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斑黑沫蝉的发生与防治
2016-05-14王作军龚道贵陈雪梅
王作军 龚道贵 陈雪梅
摘 要 赤斑黑沫蝉是南方丘陵山区水稻的重要害虫,属同翅目沫蝉科。它以若虫、成虫吸食稻株茎叶汁液,使受害水稻减产16%~42%,严重时可减产50%以上。对于赤斑黑沫蝉的综合防治一直是农业工作者不断在做的一件事。想要真正将其防治措施做好,就必须要对赤斑黑沫蝉的习性以及发生情况进行仔细的研究。就赤斑黑沫蝉的形态、生活习性、危害特点及防治措施作简要介绍。
关键词 赤斑黑沫蝉;形态;生活习性;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S435.11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15-0-02
1 赤斑黑沫蝉的形态特征
赤斑黑沫蝉的成长形态分为卵、若虫及成虫3个阶段。
1.1 卵阶段
刚产下的卵呈乳白色,随着时间的推移颜色不断加深;外形为长椭圆状,有略微的弯曲,两头的大小不均,总长约1 mm,宽度约0.3 mm。
1.2 若虫阶段
刚刚孵化出来的若虫呈乳白色,其复眼为鲜红色。随着若虫的成长其颜色逐渐变黄直至深黑,其复眼颜色也会逐渐向黑褐色靠近。若虫的龄期共5个龄期,体表颜色随龄期而逐渐加深。
1.3 成虫阶段
赤斑黑沫蝉的雌性成虫体型略大于雄性,其身体的长度为11~13.5 mm,宽度为4~4.5 mm。此时虫体已经完全变为黑色而且具有一定的光泽。头冠不大突出,复眼黑褐色,单眼黄红色[1]。前胸背板中后部隆起。足长,前足腿节特别长。小盾片三角形,中部有一明显的棱形凹斑。有两对翅膀,呈梯形排列,前翅漆黑有光泽,较平展,近基部有两个白色大斑点,近端部雄性有一个肾状大红斑,雌性有两个大小不等的红斑。雌体腹部短而圆尾部末端略尖。一般以红斑和腹部末端的形状来对其雌雄个体进行区分。
2 赤斑黑沫蝉的生活史及生活习性
2.1 赤斑黑沫蝉生活史
赤斑黑沫蝉一年发生一代,一般将卵产在土壤或是泥地的缝隙中过冬,于第二年的5月上旬开始孵化。刚刚孵化出的若虫会吸食植物根部的汁液,并将其储存在肛门分泌出的白色泡沫中。等到若虫成长到第四龄的阶段或是很快就要成为成虫时就会集体移居到植物叶片上,并将白色泡沫中的植物汁液吃掉。
从笔者观察的结果来看,若虫的成长周期为22~28 d,在5月下旬时,就可以看见羽化后的成虫。6月中旬时,就能发现虫体个数开始上升,危害性最大的时期是在7月份的上中旬。自7月中旬-8月中旬雌虫开始进行产卵,每只雌虫的平均产卵个数约为212粒。随着作物的成熟与收获成虫将虫卵产于田边的土壤及隙缝中,之后虫体数量逐渐减少陆续死亡。
2.2 赤斑黑沫蝉生活习性
赤斑黑沫蝉通过虫刺吸食禾本科植物叶片的汁液为生,是夜伏昼出的昆虫,其飞行速度较快,跳跃能力强,感觉灵敏,单手不易进行捕捉。当阳光充足时,成虫一般会在阴凉背光处栖息。一般在10:00后没有活动,13:00-19:00进行交尾,交尾一般会持续4 h以上。赤斑黑沫蝉雌虫与雄虫的活动时间不一,雄虫一般喜欢在下午活动。赤斑黑沫蝉的若虫最初的活动范围是在田地周边,主要食物来源是杂草,但随着虫体的不断生长,种群逐渐向田地中央迁移,并危害到农作物的成长。
3 赤斑黑沫蝉虫害的分布及危害特点
1)赤斑黑沫蝉一般将其卵产于15 cm深的土壤中,土层内卵粒数0~5 cm占64.7%;5~10 cm占24.0%;10~15 cm占11.3%;15 cm以下未发现卵粒分布。若虫龄期与泡沫的大小成正相关,龄期越大,泡沫就越大,反之则小。初孵若虫的泡沫其直径在1 mm左右,末龄若虫(5龄)最大可达30 mm,而且若虫还具有群集性,每个泡沫中有的含1头若虫,有的含多头。其泡沫的大小与若虫的龄期、数量具有一定的相关关系[2]。
