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字应用》模块教学的实践研究
2016-05-14韩秀清
语言文字的教学,是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学非常重要的任务。“语言文字应用”与“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文化论著研读”几个模块一起构成了高中语文选修完整的世界。
但是,在课程的实施中,“语言文字应用”的境遇是选修遇“冷”,实施策略有“偏”。
从学生的选择意向来看,语言的一花一草远不及文学的百花园让人流连忘返,小说戏剧很好看,诗歌散文有意味,新闻传记很有趣,文化论著有挑战。语言文字呢?有点琐碎,有点枯燥……所以,选者寥寥。
从老师的选择角度来看,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备受青睐,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高考考古诗、考文言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备受欢迎,是因为有趣且有用。《语言文字应用》不能说无用,也不能说无趣。高考考语言文字表达,却并不一定要通过《语言文字应用》的学习来实现,做题或许来得更有效。有意思的语言现象比比皆是,但鲜有人有耐心一点点去研究。因此,老师们更愿意投入大量的精力去训练语言文字题,却不愿花时间让学生去体验、去整理、去探究。从高一到高三,很多学校一直在练习字音、字形、成语、改病句、修辞、连贯、得体等高考考点,却鲜有系统鲜活的真正语言活动体验课。
在这样的背景下,“语言文字应用与探究”的选修的“选”便显得有些尴尬。既缺乏足够的语言积累的土壤,也缺乏相应研究的热情。在几个模块中,语言文字应用的选择自然就显得“门前冷落鞍马稀”了。
语言文字应用模块的选择如此,其实施又如何呢?
相对于必修教学的研究而言,选修教学的研究本来就少,而语言文字应用模块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因此,在“语言文字应用”模块的教学上,还充斥着大量的原始的不加选择的“讲”。老师的一讲到底,看似有“语言”,看似也有“文字”,却少了最核心的“应用”。“应用”是“语言文字应用”模块教学的灵魂,没有了“应用”,“语言文字应用”模块便形同虚设,其教学便偏离了选修设置的初衷。
那么,语言文字应用模块,应当如何实施呢?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言文字应用模块)应注重在生活和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学习语文,使学生在实践中经受锻炼,拓展视野和应用范围,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实际运用中进一步了解自己的语文学习状况。要引导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学会从大量的信息中筛选和整合,逐步提高提取信息的速度。在跨领域学习中,要关注语言文字方面的目标。”“重视调查、分析、探究的过程。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学习和生活中的语言文字现象,有计划地收集材料,展开专题研究。”“引导学生从日常的语言现象和所阅读的各种文章中认识思维规律,并在自己的语言实践中自觉地运用规律。注重在思维活动中发展思维品质,提高思维能力。注意用语文课程中生动的实例展开教学,力求科学性与趣味性相结合。”
简而言之,语言文字应用与探究学习的目标是研究语言现象、发现语言规律、学会具体运用。
语言文字应用模块没有完整的“篇”,也没有独立的“意”。如果说“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像一部完整的电影,“语言文字应用与探究”则像一串不连贯的镜头;如果说“新闻与传记”“文化论著选读与专题研讨”像一片连绵的山谷,“语言文字应用与探究”更像河床上的石与沙。
因此,这个“应用”有别于其他选修教材的教学。
在“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文化论著选读与专题研究”中,我们更注重词语们串联起来的完整的“意”的表达,更看重词语们堆积起来的“山”的连绵壮观。而在“语言文字应用与探究”中,我们更看重的是作为个体的“字”“词”的光芒,可以看它的出生、它的家族,可以看它的成长,可以看它怎样工作、可以研究在什么情况下它会出现问题。可以独立去把玩,也可以把它放到词语的丛林中。可以看它生存的土壤,也可以看它怎样千变万化。
语言文字应用课的实施,也不同于必修中梳理探究课的活动。
在高中语文必修的“梳理探究”和选修的“语言文字应用”中,我们可以找到很多大致相似的章节。
