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危险品航空运输旅客公众意识认知影响因素分析

2016-05-14丁韵罗润三

进出口经理人 2016年5期
关键词:认知

丁韵 罗润三

摘 要:针对航空客运旅客危险品携带的公众意识认知情况进行了研究,通过危险品航空运输旅客公众意识问卷调查取得了相关数据并利用统计方法进行相关性分析获得了影响旅客公众意识认知的因素,包括旅客年龄、学历、出行频率及渠道、到港登机时间、危险品携带宣传方式等。依据分析结果,针对性提出了提高危险品航空运输旅客公众意识认知的建议,以期为危险品航空旅客运输安全质量保证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危险品航空运输;旅客公众意识;认知

随着中国民航运输事业的快速发展,整个民航产业体系的规模也在逐渐扩大,结构变得日益复杂。2016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国民航产业安全水平,监管能力,综合保障能力也需得 到进一步的提高,机遇和挑战并存。随着我国对危险品航空运输的日益重视,民航局及相关行业主体包括中航协、航空公司、客货运代理、机场及相关高校科研机构等都在积极参与到危险品航空运输体系建设,包括运营标准制度、监管评价机制、行业安全教育等一系列研究。危险品航空运输体系包括危险品航空货物运输及危险品航空旅客运输两条航空物流链条,二者构成了危险品航空运输安全的两翼。

目前危险品航空货物运输各方面研究比较完善,包括以中国航协主导的危险品航空运输系列研讨会及对危险品航空运输销售代理资质认可规定,相关危险品航空运输安全体系建设、监管评估机制、危险品货代企业运营以及危险品运输安全教育等研究课题开展并获得显著成果。这对于危险品航空货物运输标准完善,行业主体发展起到了引导性作用,增强了行业主体规范运营的信心。

危险品航空运输安全是航空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发展快、链条长、主体多、威胁大、问题频发等特点[1]。对于危险品航空旅客运输,其安全问题自初始以来就获得了相当的重视。危险品航空旅客运输相对于货物运输,其庞大且高流动性旅客群体所带来的高强度、难度的监管工作,通常包括数量巨大、品种繁杂的随身物品以及人体、衣物的检查。这对于监管方主要利用机场航站楼进港安检,程序复杂费时,同时还需要应对旅客有意或者无意携带或者夹带违禁物品所带来的双方争端,于旅客自身便利出行及监管方严格履行安全监管职责都不利。目前随着旅客运输量的显著增加,由旅客危险品运输所引发的不安全事件也呈上升趋势。据统计,近五年我国民航客运运输量由2011年的2.93亿人次到2015年的4.36亿人次,而因旅客危险品运输所引起的事故也由2件上升到10件。大部分是由于旅客随身携带或夹带的各类不合规锂电池、充电宝、打火机以及来自托运行李带来的安全风险,这对于我国民航安全来说是一个重大的威胁。旅客作为民航运输服务的对象,民航安全需要双方共同来保障。因此,了解旅客在危险品方面的认知情况并以此来寻找更加有效的途径增强旅客在危险品运输方面的意识并以此促进危险品航空运输安全变得尤为必要。

一、危险品航空运输旅客公众意识认知影响因素

(一)危险品航空运输旅客公众意识认知信息圈

危险品公众意识认知的基础逐次是危险品安全行为、危险品安全意识、危险品安全知识。危险品安全知识的获取对于旅客危险品公众意识的获取至关重要。旅客对危险品安全知识的获取受到个人内在因素影响,包括旅客年龄、学历、出行频率及渠道以及到港登机时间等。同时更多是源自于民航信息圈信息的传播与交互的范围和深度。民航信息圈作为旅客获取相关危险品航空运输安全规定的影响信息来源,包含民航局、中航协、航空公司、机场以及高校科研机构等主体。同时有效信息逐渐向旅客信息圈渗透,渗透的参与主体主要是机场、客票销售代理、旅行社、航空公司、互联网以及大众媒体等一系列的宣传和教育。如图1所示。

(二)旅客公众意识认知影响因素

危险品公众意识是指在危险品生产、流通、消费等各环节中,危险品带来的安全、环境、财产损失、人员伤亡等各方面带来的风险,在公众头脑中的能动反映。危险品公众意识通常表现为公共关系主体(旅客)在公共关系活动(乘飞机旅行)中将公众(其他旅客及民航员工)的观念放在首位,并贯彻始终的一种自觉习惯。民航运输旅客公众意识认知通常在机场航站楼以及机舱内旅客的意识认知和行为表现。危险品航空运输旅客公众意识认知过程主要集中在值机安检进舱之前的这一阶段,包括订票取票、到港、值机、安检、出港等具体过程。旅客其认知水平受到个人内在因素、外在环境等影响。

