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基地让学校充满绿色生机

2016-05-14杨斌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课程基地环境建设课程开发

【摘 要】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的生物与环境课程基地坚持绿色学习理念,着力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平台建设和学生社团建设。基地环境建设助推了师生观念更新,课程开发点燃了学生学习热情,绿色学习促进了师生发展。

【关键词】课程基地;环境建设;课程开发;绿色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23-0071-02

【作者简介】杨斌,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江苏海安,226600)副校长,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我校“生物与环境课程基地”以绿色学习为理念,坚持“前瞻性规划,高标准定位,实用性设计,有序性推进”的建设原则,在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平台建设、学生社团建设等方面下功夫,优化课程设置,拓展教育空间,搭建展示平台,创新育人模式,着力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环境建设助推观念更新

课程基地创建的核心目标是“创新课程实施平台,改变课程实施方法,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基于此,我们着力基地环境建设,具有学科特点的环境建设助推了教师课程观念更新,转变了教和学的方法。

我校课程基地建在哪里?首先,课程基地建在校园。学校加大树木、花草的栽种,如今校园内的珍稀树木、名贵花草多达上百种,树木成林,名花聚园,群鸟和鸣,优美的生态环境使整个校园变成了露天的环境生物课堂,为学生学习和研究动植物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其次,课程基地建在课程基地大楼。学校将整栋“知行楼”改建成课程基地大楼,新建了生物数码实验室、生物技术实验室、环境科学实验室、环境地理探究室,建成了课程资源研发中心和学生实践活动中心,为基地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和充裕的物质保障。再次,课程基地建在校内外实践基地。基地与学校矿化水厂合建了分析化学实验室,供学生进行水质分析和水净化处理的学习研究。基地与江苏中洋集团养殖基地、海安县恒发污水处理厂合作,建成了学生校外实习基地,供学生定期参观实习。

基地环境建设、课程实施平台建设、课程核心内容的模型构建不仅丰富了课程内涵,更重要的是改变了我们的课堂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基地建设增强了课堂的开放性,使教学由课堂内单一模式向课堂外实践活动扩展。校园内建成的多个主题植物园,是生物教师课上常带学生去的地方;学校生态园划分成多个种植区,由各班级负责种植、培育和管理;与县气象局、环保局合建的校园气象站、环境监测站,适时向全校师生发布校园气象信息和环境监测数据;组织学生到校外基地参观实践,让学生直接感受和体验企业产、学、研的过程。基地建设增强了学习的研究性,让学习过程由单纯的知识接受变成科学研究过程。新建的课程基地实验室不仅满足学生必修和选修实验,而且学生还可以根据爱好和“研究性学习”选题做探究性实验。我们与多个高校共建实验室,为学生做课题提供了条件,使学生从中掌握课题研究的过程和方法。例如,我校同济大学“苗圃计划”创新课题组的学生确定了“废旧笔芯的回收利用”的课题,探究用废旧笔芯和木粉合成一种木塑材料(WPC),课题研究历时半年多,得到专家组较多的评价。基地加强数字化、信息化学习平台搭建,实现人机对话,增强了教学的互动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生物数码实验室拥有多种多功能数码显微镜,系统采用双通道显示功能进行广播教学,实现了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校建立了学生成长记录网络交互平台,学生可以将自己在基地的学习活动及体验、体会、疑难上传,实现了学校、学生、家长的多维度互动。

二、课程开发点燃学习热情

环境课程是集生物学、化学、物理、地理及人文学科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我校课程基地建设框架为“3+2+2”模式,即三大核心课程模块(基础课程、基地特色课程和学生活动课程),两大校外实践基地,两个活动中心。

