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松茸资源可持续管理问题初探

2016-05-14李新红

绿色科技 2016年5期

摘要:指出了随着人们对绿色生态食品的需求日益增大和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松茸等非木材林产品成了白马雪山保护区社区群众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之一。分析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松茸资源的利用和管理现状,提出了松茸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管理的具体内容,讨论了松茸可持续管理的成效与问题,以期使保护区内松茸等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关键词: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松茸资源;管理利用

中图分类号:S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5-0079-04

1 引言

松茸是世界著名的珍稀名贵食用菌之一,俗有“蘑菇之王”的美称。云南省是国内松茸的主要产区之一,然而近年来由于资源的保护措施不到位及掠夺式的开发,松茸的原始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的松茸资源也受着不同程度的破坏,产量逐年下滑,有些地方甚至有灭绝的危险。如果再不加以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松茸资源将逐渐走向枯竭。因此,实施松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管理办法,对保护松茸生态环境和松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2 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概述

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滇金丝猴为主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生存环境的自然保护区,位于云南省西北部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维西县境内,地处青藏高原南延部分横断山脉中部,澜沧江和金沙江分水岭的东坡金沙江坡面。位于北纬27°24′~28°36′,东经98°57′~99°25′。总面积为281640 hm2,保护区最高海拔5429 m,最低海拔2040 m,相对高差3389 m。地势北高南低,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蕴育着极为丰富的生物资源,是我国生物多样性资源最丰富的区域之一,形成保护区内植被类型丰富、生境类型多样、动植物区系南北渗透、物种多样性高、特有物种多的特点。分布着较多的国家级保护动植物,森林也保持着原始状态,是包括松茸在内的多种林产品的集中分布区。

3 松茸概述

松茸学名松口蘑,又叫松蕈(菌谱)、合菌、台草菌(本草纲目)、松菌(云南永胜)、鸡丝菌(西藏)等,属担子菌亚门、层菌纲,同担子亚纲、口蘑目、口蘑科、口蘑属真菌中之一种。本地藏族居民都叫它为“巴拉”或“布莎”。

松茸真菌多肉质,肥厚,菌肉白色;菌盖表面光滑或具纤细绒毛及鳞片;菌褶弯生或凹生,柄中生,粗壮,有或无菌环,无菌托,不易与菌盖分离;孢子光滑,无色,椭圆形、卵形或近球形,孢子印白色。

松茸,在我国东北、四川、云南以及贵州等多个省区均有分布。松茸个体不大,一般重量仅60~150g左右;松茸生长在高山林地中,与同在一起生长的参天大树相比,有天壤之别;然而松茸价值极高,在相同面积的林地中,松茸年产值是树木年材积增长产值的若干倍;松茸具有特殊香味及气味,营养丰富,为日本等国家的人们所酷爱,是世界著名的珍稀名贵食用菌之一。

松茸,是共生菌,在他的生活史中其菌丝体必须与活的宿主树木根系共生并形成菌根。松茸从树木根系吸收自身生长所需物质,而树木也从松茸那里得到生长所需的磷素、促生物质、抗生物质及其它有用物质;松茸有了树木根系与之共生,才可能完成其生活史,并长出子实体,而树木有了松茸共生,才能生长得更好,更快;二者之间互利互助,互为依靠,互通有无,共创森林与松茸共同繁荣的新关系。因此,松茸对森林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松茸新鲜子实体含粗蛋白17%,粗脂肪5.8%,粗纤维8.6%,灰分7.1%,此外还含有多种维生素,如B1、B2、C及各种氨基酸,其中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含量极高,营养价值很高。同时也有重要的药用价值,具有强身健体,理气化痰,益肠健胃和抑制或毒杀肿瘤细胞的作用等功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松茸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而松茸的产量却日趋减少,松茸价格不断上涨,成为国际市场上的抢手货。如果对其加以合理利用和保护,无论是对增加当地群众的收入还是促进当地可持续性发展都是有利的。

4 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社区松茸资源利用和管理现状

4.1 保护区松茸资源分布

保护区处于西南地区“三江并流”腹心地带,是我国松茸的主产区,松茸资源比较丰富。松茸在保护区主要分布在海拔1600~3200 m的温带、寒温带的云南松,华山松与栎树、高山栎与杜鹃等混交林的密林中。多生于海拔2500~3500 m的山地棕壤、黄棕壤或灰棕壤,在土壤贫瘠、疏松,pH值4.5~6.0,腐殖质2~4 cm,坡度25°~35°的半阳坡和阳坡的山坡上生长。