2)赤斑黑沫蝉是一种杂食性的有害昆虫,对水稻的危害最为严重,也会影响玉米、高粱以及其他禾本科作物的生长。以若虫、成虫吸食稻株茎叶汁液,使受害水稻减产16%~42%,严重时可减产50%以上。
3)赤斑黑沫蝉若虫期(1~5龄)生活在泥缝中,吸食作物或杂草根汁液,五龄期末爬上土表;成虫期开始近距离迁飞为害水稻,一般以稻田的四周水稻受害严重。赤斑黑沫蝉以成虫先刺吸水稻剑叶上部,使受害部位呈现赤斑小点;继而由上而下沿叶脉扩展延伸,使叶脉变成赤红色;再由叶脉变成赤红色;再由叶脉向两边蔓延,导致剑叶上半部全部赤红;最后,随着水稻渐近成熟,剑叶整片变赤,继而退色呈淡黄色,直至坏死枯白。嫩绿的下部叶片同样可受其危害。成虫喜在豆瓣泥、大岷泥、白蟮泥、黄泥田背坎产卵,黏土中产卵很少。在山区、丘陵区田背沟坎和地势低湿的地方,有利其产卵繁殖危害。
4)赤斑黑沫蝉若虫5龄期末至成虫期可在玉米上进行危害。先是在玉米田四周的杂草上进行吸食汁液,待玉米始抽雄花时开始进行危害。以成虫刺吸叶片上部,使受害部位出现红色斑点,继而沿叶脉由上而下扩展延伸,使叶片沿中脉附近发白枯死。最后整株玉米叶片受害,上部叶片最为严重,似纹枯病发生。
4 有关赤斑黑沫蝉的综合防治方法
4.1 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赤斑黑沫蝉的一般方法是将还在越冬期的虫卵进行消灭。由上述对赤斑黑沫蝉的习性简介,可以知道虫卵一般汇集在田地周围的隙缝以及田背田埂处。可以将农田边缘的杂草清除,并在第二年的三四月再进行一次铲除,每次进行铲土的厚度为6~10 cm。在进行第2次铲土的时候,可以用25%乙酰甲胺磷进行喷洒,其用量为100~150 mL/667 m2,喷洒后再在其上铺上一层两三厘米厚的稀泥,这样就能将赤斑黑沫蝉的卵孵化数量极大的减小。
4.2 化学防治
赤斑黑沫蝉通常都会在10:00之前和16:00之后进行进食活动,所以对其进行防治的最佳时间是在17:00以后。每667 m2可以使用48%毒死蜱乳油75~100 mL,或40%甲维·毒乳油50 mL,或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10 mL对40 kg水进行喷雾,防治时应将田边杂草一起喷雾防治。
4.3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主要是通过放出一些赤斑黑沫蝉的天敌以及通过成虫的灭杀来进行相应的防治。赤斑黑沫蝉的天敌有许多,对其天敌进行保护可以对赤斑黑沫蝉的数量起到一定的防治作用。在这期间也可以使用人工进行网捕,在一定程度上也会令赤斑黑沫蝉的数量下降。
5 小结
赤斑黑沫蝉防治技术方面的不断突破离不开人们不懈的研究与努力,通过赤斑黑沫蝉的习性以及危害特点,我们找到了对其进行综合防治的最佳途径。但在此过程中,也要注意对田地周围不要过度的使用农药,要对周围的环境进行有意识的保护,这样才能令农田的生态环境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1]王国强,赵宗林,刘武涛,等.玉米田稻赤斑黑沫蝉发生为害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J].华中昆虫研究,2010,6(8).
[2]罗秦岳,许淑敏.赤斑黑沫蝉发生危害及综合防治[J].湖北植保,2011(3).
(责任编辑:刘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