选择适宜当地地势发展的治理措施是有力改进土地侵蚀问题的良好开端[6]。例如,针对平原地区的治理措施应当优先选择种树育林作为优先选择,而针对山地地区,则应当先对当地地势环境进行检查和修善,然后再进行树木种植和蓄水保土措施的实施。

4 结语

土地侵蚀作为环境恶化的重要手段,正对我国的自然资源的造成逐步的破坏和侵蚀,加大对土地侵蚀的治理有助于缓解我国自然资源受到威胁的局面,逐步实现自然资源在治理方面的成效,实现水土保持与绿色经济发展的同步发展;同时,改变当前我国由于自然环境破坏带来的天气恶化现象,为我国的气候变化提供解决途径。目前,环境问题已经逐渐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结合我国所取得的水土保持成效,解决我国当前的土地侵蚀问题对促进世界化境问题的改善是巨大的促进作用,为其他国家在环境治理上,尤其是土地资源治理上提供有力的参考性实例。

参考文献

[1]李锐.中国水土流失基础研究的机遇与挑战[J].自然杂志,2008(1):6-11.

[2]吴昌广.气候变化背景下三峡库区植被覆盖动态及其土壤侵蚀风险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1.

[3]庞国伟.人为作用对土壤侵蚀环境影响的定量表征[D].北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2.

[4]李锐.中国主要水蚀区土壤侵蚀过程与调控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11(5):1-6.

[5]李景玉,张楠,王荣彬.黄河流域土壤侵蚀产沙模型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6(2):103-111.

[6]吴岚.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及其价值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7.

(责任编辑:刘昀)

猜你喜欢

环境治理水土保持
水土保持工程质量控制措施解析
浅议将水土保持管护经费纳入水保项目预算的必要性
试论水土保持方案落实阶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社会资本与农村环境治理模式创新研究
绿色转型战略需要更明确的路径选择
浅析建筑施工现场环境保护
探索小秦岭金矿环境治理问题及解决方法
低碳环保技术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分析及阐述
行为经济学视角下的政府可采取的环境治理措施
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重要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