根据旅客认知水平受到个人及外在环境因素影响,特将从三个维度对影响因素进行划分并融入调查问卷,以便了解到这些影响因素在被调查旅客数据的直观反映。三大维度分别是旅客的背景及乘机情况;旅客在危险品安全知识的来源及认识情况;旅客在乘机时对危险品安全行为情况。从这些维度分别了解旅客公众意识认知是否与其接受能力意愿、认知习惯、到港登机时间限定下的认知表现相关。同时外在环境中信息传播交互主体及平台在危险品安全信息发布、传播、交互过程中是否较好的融入到旅客中去,起到引导、教育的作用。

二、基于危险品航空运输旅客公众意识问卷调查分析

(一)数据来源

本次调查由“危险品航空运输旅客公众意识调查问卷”项目组组成的团队,采用了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进行了研究。调查对象既包括机场旅客、社会公众,又包括机场、航空公司、客代,航协、机场协会等民航单位。共计回收问卷500份,有效问卷426份,包括实地调查问卷200份,网上调查问卷226份,问卷有效率为85.2%。

(二)问卷设计

为了保证问卷更加符合调查的实际情况和适用于本次研究的目的,在设计问卷之前先与民航部门相关单位的负责人进行了访谈,基本了解了我国涉及旅客危险品运输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然后设计调查问卷。此调查问卷依据影响因素主要从上述三个维度来考察旅客的危险品公众意识。

三、调查发现

(一)样本总体统计及分析

1、第一维度:旅客背景和乘机情况统计分析

问卷数据表明70.66%的参与者年龄在18~35岁,57.27%是学生,73.47%学历为大学本科及以上。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可能与本次问卷调查的时间在假期,学生出行频率高,同时网络问卷的比重较大,学生群体对网络的应用比较多有关。通过问卷分析表明:

(1)旅客学历对旅客的认知情况有显著性影响,认知情况和学历存在一种正相关的联系。原因可归结为学校安全知识教育氛围好,知识面广,其接受能力及意愿比较强,获取的知识对于实际安全行为适用度高。

(2)青中年对于危险品相关知识的认知情况更好,原因可归结为这一年龄段的人对未知安全知识领域兴趣高,同时行动能力强,能够通过网络、大众媒体、相关行业平台获取安全知识比例最高。因此对于民航普及危险品相关知识方面,平台手段的应用要充分考虑到年龄段的接受能力和途径。年龄因素对于考虑提高全民危险品公众意识必不可少。

(3)乘机次数及出行方式的选择对于危险品相关知识的认知情况也有显著影响,49%的人每年乘坐飞机的次数在1~3次,26%的人在4~9次,10%的人在10次以上。很多旅客乘机次数较少,对于危险品运输相关知识不了解。乘机频率越高,接触到的民航信息圈主体越多,如航空公司、客票代理、旅行社、机场航站楼安检,因此接受宣传及教育的效果越好。调查对象中有66%的人是个人旅行,个人旅行,这为旅客危险品运输安全知识的普及增加了很大难度。团体出行相对于个人旅行其对出行的质量效果更加注重,不能因为危险品携带问题影响整团出行,其对危险品安全问题关注度更高,更可能向团体队员进行危险品违禁品携带告知。个人往往缺乏自律,对于行程中安全注意事项关注度不够。

(4)到港登机时间对于危险品相关知识的认知情况存在局部影响。主要表现在部分旅客提前到港时间较短,对于机场航站楼危险品知识信息接受少,认知安全行为反应不够,往往造成安检过程中,很明显的禁带危险品被查出。留足充足的到港时间去了解危险品安全知识很必要。

2、第二维度:危险品相关知识的来源及认识情况统计分析

关于了解禁带物品渠道,乘客了解禁带物品的方式中由民航相关人员告知占25%,通过互联网(电脑、手机)占20%,听朋友或他人讲述的情况占了18%,通过书籍、报刊杂志了解的方式占了11%,通过广播了解的情况占了9%。通过问卷分析表明:

(1)民航人员告知、书籍、报刊杂志以及安全宣传单的方式可归于正规途径获取相关知识的一类,这部分所占的比重共占58%;而听朋友或他人讲述、互联网和其他的方式可归于非正规途径的一类,这类占42%。虽然近几年关于民航危险品运输的相关宣传工作加大了力度,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是远远不够。