如:必修的梳理探究中有“优美的汉字”,选修的《语言文字应用》(人教版)中有“神奇的汉字”;必修中有“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选修中有“词语万花筒(每年一部新词典)”;必修中有“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选修中有“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必修中有“修辞无处不在”,选修中有“语言的十八班武艺”……
但通过对教材编排的比较我们就会发现,两者虽然相似,但绝不雷同,它体现了对语言认识的深入。必修中汉字的“优美”体现的是“是什么”的直观呈现,选修中汉字的“神奇”则要体现为“为什么”的深度追问。必修中“新词新语和流行文化”是让我们对今天的新词新语做一番检视与探究,选修中“每年一部新词典”则是从历史的角度看新词新语的产生。新词新语是相对的,不仅探其根源,还要探究其产生方式。同时,对新词新语不仅有感知,还要有理性的认识。
借用《语言文字应用》编者的话来说:“(语言文字应用)课程的内容并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充分注意与初中和高中语文课程中相关知识链接,这是这门课的切入点,也不是炒冷饭,特别注意进一步提高中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这是这门课的落脚点。”
因此,处在高中学段的“语言文字”的学习需要的是对既有语言经验的梳理,以及对于经验的总结。相似的内容,必修中的梳理探究是以语言文字的梳理探究为主的,选修中的语言文字应用则应当定位在“应用”上。
要“应用”,就需要有活动。
教材中的每一个章节就是一个研究的中心。围绕这一中心可以有多种多样的活动。这种活动可以是对教材中语言现象的总结,也可以是对生活中种种语言现象的发现;可以是在课本剧的编写中感受语言的特点,也可以围绕一种语言现象展开辩论,在辩论中具体感知语言;可以是语言知识大赛。
以《美丽而奇妙的语言——认识汉语》为例,这一节的核心知识是汉语的特点,这几个特点非常简单的,无非是“每个音节都有声调”“音节构造简单而有规律”“双音节词的数量占优势”“词的构造形式多种多样”“有独特的量词和语气词”等。但要学生形成深刻的认识却并没有那么简单。于是,我和学生一起设计了“皮特在中国”课本剧系列,通过一个外国人的视角来看汉语。学生先收集外国人学汉语的小故事,然后将故事以课本剧的形式表演出来。又如《耳听为虚——同音字和同音词》,学生以同音字、同音词产生的笑话编写而成的课本剧让学生不仅对同音字同音词有直观的感知,更去深层思考“为什么”和“怎么用”的问题。学生课本剧的呈现就是对汉语特点的理解和诠释。
又如,《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语言表达的十八般武艺》《浓妆谈抹总相宜》这几个章节,可以植根于教材中熟悉的优秀作品。重视对语言的锤炼是优秀作家的共同点,对语言的揣摩也一直是阅读教学的重点。在这几节的教学中,我们让学生将高中教材中的经典语言范例做了一次复习和整理,从而实现了对语言的审视和重温。
语言课,就意味着学生的表达。表达既是一种认识,也是一种实践。在《四方异声——普通话和方言》的学习中,我们进行了《方言,还是普通话》的辩论;在《每年一部新词典——新词语》的学习中,我们进行了“新词,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辩论;在《走进汉语的世界》一课结束时,学生进行了“汉语还是英语更方便”的辩论。这些辩论,既是语言的实践,也是对语言的思考。
对于知识性比较强的章节,可以采用知识竞赛的方式。在比赛中激发学生关注语言现象、开阔视野。如汉字听写大赛、成语英雄、熟语达人、文言博士等活动,都激发了学生学语言、用语言的热情。
学《四方异声——普通话和方言》,可以针对城市区学生方言市场狭窄的情况,让学生听方言、学方言,用不同方言讲述大家熟悉的故事。学习《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可以进行古诗吟诵等活动。
语言的世界是美丽而神奇的,单一的“讲授”隔离了学生和语言文字的亲密接触。唯有“应用”,才能带领我们走到语言的芳草地,真正感受语言世界花草的芬芳。
参考文献:
[1]庄文中.中小学语言教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12.
[2]李镗.《人教版高中语言文字应用课本的解读和使用》,《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12月.
[3]王准.《高中选修课语言文字应用的教学尝试》.《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
[4]舒小燕.人教版《语言文字应用》对培养探究式学习方法的作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4).
韩秀清,河南科技大学附属高级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