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
2016-05-14高洋
高洋
摘 要:大学生就业是一个社会热点问题,高校的就业指导是帮助学生就业的有效方法。近年来大学毕业生找工作越来越难,而当前高校就业指导以讲授就业相关理论知识为主却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没能在就业难的背景下适时调整学生心态。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构建合理的、专业的、细致的并且能促进学生互帮互助的就业指导体系,这对大学生就业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5-0211-02
從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的意义出发,在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问题后提出相应的对策。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以大学生就业指导为载体,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灵魂,形成科学就业指导体系,针对学生的思想问题加强引导,使就业指导更有“人情味”。这不仅能帮助学生更新观念、缓解就业压力,也对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的意义
(一)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观念
当前高校的就业指导主要从学生的专业和兴趣出发帮助学生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工作机会,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民和社会的需求。受社会大环境影响,大学生的思想状况较为复杂,就业观念有多元化趋势。大学生受到传统“学而优则仕”和“官本位”观念的影响,倾向于公务员、事业单位、银行职员等体面稳定的工作,只考虑个人的舒适安逸,不能从社会发展需求出发考虑就业方向。部分大学生只愿意到大城市工作,忽视了广阔西部、内陆地区、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发展潜力,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但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高校健全的领导体制是其制度保障,各级领导应重视提升学生的就业观念,把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崇高的职业理想放在首位。职业理想和职业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人具有社会性,个人的职业理想只有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才能实现。应引导学生逐步提升自己的就业观念,将个人的职业理想与社会的共同理想相结合。
(二)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认识水平
目前,高校缺乏对学生的自我认识教育,导致部分学生在就业时盲目跟风,就业目标缺乏现实性。大学生对自己的认识水平不高,不能准确全面地分析自己、结合自我能力和社会需求寻找工作机会。古希腊德尔斐神庙的铭文为“认识你自己”,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来看,正确的定位是实现个人价值的必要条件。首先,正确认识自己,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全面分析、评价自己的基础上找准定位,避免从众心理。其次,正确认识社会,使自己的思想观念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学校应提供测试软件帮助大学生认识自我,恰当选择职业路径。认识是实践的前提,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利用暑假和寒假寻找与求职方向相关的工作或者努力成为有关单位的实习生,增加自己的社会经验。引导学生关注企业、事业单位的发展空间和潜力,结合企业实际情况综合考虑自身的成长与发展。
(三)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对我国经济产生了一定影响,而大学毕业生人数也在不断增长,全国企业招工需求减少,部分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遇到挫折,在毕业时期心态焦急、浮躁。在社会转型时期,一些社会舆论的错误导向加之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消极、腐败现象,对大学生的就业心态有消极的影响。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来看,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大学生就业起促进和保障作用,心理素质是指个体在心理过程、个性心理等方面所具有的基本品质和特征。大学毕业生即将走向社会,角色、环境和人际关系的变化需要学生保持平稳的心态,逐步解决问题、适应变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帮助学生以平稳的心态面对就业压力,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思想保障。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存在的问题
(一)就业指导课程安排不合理
20世纪90年代初期,部分高校开始出现就业指导,但是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普遍不能安排在大学四年的每个学期,课程数量太少而且不连贯,就业指导对学生起不到长期效果。从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来看,全国或者一个省都没有统一的教材,课程安排也不够合理。早在2003年教育部就把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入了就业指导的内容,并把就业指导贯穿高校教育作为日常教学的必要内容。然而,实际情况是许多高校受到师资力量、财务情况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只有部分重点大学利用自身综合优势能较好地安排就业指导课程,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往往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二)就业指导内容不够细致