我们着力于课程核心内容的模型建构,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体验和感悟,加深对重难点内容的理解;构建“问题—探究”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以体验类实验、验证类实验、模拟类实验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丰富而具有特色的课程资源,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基于兴趣和课程分类成立的学生社团精彩纷呈。“环境科学社”重点关注人类生存的环境,主要对大气、水和土壤进行质量检测,根据检测结果提出相应的建议,并以《生物与环境导报》的形式向教师和学生宣传。在研究过程中,学生学会实验方案设计,学会使用先进的实验仪器,学会预测实验结果,学会对实验现象、结果进行分析。“萌蘖社”的学生进行校内植物资源调查,形成了系统的校园内植物资料,在此基础上编写了《海中校园植物志》,对校园内一百多种植物从科别、别名、形态特征、生态习性、相关资料、校园分布等方面分类介绍,并对校园内各类花草树木进行了挂牌,激发了全校师生了解和学习植物的兴趣。“萌芽社”的学生根据年龄特点、季节特点,有计划有步骤地编辑《健康导报》,印发给全校师生。“萌动社”坚持“爱动物、爱自己、爱地球”的活动宗旨,通过观察身边的动物,关注生命和生态;开展动物保护宣传,提升全社会关爱动物的情怀;开展动物解剖和动物标本制作,探究动物世界的奥秘。“萌动社”参加“江苏蝴蝶监测项目”,学校获2014年度先进单位。“绿色明天环保社”结合多个环境节日,通过开展生活中相关环境问题的研究,提升自身环境素养;通过宣传普及环保知识与技能,促进全校师生以及社会养成绿色低碳的生活习惯。社团成员利用商品废弃包装制作容器进行花卉无土栽培,既废物利用,又美化了班级环境,起到良好的宣传效果;学生调查我校的废水资源现状后,提出将学校游泳馆、校矿化水厂的废水用来浇灌花草、冲洗厕所等的设想,学校通过可行性论证,制定了“中水利用工程”方案,并于2013年秋实施,仅此一项,学校每年节水2万吨。

三、绿色学习促进师生发展

创建课程基地,我们的理想是让整个学校充满绿色,让师生共处于绿色生活中,在享受绿色学习的快乐中共同成长。课程基地物化环境的建设,课程资源的开发,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课程的实施。我们坚持绿色学习理念,使得基地建设的内涵不断丰富和深化。

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追求学习的效率。我们给学生“三个”课堂:一是情感的课堂,激发学生的“激情”,使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二是交流的课堂,学生不只是倾听者,教师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地交流自己的观点;三是开放的课堂,打破学科教学的固定状态,把学生置于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在“做中学、学中做”,让他们获得体验和感悟。

应用数字化、信息化技术创设学习新环境,丰富学习资源,使学习趋向人性化、个性化、自主化、团队化、智能化、生活化。课程基地现代科学仪器的使用,网络化、数字化等新媒体技术的运用,给学生提供了更多地获取知识的方式与渠道,使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生活化学习发展起来,教师的作用也随之发生着变化,逐步成为学生的导师,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更加充分地生长、展示出来,各显所能、各展所长,为未来人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课程基地为教师提供了学习和研究的最佳平台,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养,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课程资源的开发,助推了教师专业水平提升,教师间交流碰撞,迸发出教学改革的火花,在课程资源开发和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一大批中青年教师得到了快速成长。

课程基地建设使我校热爱环境、珍爱生命、科学探究的氛围更加浓厚,学校特色进一步凸显。

【参考文献】

[1]桑新民,谢阳斌.21世纪:学习向何处去——绿色学习研究论纲[J].开放教育研究,2011(02).

注:本文系江苏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中生物与环境课程基地开发建设及实施的研究”(批准号D/2013/02/688)阶段性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课程基地环境建设课程开发
基于生活需要的新农村环境建设思考
基于生活需要的新农村环境建设思考
基于生活需要的新农村环境建设思考
《电子商务网站实务》精品课程建设探讨
基于专业核心能力的机械类课程开发
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工学结合课程开发
立足课程基地 推进教学改革
构建活动化校本课程,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推进人文校园建设,促进学生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