(2)正规途径以其集中、权威特性对安全信息的传播对于旅客危险品安全知识认知影响重大,特别是机场航站楼值机柜台、安检处。作为最后一道关卡的机场监管部门,在应对危险品安全信息传播和教育过程中,据数据分析被值机人员告知的比例最大,占了31%。但是乘客对于民航工作人员告知危险品方面问题的方式满意的只有35%。这暴露出民航部门在宣传方面主抓机场航站楼作为宣传教育平台,但由于部分旅客乘机、中转时间紧迫性,往往关注度不够。同时调查数据显示仍有17%的人反映自己从来没有被告知过,当值机人员、安检人员告知时,旅客已经身在机场,身上或行李中可能已经存在了危险品,很容易形成旅客携带危险品闯关的风险。这导致了危险品航空运输安全及机场服务质量风险齐聚一体,安全与服务质量这对矛盾明显。民航各主体安全信息宣传工作在安全监管中不可或缺,需要充分发挥航空公司、客票代理、旅行社其对危险品安全知识的宣传灵活性,提升各主体重视程度以及协同性。

(3)非正规途径利用互联网、大众媒体等手段兴起,信息资源获取便捷、迅速。部分旅客会比较倾向于此类信息平台,但是关注度不深刻的问题较为明显。安全信息最后落实到行为中比重低。这也给民航各主体部门一个信号,利用非正规途径提升安全信息发布质量,夯实旅客信息圈基础。

3、第三维度:旅客乘机时行为及意愿情况统计分析

旅客在登机前对自己携带的物品是否符合规定的认知情况中,61%的乘客都只是了解一点或者不清楚,9%的乘客从来不检查自己的行李。可见部分旅客严重缺乏危险品运输公众意识。通过问卷分析表明:

(1)旅客的行为习惯以及心理(侥幸)对于危险品安全知识认知影响突出。对于违禁物品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可能带来的后果,乘客大多是或多或少有一些了解的,但仍有11%的人表示完全不知道。仍有28%的乘客可能会存在侥幸心理,甚至5%的乘客曾经将已知的危险品带上飞机。也就是说,有33%的人可能会在明知自己的行李中有危险品却仍旧试图将危险品带上飞机。

(2)旅客自身希望了解民航危险品知识的意愿对于危险品安全意识认知具有一定影响。旅客从主观上重视出行过程中安全问题。数据表明92%的人想要了解民航危险品运输的相关知识,并且对于正规途径和非正规途径的倾向性比较均衡。同时有61%的人可以接受定期推送相关知识,也就是说旅客作为民航服务对象,其主观配合的意愿比较强烈。民航各主体部门可以通过机场监管部门安全知识宣传、航空公司及客票代理等安全提示,同时可充分手机、电脑等互联网的形式,以图文方式定期向公众推送有关民航危险品运输的相关知识。

(二)对调查问卷进行深入性分析

结合第二维度和第三维度来看,我国民航旅客在乘机时行为的不规范,比如乘机前所带物品的检查情况不乐观,很可能是因为旅客对危险品相关知识及规定并不是很了解。旅客对危险品带上飞机时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并没有一个很深刻的认识,这也导致很多旅客存在一定的侥幸心理。总的来说,民航运输旅客危险品公众意识的缺乏或淡薄是造成这些的本质原因,下面是结合这三个维度利用统计软件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性的分析。

本次对回收的数据使用SPSS22.0进行分析分别取问卷中的第一维度和第二维度中的两个选项,并做单因素方差分析,确定因子为学历,因变量为认知情况,得到结果如表1所示。

显著性水平为0.05,表明旅客学历对旅客的认知情况有显著性影响。为了明显表现出差异,将这两者做一交叉表,如表2所示。

通过此表可分别得出不同学历的认知情况的平均值,以学历递增依次为1.7,2.27,2.65,2.81。这可以清晰的看出认知情况和学历存在一种正相关的联系,旅客在受到更高教育水平时,获得危险品相关知识的机会就越多。同时,认识情况之间的差异也很明显,说明在校获得相关知识的效果也很好,这给民航部门一个很好的启示,民航部门可以走进高校,甚至是在高中课堂上进行危险品相关知识的普及教育,往往能取到一个比较好的效果。