由于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课时有限,教师往往压缩教学内容使得教学内容不够完整。由于我国没有统一的就业指导教材,任课教师一般自己从各种渠道搜集相关文章、书籍来讲课,导致就业指导课程内容不够规范,指导效果没有保证。此外,我国高校讲授就业指导课的教师往往是按照自己讲专业课的方式讲课,讲课内容主要是宣传当前的就业政策和相关招聘信息并且侧重于讲面试服装和简历制作等内容。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日常从事的工作主要是编写和发放就业协议书、传递毕业生档案、进行就业数据统计、公布招聘信息等。这些工作没有针对学生需求,没能了解学生具体情况,不能满足学生需要,就业指导内容不够细致。
(三)就业指导人员不够专业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飞速发展和职业分工的细化成为就业指导产生的重要条件,但是就业指导起步晚,缺少专业的就业指导人员。当前,高校讲就业指导课的教师大多为兼职教师,他们用一部分时间准备就业指导课,但大部分时间用来准备本专业课程。部分就业指导教师没有足够的教学经验,不能很好地把就业指导知识与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融合起来,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不够了解,对就业信息把握不够及时准确,人员素质不高。此外,专业课教师忽视了对本专业学生的就业指导,不能把专业知识与专业发展紧密结合,致使二者脱节。
(四)就业指导体系不够完善
当前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和多种促进学生就业的方式或是由教师向学生讲授或是公开招工信息,这些做法没有激发学生参与就业指导的热情,学生之间缺乏交流与互动,就业指导体系不够完善。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体制改革的进行,这种传统的就业指导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教师向学生讲解的多为空洞的理论知识和就业政策,学生对这些内容兴趣不高,学习这样的知识对大学生就业来说几乎起不到帮助作用。另外,学生个体只能接触到较为少量的信息,由于不能及时总结各种信息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致使学生的就业渠道受到一定限制。
三、构建合理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
(一)合理的就业指导课程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中规定高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就业指导课程,建议就业指导课程的学时不少于38学时。在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从新生入学至毕业,每学期都有一定的就业指导课程并且各学期的课程内容相互连贯衔接,这样的课程安排结合各年级学生的学习内容又遵循了教育规律,重视学生的系统、长远发展。在四年连贯的就业指导课程中恰当安排课程内容可以让学生在每个学期都能接触就业指导的内容,利于学生为就业积累知识、提高能力。
通过系统的就业指导课程,大一年级的学生增强了规划学习和职业的意识,大二、大三年级的学生积累了社会经验,大四年级学生顺利走向社会。每个阶段都有具体的学习和实践计划,把思想道德素养的提升与工作能力的提高相结合,把社会经验的积累和专业知识的学习相结合。这对于解决当前大学生专业知识不扎实、对自己认识不全面、社会经验不足的问题有深远意义。
(二)细化的就业指导内容
由于就业指导课程的课时有限,学生的课余时间无法有效利用起来,课堂上无法为每个学生的就业做出指导,学生的意见和想法不能与教师交流。日常时间以一对一咨询的方式进行就业指导可以较好地弥补就业指导课程的不足,咨询人员即思政辅导员在了解学生基本情况、倾听学生提出的问题后,给予学生适当的建议。此外,各高校应根据本校情况编写就业指导课本,使就业指导的内容个性化。
(三)专业的就业指导人员
当前,我国高校普遍设有就业指导部门,但在人员配置方面缺少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师,多数就业指导教师没有经过系统培训,不能对学生进行专业辅导。针对以上问题,解决措施如下:首先,加大对思政辅导员参加就业指导工作的相关培训力度,建立全方位的培训体系,促进思政辅导员不断提升理论素养和实践工作能力。其次,专业课教师在课堂上应适当讲授本专业学生的求职方法、工作待遇和行业的发展潜力等相关的内容,邀请往届已经工作的学生重返课堂,讲述自己求职和工作的亲身经历,重点介绍该专业的就业形势和发展前景。
通过多方面的就业指导,学生在校园可以最大限度地接触就业指导内容。在相关课程和活动中,学生多方位地学习知识,锻炼实践能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学校应完善用人机制和相应的评价体制,在工资待遇方面就业指导教师与其他专业课教师一视同仁,在评职称方面优先考虑,这样利于保障就业指导人员队伍相对稳定。
(四)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
上述就业指导的课程、内容和人员这三点侧重于从教师角度阐述就业指导体系。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处于大学阶段的学生受同龄人影响较大,如果能调动学生互助就业的積极性,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信息和想法,相互鼓励和相互帮助,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就业的热情,也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人际交流,扩宽学生的眼界,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光和热,这样,就业指导体系也更加完善。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由四个部分组成,首先有就业指导课程,其次是课程的细化延伸,再次是就业指导人员的相互合作,最终有学生互助就业体系提供坚实保障,教师可以安心工作,学生可以按照合理的计划循序渐进地走向职场。
参考文献:
[1]蔡笑岳.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李春秋.新编伦理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高宝金.交往视角下的大学生互助就业行为探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2):21-27.
[4]李丽.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体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4):30-40.
[5]徐东吴.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经济师,2012(1):3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