4.2 松茸资源利用现状

松茸富含有多种人体所需的营养成份和氨基酸,药用价值非常高,被称为“蘑茹之王”,目前尚不能人工栽培生产。是全靠天然资源来满足市场的菌类之一,也是我省大宗出口创汇的食用菌商品。20世纪80年代以前,习惯上保护区内非木材林产品除中药材外,很少向外销售,也无人收购,除少量亲朋互送外,很少能形成商品创收利益。松茸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采集收购,随着人们对绿色生态食品的需求日益增大,当地群众随季节性采集各种食用类包括松茸在内的非木材林产品销售,松茸等林产品逐渐销往内地并出口国外,当地群众也开始把采集非木材林产品作为主要创收经济来经营。特别是自国家禁伐天然林,实施天保工程以来,松茸已成为广大山区群众的最主要经济收入之一,松茸加快了山区群众的脱贫致富的步伐。

20世纪80年代保护区内松茸资源管理方法主要是传统的保护习俗,当地社区群众采集各种食用类包括松茸在内的非木材林产品态度是“各需所取”主要是自用,因此自己可以决定今天或今年采集多少,到什么地方采集。因此上山采集松茸的人员相对较少。但后来因经济利益及先进文化的冲击,传统的保护、利用习俗逐渐消失,虽然有法律、法规和政策性的干预,由于实施管理不到位,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

4.3 松茸资源利用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内有13个乡镇,涉及到41个村民委员会、565个村民小组、13081户、63458人。他们的98%经济收入来自保护区内的林副产品,而松茸收入近占80%以上。松茸也成为保护区社会居民的主要经济收入。由于当地社区群众对松茸的生态学缺乏科学的认识,因此,在松茸采集过程中出现了对该物种的掠夺性采集。当地政府及各职能部门对松茸资源的保护、管理方面重视不够,缺乏有关松茸生态习性知识的宣传,导致社区群众缺乏科学性的采集、利用。保护区位于偏僻边远山区,由于交通、通信落后,没有销售、交易的稳定的地点和网点,社区群众缺乏市场信息,只能任无数中间贩子摆布而丧失了应获得的效。为了生存而延续一部分保护自然资源的传统习俗,这些习俗对松茸资源保护也起到了一定的客观保护作用,但传统的优良习俗被经济利益和主流文化的冲击,这对保护包括松茸在内的生物多样性资源是十分不利。

4.4 松茸资源可持续管理的必要性

松茸是白马雪山保护区内群众脱贫致富不可替代的经济来源。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采集出售至今,传统的采集利用方式是社区群众靠经验和直观从森林里采集,这种自然利用方式只适宜生长量高于采集量的年代。随着生态绿色食品的需求,自松茸有了市场,松茸成了商品,当地群众以户为单位,采用极具破坏性和掠夺性的采集方式,使社区居民的经济收入有所增加,家庭生活也有所改善。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也不断增长,特别是对松茸资源依赖程度也随之加大,保护区社区群众对松茸资源的不科学、超强度采收,甚至不惜采用“杀鸡取卵”的掠夺式采收方式,使保护区内的松茸生境遭到严重破坏,产量减少,质量下降。社区群众的不科学、不合理采集方式,致使松茸生境、种质资源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数量和质量呈逐年下降的趋势。松茸资源逐渐枯竭,直接影响保护区群众的经济收入,甚至有些社区群众出现返贫现象。意味着对保护区的松茸等生物多样性资源将受到新一轮的威胁。持续、合理利用松茸资源,已经迫在眉睫。

5 松茸资源的可持续管理

保护区社区群众对松茸资源的不合理的采集(破坏其生境性采集、掠夺式采集、超强度采集)导致植被破坏,影响生态系统的更新和质量,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的负面影响。松茸资源的不合理的采集,特别是对童茸和过熟菌的采挖,工具使用的不当,粗放的采集过程,严重破坏了其松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切实保护好松茸在内的生物多样性资源,促进保护区松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5.1 广泛宣传,以社区共管项目促松茸资源管理

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结合本地实际,在巩固常规宣传、林政执法的同时,加强了多样化的宣传教育。在国内外相关机构经济和技术上的大力支持,保护区相继开展了基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发展等多项活动。通过开展保护区社区发展项目,采取让社区群众积极参与松茸资源的可持续管理,使社区经济能够持续健康的发展。在实施松茸资源管理过程中,保护区首先选择几个试点社区探索管理松茸资源可持续管理模式,积累松茸资源可持续管理经验。其次,把这些成功的松茸资源管理模式逐步推广至整个自然保护区。以促进整个自然保护区内松茸资源有效管理,最终达到保护区松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5.1.1 加强社区群众社区环境教育