再分别取问卷中的第一维度中的年龄和第二维度中的认知情况两个选项做成一个交叉表得到如表3所示。

通过此表也可分别得出不同年龄段认知情况的平均值,以年龄递增依次为1.9、2.31、2.27、2;从这个结果可看出,中青年旅客在危险品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比其他年龄段的旅客要高,而中青年也是中国网民的主力军,他们上网频率高,更容易在网上获得民航运输危险品的相关知识。因此对于民航部门来说,通过网络这个媒介进行相关知识的宣传很有必要。另外,那些不经常上网的旅客在认知方面还需要民航部门利用传统媒介进行辅助普及,从而达到提高全民旅客危险品公众意识的目的。

然后分别取问卷中的第二维度中的认知情况和第三维度中的旅客行为情况做一个相关性分析,得到结果如表4所示:

从表中可以看出,旅客的认知情况与旅客的行为情况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并且是正相关。这说明旅客对危险品相关知识了解的程度越高,在乘机过程中行为越规范安全。关于这点,民航部门要想真正杜绝旅客将危险品带上飞机这样的事件,不仅仅是在乘机时告诉旅客什么该带,什么不该带,而是要让旅客真正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了解携带危险品会给航空运输带来多严重的隐患和后果,让旅客在心里树立起危险品安全意识,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上述调查问卷的分析结果进行整理,可以发现我国民航旅客危险品公众意识存在的一些问题,民航信息圈如何向旅客信息圈渗透存在一些不足,这与旅客自身原因和外在环境密切相关。具体而言,我国民航旅客危险品运输公众意识的整体现状不是很乐观,公众意识性不高,旅客对危险品相关知识了解不足,对危险品所带来的隐患更是没有一个深刻的概念。对于民航相关主体部门,顶层设计概念弱,缺乏统一实施标准,宣传手段及渠道单一,效果不好,内容不深刻,震慑力不强。结合调查数据及分析结果提出一些针对性建议:

1、加强对旅客危险品安全行为及心理的研究,针对性丰富安全提示内容。采用多频率、多场合、多形式、多平台原则构造安全信息传播体系。利用媒体、网络加大危险品安全航空运输的宣传力度[2]。当前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开发相应的客户端以及利用新媒体,如微博、微信平台等加大危险品安全信息宣传力度。考虑到年龄、学历背景因素,传统媒介进行宣传也不能忽视,只有实现线上线下双渠道宣传教育,旅客危险品安全行为认知程度能更深刻。机场、航空公司及OTA共同合作推动危险品携带运输航空安全知识普及进程,利用现有官方网站及微博、微信公众号发布以及相关手机APP等平台嵌入航空危险品携带运输规定模块,并以积分鼓励方式进行定期推送,吸引旅客切实关注与遵守运输规定。

2、重视学校社区安全信息宣传教育。在学校进行宣传往往更好能形成良好的公众意识氛围,从学生阶段就开始进行普及。走进社区是个不错的选择,让民航安全走进社区,采取更合时宜、喜闻乐见、参与积极性高的方式进行相关知识的宣传,保证宣传的趣味性和震慑力同在。

3、民航领域有关旅客危险品安全运输的实施标准尽早统一。明确规范机场禁止携带目录及品名详录,加强对新型危险品的关注及研究,持续更新品名目录。通过行业各主体协同安全信息发布平台及时向旅客告知。加强对民航工作人员的管理和培训,充分了解危险品安全信息并能有效告知旅客,同时灵活应对处置与旅客就危险品去留的纠纷,开设旅客危险品处置应急快递中心。多方面为旅客考虑,做到安全保障基础上的服务人性化,质量优质化。

4、航空公司务必通过各种媒体宣传,让社会公众了解危险品特别是锂电池携带运输相关规定及其违规运输带来的危害。通过在候机楼、城市地铁及入港出港公共交通工具上推送航空危险品运输宣传册,增加屏显广播更加直观加深旅客危险品违规携带运输的认识;值机服务中心主动询问、提醒旅客是否将行李中的锂电池取出,教育旅客做好备用电池的防短路保护措施等[3]。

参考文献:

[1]许晓泓.记者中国航协将对危险品航空运输销售代理实施资质认可[N].中国民航报,2016-06-24001.

[2]白燕.危险品安全航空运输的国内外实践[J].中国民用航空,2012,03:10-12.

[3]马颖培.锂电池航空运输中的安全问题[J].化工管理,2014,24:66.

猜你喜欢

认知
否定副词“不”和“没”的认知分析
高校学生干部对自媒体的认知及利用策略研究
诗性与个性:艾略特认知世界的建构
《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综述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