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更应用好语言艺术
2016-05-14董兰彩
新课改以来,呼吁教学中渗透有效的教学理念,这就需要教师具有专业性。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的专业性表现之一就是语言艺术的有效应用,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语言,发挥语言艺术实现有效教学。语言艺术具有审美性、教育性、启发性、体验性等特性,需要教师结合实际教学,全面了解语文教材和学生情况,把握课堂时机,创设语言环境,增强语文课堂趣味性,吸引学生注意力,增强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笔者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效应用语言艺术,奏响语文课堂旋律,为学生创设畅游知识海洋的环境,实现语文有效教学。
一、巧妙运用导入语
好的开端是做事成功的关键之一,因此课堂导入也是一节课教学成效的直接影响因素。新课导入语是新课教学的开场白,是学生状态从非学习转向学习的转型准备期,利于引导学生新课学习,激励学生完成学习,启发学生掌握知识,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巧妙运用导入语,组织好新课开端,控制好课堂导入阶段,为学生创设导入悬念,让学生以高昂的情绪进入新课,为新课教学奠定良好基础。
如,在《雨中登泰山》一课导入中,我给学生说到:我国地大物博,孕育名山大川,有着古老文明,比如气势雄伟、千姿百态的三山五岳,一湾千里、奔腾咆哮的长江黄河,每每想到这些,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这节课我们要讲的泰山,有擎天捧月之姿、拔地通天之势,历代文人都以诗词形式赞美泰山,如杜甫《望岳》中的“一览众山小”,给我们以神往的境界,我们只有攀登泰山绝顶,才可以领略山岳风光。这么美的风景,就让我们开始《雨中登泰山》的学习吧,以文章为向导,我们一览泰山。
二、精心设计提问语
教学实践证明,课堂有效提问是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在传统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遵循“作者介绍-速读课文-齐读课文-字词解释-教师分析-作业布置”的教学步骤,演绎一场语文课堂独角戏,学生们普遍反映课堂沉闷无趣,学生语文思维很难有效调动。可以说,这样的语文教学是失败的,究其原因在于课堂教学中缺少提问。笔者认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效提问,利于培养学生语文思维,激活学生语文学习热情,增强语文教学效果。
如,我在《愚公移山》一课中,给学生解释词语“孀妻、遗男”时,我问学生:“为什么只有小孩子帮助愚公移山呢?孩子的爸爸会让他去帮忙吗?”我向学生提问,学生们纷纷思考答案,大大调动学生思考积极性,激活学生语文思维,使语文教学出现小高潮。
三、仔细推敲讲授语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知识讲授作为教学主干,需要系统性的讲授才能实现。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效的讲授语利于激活学生语文学习能动性,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否则,无趣的讲授难以吸引学生注意,学生会觉得讲授是多余的,甚至对语文讲授产生抵触心理。笔者认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应用语言艺术,增强课堂讲授的实效性,切实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如,我在《故乡》一课讲授中,当我讲完一半课文的时候,我问学生:大家有什么问题要问吗?然后,有个学生举手问:老师,为什么杨二嫂叫豆腐西施啊?我并没有及时回答学生,因为课文还有一半没讲,然后我反问学生:大家想一想,为什么呢?学生回答到:因为杨二嫂漂亮吧。我反问:大家怎么知道杨二嫂漂亮呢?学生开始找出课文中的语句。然后我问,课文中素描式的语言,写出杨二嫂栩栩如生的形象。但是漂亮的有很多,为什么叫杨二嫂是豆腐西施呢?然后又用“圆规”这样的词语借代杨二嫂呢?后面的课文中,又写杨二嫂为“嘴尖舌稠,尖酸刻薄”、“自私自利,爱占小便宜,甚至小偷小摸。”从不同的课文描写看出,杨二嫂的灵魂已经变形、扭曲,是不幸的。从课文中,豆腐西施到圆规对比描写中,又道出了我国衰败的农村经济,写出了劳动人民身心遭受毒害。通过课文中杨二嫂前后形象对比分析,表达了作者对旧社会愤慨之情。从这节课的讲授看,我以学生反馈的问题为基点,结合课文讲授将学生问题进行引导、延伸,从一个问题引出课文的写作理性高度,更好地服务于语文课堂教学。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发挥语言艺术,从导入语的巧妙运用到提问语的精心设计,再到讲授语的仔细推敲,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做出服务,实现语文课堂有效教学。这就需要每一位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语言艺术魅力,激活学生语文思维,打造富有趣味性和感染力的语文课堂,为语文教学起到保驾护航作用。
董兰彩,教师,现居山东寿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