社区环境教育能帮助社区群众获得环境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知识和技能,转变对环境保护资源利用不利的态度,促进社区共管,实现自然资源保护和社区经济可持续发展。通过向社区群众广泛宣传松茸资源的现状,宣传国家保护资源,利用资源的政策,广泛开展公众保护松茸资源的宣传教育活动,组织人力编写藏汉同步翻译的结合当地实际案例的、通俗易懂的相关松茸保护及其生境的宣传小册子,组织社区热心于保护松茸等生物多样性的人士到内地培训学习、到松茸产区管理较好的社区参观考察先进经验。聘请松茸产区管理较好的社区领导来讲授经营利用的先进经验及技术。在社区播放有关松茸资源合理利用的科普宣传碟子,推广有关松茸可持续管理成功经验。(比如:在保护区周边社区—谷龙坡的松茸管理模式)利用样榜社区为教育基地,进行经验交流和实地考察,从中理会松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5.1.2 实施社区共管项目,让社区群众积极参与松茸资源管理

通过在示点社区实施的社区发展项目,向社区群众灌输松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管理理念,大力宣传松茸资源利用现状,建立松茸生境监测样地,以样地作为向社区群众宣传的基地,用生动的实例向社区群众阐述松茸资源可持续管理的迫切性、必要性,使松茸资源可持续管理理念深入社区群众,使他们逐步自觉加入保护松茸资源的行例。

5.2 加强松茸资源保护

松茸资源的合理、持续利用,直接影响保护区群众的经济收入,关系到社区群众的生活水平,关系到社区的长期发展,关系到保护区自然资源的有效保护,因此,在开发利用松茸资源的过程,要保护其再生能力,要采取有效的、合理的、适度的采集。加强松茸资源的保护和资源持续利用的宣传力度,促进松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5.2.1 动员社区群众积极参与,促进实施松茸资源可持续管理

松茸资源可持续管理离不开当地社区群众的参与,通过开展社区发展项目,让社区群众积极参与到松茸可持续管理之中,在各松茸资源产区成立松茸资源可持续管理小组,有效管理松茸资源利用情况,促使松茸资源可持续管理项目活动顺利实施。

5.2.2 制定各片区松茸资源可持续管理办法,科学管理,促进松茸资源的保护

通过社区群众参与保护区社区共管的管理模式,在保护区各片区由社区群众自己讨论出具体的管理办法,制定可行的松茸资源可持续管理办法。通过保护区管理部门统一协调,统一制定在整个保护区内可行的松茸资源可持续管理办法。具体的管理办法如下:松茸市场的监督与各社之间的协调由保护所、村委会共同负责处理,市场管理具体由社区群众执行,保护所、村委会协助。松茸的交易必须在固定市场内进行,否则予以没收或从重处罚。松茸交易时间为下午18:00时进行,违者罚款50.00元,对收购松茸的老板每天收取2.00~5.00元的市场管理费,拣采的松茸必须在4 cm以上,禁止童茸进入市场,违者每朵罚5.00元,这样减少了童茸的采集量,提高了松茸的产量。禁止用铁丝、铁钩,挖、扒等现象,违者罚100.00元,由各村民小组相互负责监督,这样有利的保护了松茸的生态环境,菌塘不受到破坏,杜绝了被扒光、挖光的现象,并且经村民商讨后,制定出了一项封山育茸制度,规定拣4 d,休息1 d,违者每人罚300.00元。这样社区居民们就可以在家好好干一天的农活,也给了松茸一个安全生长的时间。以村民小组为单位,禁止外来人员在本地采集松茸,违者每人每次罚金100.00元,这样以规章制度为准绳,在一定程度上有利的保护好了松茸资源。通过《松茸资源管理办法》规定了在采集松茸的采集地点、采集人员、采集方法、采集工具等条款,促进松茸质量、产量的提高和生长环境的保护。经过几年的实践,对松茸资源的保护是十分明显的,达到松茸资源可持续利用目的。

5.2.3 规范管理,建立固定的松茸交易市场,促进资源有效管理

销售交易渠道不稳定,缺乏市场信息,导致松茸价格混乱,社区群众收益减少。由于交通、通信落后,加之没有销售、交易的地点和网点,又缺乏市场信息,松茸由于诸多因素难以形成销售点,而且松茸又不宜久存,松茸产区社区群众只能听中间贩子的摆布而丧失了应得的效益。为了规范资源管理,保护区通过社区发展项目建立固定松茸交易的简易市场来管理松茸资源的合理利用。通过建立松茸交易市场,防止了中间贩子收购松茸使压价及违法交易童茸和过熟伞菌,做到公平收购。为了便于松茸资源可持续管理领导小组的监督、检查,规范资源管理,禁止在市场外进行交易;制定在固定市场交易的时间,防止收购松茸者的压价和非法交易,保护松茸资源有效利用,维护社区群众的经济利益和节省村民松茸交易时间,保证社区村民有充足的休息时间。

