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及启示
2016-05-14魏斌
魏斌
摘 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是把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定位于中国的基本国情,结合中国的传统文化,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从而使马克思主义诞生新的内涵,使其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中国共产党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阐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两次飞跃,并总结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问题导向意识。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历程;中国共产党;问题导向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5-0031-02
九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也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在这个历史进程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以邓小平理论为基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可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各阶段基本国情的实际、特征相结合,不断解决中国革命、改革和建设的实际问题,不断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继续向前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
(一)1949年之前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
首先要说明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马克思主义是怎样传入中国的?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许多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了解、接受及学习西方思想,在这其中马克思主义以其科学性、革命性和实践性被一些中国的知识分子所接受和信仰。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被广泛传播,一些知识分子开始将马克思主义运用于解决中国的问题,特别是共产党早期创建者李大钊在反驳胡适所提出的“问题和主义之争”时就指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是能够和实际结合起来解决中国问题的,一个社会主义者必须研究怎么样把他的理想应用于所处的实际环境。
但是,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极其艰难的过程。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人并没有弄清楚当时中国的具体国情、革命对象、革命道路等诸多的问题。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逐渐认识到必须科学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来分析中国社会。例如毛泽东在1926年和1927年写出了《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两篇文章,文章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方法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构成状况和特征,这些可以说是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初步成果。但是,当时的党内盛行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苏联的经验神圣化,完全听从共产国际的指示而没有自主意识的严重错误。毛泽东意识到了教条主义的危害性,遵义会议后,毛泽东通过调查研究,联系中国的实际,在《实践论》和《矛盾论》两部著作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批判了党内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错误认识,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础。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上所做的《论新阶段》的报告对本本主义做了系统的阐述,并在全会中首次正式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科学命题。1942年延安整风期间,在全党内展开了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活动,毛泽东明确提出了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反对党八股等思想,回答和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问题。延安整风运动肃清了党内长期存在的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树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成为全党共识。
(二)1949年之后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
1949年之后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主要以改革开放为界分为两个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之初,虽然经济文化比较落后,但在正确的政策指导下用了短短几年的时间完成了三大改造,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1956年之后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在经历了盲目学习苏联建设模式的错误之后,中国开始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其标志就是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文章提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要根据自己国情,走自己发展道路的基本思想。
改革开放之后,关于真理问题的讨论,使全党对指导思想和重大是非问题上进行拨乱反正,同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建设迅速地开展起来。在邓小平之后,江泽民、胡锦涛和习近平等共产党人的领导下,中国共产党一方面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一方面在全面改革开放的条件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方向、新规律、新举措。但由于一些原因,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经历了许多挫折和磨难,我们国家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出现过和存在着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但中国现在仍然焕发生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证明了我们所经历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是有意义的,前途是光明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所形成的理论品质,精神作风,都将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伟大中国梦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飞跃
自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传入中国以来至今,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运用到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当中,使中国发生了两次历史性的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伟大创举。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实现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解放和民族独立,这一阶段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对于近代中国的国情有着非常深刻地分析,他十分注重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从国情出发来指导党的工作。毛泽东提出,不能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要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就必须充分认识中国社会的特点,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准确地把握基本国情。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善于通过调查研究来分析中国的国情,总结和概括出许多关于中国革命的新的重要理论,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形式,最终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同样十分注重国情的分析,采取了一系列政策。例如和平赎买政策,这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例证,再比如毛泽东发表的《论十大关系》对现在的经济建设仍有着重要意义。但是,在毛泽东晚年时期党的决策犯有重大的错误,“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及十年的“文化大革命”都是脱离了中国国情的错误决策,对党和国家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这也体现了把握中国的国情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前提。
第二,第二次飞跃是解决了像中国这样落后的国家应该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如何坚持和巩固党的执政能力的问题,这一阶段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与创新。
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中国共产党人对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不足,所以把当时苏联的发展模式拿来效仿,甚至当时认为苏联就是中国发展的追赶目标。但之后,由于在建设中出现了种种问题,引起了中国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思考。邓小平提出对照搬外国的问题“我们很早就发现了”,然而,发现了问题却“没有解决好”。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反复强调,要在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导下,认清中国现阶段的国情。邓小平科学地分析了中国社会主义正处于一个什么阶段,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党的基本路线。在邓小平之后的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分别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不断丰富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性。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历程研究启示
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最重要的是要立足于中国的国情,要勇于不断地创新,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当代的基层社会问题相结合,贯彻群众路线。
首先要掌握乃至熟悉中国自身的状况和历史,中国自身的状况包括中国社会发展现阶段的实际国情,要深入到基层当中,坚持以人为本,深入贯彻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中国共产党人要做到体会民情,体验民情,体察民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去分析当代中国的国情,尽可能多地掌握第一手资料,只有切身体会,才能在工作中流露出在真实地感情,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才能切实做到为人民服务,这些不是党员领导干部听听报告、看看资料、喊喊口号就能做到的;再者,要了解历史,以史为鉴才能不会重蹈覆辙,这个历史笔者认为有两层含义,一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要学习中国的历史也要学习世界的历史,要以科学态度看待中国与世界的文化,要对中国本土的文化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学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笔者认为要将马克思主义更好地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体现民族性和本土特征,其中之一的前提是要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这一过程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正反两方面都要了解,这样才能全面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当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才能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要体现中国的民族特色;同时也要加强国际交流,特别是加强南南合作,南北交流,中国的发展要不断适应世界的历史发展潮流,同时要有自己的立场,要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另一层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要学习中国共产党人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不断学习历史,反思历史。世上没有所谓的“空中花园”,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要学习经验,这里既包括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也包括曾经的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和教训,通过反省自身,找到自身的缺点不断完善自己的理论和实践。历史证明错误谁都会犯,但不能容忍反复犯同样的错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伟大的历史进程,但马克思主义毕竟是舶来品,是外来的思想,即使它是普遍的真理,但还是不能被拿来照搬照抄,真理在于他的科学性,即必须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中国具有自己传统的思维模式,必须承认我们与西方的思维模式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也会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研究当中。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要构建自己的话语体系,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精神的综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话语体系;一边要凸显社会问题的导向作用,只有在社会问题的发现和解决中才能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当中,才能有从下而上的理论创新,才能有源源不断创新活力。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赵麟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解读[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
[7]尹汉.问题导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动力[J].哲学研究,2012(10):3-10.
[8]徐光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谈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J].求是,20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