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朗读成为语文课堂的主环节
2016-05-14闫玉书
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而学生朗读能力高低与否,直接影响到语文教学的整体效果。初中语文学习,朗读理应成为语文课堂上悦耳动听、美妙迷人的乐章,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着用多种形式,有效切实地进行朗读指导,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学生的朗读兴趣、朗读能力也需要循序渐进地培养。让学生明白,朗读有助于同学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而激起学生的朗读兴趣。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朗读训练有许多好处:
一、朗读能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每篇课文开始,我都声情并茂地示范朗读,或者用MP3播放课文朗读,创设一个课文情境。这样,就很快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进入课文之中,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朗读有利于深入体会课文的内容和思想感情。古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反复朗读的重要性。我在教学语文版七年级下现代诗歌时,先让学生听MP3朗读后,由同学们模仿着朗读,分组听读。反复朗读之后多数同学就基本能理解诗歌内容及诗人要表达的情感。
三、朗读有利于从读到写,从口头语言到书面语言的联系,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学生对语音的感受能力明显增强,普通话也越说越流利了,作文水平也取得很大的进步。
如何更加有效地指导好学生朗读,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我们要让学生想去朗读。
只有认真的想去做一件事情,才能把事情做好,才能做出成效,学生的朗读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的学生为什么朗读水平未能得到有效地提高?归根结底是学生不愿意去读,不想去读。学生不想读,连嘴都不愿意张开,你想他的朗读水平能够提高吗?学生为什么不愿意去读?深思下去,我想关键的原因恐怕还在我们语文教师身上。我们的语文教学越来越功利性了,总认为书面考试只是动笔不动口,所以课堂上我们很多老师越来越忽视了读的重要性,老师如此学生亦然,朗读重要性的缺失让学生根本不想去朗读课文。所以,我们语文教师自己首先要重视朗读,身体力行,让学生明白朗读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多读,让学生想去朗读。
其次,我们要让学生敢去朗读。
朗读,顾名思义就是大声的读,放开喉咙读,学生不敢朗读,很大程度上是怕朗读不好,怕朗读出错出丑。低年级的学生喜欢朗读,经常在课堂上抢着、争着,小手如林地要求展现自己,这恐怕其中就有“无知无畏”的成分在内。我们的鼓励太少了,我们对学生的要求太高了,我们总沉浸在自己预设的水平上,总认为高年级学生朗读水平应该很好,殊不知学生们的水平有限,老师的几次呵斥和挂在脸上的不满意学生们看在眼里更是记在心里,久而久之就出现了“一鸟入林百鸟压音”的局面,并且极易形成恶性循环。要克服这种不好的局面,我们自己首先要多范读,给学生做好榜样;允许学生出错,多鼓励少批评等等,让学生对朗读有信心,敢去朗读。
再次,我们要教给学生一些朗读的方法和技巧。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每天不厌其烦地说教或者鼓励动员学生朗读,不如教给学生一些朗读的方法,只有方法正确了才能事半功倍。预习时朗读要慢,要看准确了再读,一定要克服生字这个“拦路虎”,第一次读的印象正确与否非常重要;要多向同桌、多在小组内朗读给同学们听,有监督、有比较才有提高,才能提高得更快;课堂上要多展示自己,增强自己的自信心;注意前后鼻音、边音、儿化音等等朗读的方法与技巧。
最后,让朗读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一种习惯。
我们的指导,我们的引领只是暂时的,只有让学生把朗读作为一种语文学习的习惯,学生才能自觉地,无意识地进行朗读,随时随地,不论是课文、古诗、诗歌等等,遇到不同类型的文章都愿意拿过来大声地朗读一番。把我们强制的、期望的一种指导变成学生自由自觉的行为,这种用朗读去促进语文学习的习惯养成才是最重要的。
朗读练习的次数多了,学生尝到朗读的甜头了,自然而然就爱上朗读了,他们的朗读水平也就提升了。语文学习和朗读是共生的,我们的课堂需要朗读,我们的课堂只有充满了朗朗的读书声才是真真正正的语文课堂,愿我们的语文课堂能够传出朗朗的读书声,让我们带领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语文学习的快乐,在朗读中提升语文素养。当我们徜徉在学生朗朗的读书声中时,一定是一件美妙的事。
闫玉书,教师,现居河北内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