6 松茸可持续管理的成效与问题

通过几年松茸可持续管理的实践,保护区内的松茸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松茸的产量、质量一年比一年好,社区群众的经济收入也一年比一年多,同松茸可持续管理实施前相比较,每户村民的收入都不同程度的增加了1000~2000元。松茸可持续管理的实施,使保护区内的松茸仍然保持着产量、质量、价格好的势头,为当地政府解决松茸可持续管理提供了借鉴。

松茸可持续管理实施过程中,由于诸多因素,在松茸可持续管理中存在一定的问题。

(1)松茸的采摘、利用(出售)都以户为单位或个人单独活动,当地政府职能部门缺乏行之有效的、可持续的管理办法和规定,保护区周边社区群众采摘、利用(出售)的方式对保护区实施松茸可持续管理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保护区周边社区群众通常的采摘方式主要是放任自流,具体表现为:在山上谁见到谁采,是目前社区群众采用的捡菌方法,基本是一般见到就采,不管大小、好坏,统统采尽、挖光,前人采过后,后来者接着再挖,12 dm的童茸也不放过。这种采集方式就以破坏性、掠夺性、毁灭性利用,对松茸资源造成严重的损坏。给保护区内实施的松茸可持续管理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2)在保护区内实施松茸可持续管理过程中,由于20世纪70~80年代林业“三定”划分“两山”,造成保护区内社区之间松茸资源丰富程度不同,引发因松茸资源利用的冲突,造成产生冲突区域的松茸及非木材林产品的掠夺、毁灭性利用,对松茸可持续利用产生消极影响。

(3)松茸虽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但政府相关职能管理部门缺乏科普宣传资料,缺乏有效的管理措施、法规,在实际管理过程中缺乏依据,不能有效保护其资源。

7 松茸可持续利用的建议

(1)加强公众环境教育,积极推广成功经验。要长久持续利用松茸资源,必须宣传教育长抓不懈,在保护松茸资源的前提下实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广泛开展公众保护松茸资源的宣传教育活动,加强社区环境教育,推广有关可持续发展的传统文化和成功经验、模式,促进松茸资源可持续发展。

(2)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应加强和明确其职能作用,加强社区松茸经营管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协调社区间由于资源而发生的冲突,积极解决不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冲突(林权纠纷),并帮助相关利益社区制定出相关利益社区共同认可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办法,促进当地社区松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3)政府应积极制定相关松茸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法规,制定统一的采集松茸许可制度,应以行政村为单位统一管理,统一发放松茸采集许可证,统一采集,统一收购;加强松茸交易市场的管理,严格执法,严厉打击收购菌蕾(子弹头)的行为,严厉打击松茸黑市交易渠道;加强对松茸产业的宏观管理,开展松茸资源监测。

(4)加强科学研究,重视和发展松茸“人工促繁”,提高松茸产量,重视松茸“人工促繁”基地建设同“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相结合,加强松茸产区基层领导班子的建设,切实加大松茸产区保护资金投入,以保持松茸资源的有效保护,促进松茸资源可持续发展。

(5)加大松茸科研经费投入,开展松茸的深加工,提高松茸资源的利用率,提高松茸产品的附加值。

(6)探索松茸经营方式走企业化、规模化、集团化经营之路,实现松茸资源可持续利用。

8 结语

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经过多年的保护实践,逐步认识到自然资源要得到有效保护,必须走以社区为基础的自然资源保护道路。单一的管理模式忽视了社区为基础的自然保护,使社区群众参与自然资源保护的机会少,形成了保护区单一的强制保护方式。自然资源有效保护离不开保护区内社区群众的广泛参与,离不开社区为基础的自然资源保护。松茸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发展,首先应根据不同松茸产区的具体情况,积极探索研究和制定适合本地情况的科学合理的松茸资源管理模式。开展实施人工扩繁技术,保护和恢复松茸生长林生态环境。开展松茸的深加工,在满足国外市场需求的同时,积极开拓国内市场,提高松茸的附加值。改变目前松茸经营管理的体制,走企业化、规模化和集团化的发展路子。同时让社区群众有更多的机会组织参与,发挥其能动作用。走社区共管之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松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提 布,李新红.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叶日片区松茸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浅议[J].林业调查规划,2008(5),105~108.

[2]格玛江初.藏民族传统文化对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影响[J].林业调查规划,2004 (4):23~26.

[3]李宏伟,等.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